靡靡之音集-懷爾(一)

林哲宏
Nov 14, 2022

--

寇特.懷爾(Kurt Weill, 1900–1950)是一名德國作曲家,由於他的政治傾向在1933年被納粹政府禁演,而後被列入頹廢音樂(Entartete Musik)的禁曲名單中。不過在作曲早期就以劇場作品聞名的他,名聲並未受到太多影響,在移居美國後仍以擅長的舞台音樂開創一片天地,最後他在1943年正式成為美國人,並影響後續美國音樂劇的發展。

懷爾的音樂取納二十世紀初的眾多元素,不僅向荀白克修習過私人課程,亦曾師從布索尼,因此在他早期的音樂語言中充斥著馬勒史特勞斯及新古典主義的色彩。而後懷爾在與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合作下,形塑出明確的個人風格,劇作諸如《馬哈哥尼歌唱劇》(Mahagonny Songspiel)、《馬哈哥尼城的興亡》(Aufstieg und Fall der Stadt Mhagonny)、《三便士歌劇》(Die Dreigroschenoper)均大獲成功,也讓懷爾有足夠的資金從事自由創作。

Kurt Weill in 1932

懷爾在器樂作品創作上著墨較少,且幾乎都寫在從事音樂創作的初期,因此比較少人提及,或總被批評帶有太明顯的其他作曲家色彩。而懷爾的《第二號交響曲》,或原稱作《交響幻想曲》(Symphonische Fantasie)則是在他所有器樂作品中最具個人風格的一曲。此曲在1933~1934年懷爾被迫逃往法國巴黎時,由收留懷爾薇娜麗塔.辛格(Princesse Edmond de Polignac)委託所寫。

憤慨、憂鬱,與痴愚踢著鵝步的人們。

Imaginary scenery by Midjourney

關於《第二號交響曲》的解讀,許多評論家抱持著完全相反的想法。有人認為其屬於絕對音樂,純粹地展現音樂,並未存有實際想表達的內容;而更有人認為其是一首「戰爭交響曲」,內容反映的是戰爭的情景與當時納粹的政治現況。我認為兩種詮釋都相當合理。

就音樂語言而言,首樂章充斥著劇場式的賁張情緒與近乎暴力的強力動機;次樂章從開頭的沉鬱到如鯁在喉的怒火終究得以發洩的數次跌宕起伏;終樂章則以如卡通音樂般的諧謔手法構成,這三點都不禁讓人聯想到遠在蘇聯同時也身陷政治麻煩的蕭士塔科維奇的作品。氏作品的戰爭描寫與欲傳達的政治思想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將其概念帶入此作品則完完全全說得通且相當合理,但要注意的是《第二號交響曲》比氏著名的《第五號交響曲》還要早出現啊!如此一來,《第二號交響曲》真的跟戰爭有關嗎?

而以絕對音樂的角度來評價這首作品,《第二號交響曲》也足夠優秀。整體可視為一巧妙以三度為動機構成的套曲曲式,就動機的應用手法上足以說明懷爾作曲技巧的熟稔,第二樂章的和聲色彩與賦格的應用也讓人驚豔,末樂章輪旋曲主部的卡農構成搭配倒反與增減值的手法也相當高明。或許是因體裁不夠前衛新穎,或規模既不夠精悍也說不上雄偉,《第二號交響曲》起初在演出上並未獲得如懷爾戲劇一般的好評。但可能是因為氏作品的影響,擴張了指揮家詮釋本曲的空間,以致在1980年後《第二號交響曲》愈來愈有演出機會,目前儼然成為懷爾最熱門的曲目之一。

播放連結:Spotif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