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萨姆·马西 当西方人来到上海时,他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中国人都是混蛋:乘客围成一团抢先上地铁;汽车不顾红灯加速穿过路口;在公共场合小便屡见不鲜。 对这种粗鲁行为有多种解释。上海当地人指责从周边农村来的农民工,而西方人则归咎于“中国文化”——虽然同样是中国人,在台湾和香港就更有礼貌。其实这里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在中国有更强的圈子/圈外效应;也就是说,如果你是我的朋友,我会为你两肋插刀;如果你是一个陌生人,我会对你不择手段。对陌生人的粗鲁实则是对亲友情深的反面。 当然,不可简单地对14亿中国人一概而论。我的结论只是来自于我在上海、广州和波士顿认识的几个朋友。但无论他们能否代表所有中国人,我都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那么,一个西方人,尤其像我这样来自美国东北部的人,关于人际交往究竟能从中国学到什么呢? 1. 出于本能的慷慨 在中国,出手大方是一种条件反射,就像说“请”和“谢谢”一样。这既包括在餐馆付账这样明显的事情,也涵盖了更加微妙的方面 — — 一旦你邻座的餐巾纸用脏了就立即递给她一张新的,或当她的目光看向一道菜的时候,不等她说就马上给它夹过去。就好像是每个人都在寻找对方最小的不便,从而能够去帮着解决。

对于人际交往,中国有哪些可取之处?
对于人际交往,中国有哪些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