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前篇《Ch. 1 讀書筆記》,接著來細品頻率與 EQ 的藝術。
音色,是由 **頻率平衡** 來決定的。
頻率平衡,與人類的意識 & 注意力密切相關。
因此,EQ 是一個由 recording 到 mixing 到 mastering,聲音工程每個環節中,都會使用到的工具。
頻率之於人耳 / 腦
20Hz SUB
人耳聽不見,但感受得到
- 使用到這個頻率的角色:教堂管風琴、電影爆炸音效、雷聲
20Hz - 80Hz LOW BASS
「強而有力的力道」,人耳聽不太見,但感受清楚(即力度),容易造成桌面物件隨著能量的擠壓而震動
- 使用到這個頻率的角色:Kick、Bass、Live house 裡用來揍人胸膛的那個聲音
- 核心功能:用來增加厚度與重量的次低音
80Hz - 120Hz MID BASS
人耳逐漸能聽得見
120Hz - 250Hz BASS
人耳聽得見(即音高)
- 使用到這個頻率的角色|Bass、Kick
250Hz - 500Hz LOW MID
人耳聽得清楚
- 使用到這個頻率的角色|暖度、大部分的樂器
- 核心功能|(370Hz 左右)用來添加厚度與氣氛滂薄感 -> 模糊不清與失去聲音輪廓的關鍵頻率範圍
- 舉例|Boot 的氣音部分(250Hz)、Toe 的氣音部分(500Hz)
500Hz - 2kHz MIDS
人耳最敏感的頻率(即嬰兒哭聲),相對其他頻率會幻聽地音量更大一些
- 使用到這個頻率的角色|人聲
- 核心功能|影響其他頻率人耳感受到的音量平衡、增加聲音識別度與豐厚
- 舉例|Far 的氣音部分(1kHz)、Bet 的氣音部分(2kHz)
2kHz - 4kHz UPPER MIDS
- 使用到這個頻率的角色|節奏類樂器 attack 啟動值的關鍵
- 核心功能|使 backing voice 更加透明、富有空氣感
- 舉例|Beat 的氣音部分(4kHz)
4kHz — 6kHz PRESENCE
刺耳的關鍵頻率範圍
- 使用到這個頻率的角色|人聲、電吉他(4k — 5k)
- 核心功能|用來添加細節音色的低次斜波,讓聲音變得緊密、紮實、鮮明、華麗,因而有效勾勒出形狀分明的聲音
- 舉例|sss 的氣音部分(6kHz)
6kHz - 20kHz BRILLIANCE
這頻率人會覺得聲音靠前,刺耳、心生恐懼的關鍵頻率範圍
- 使用到這個頻率的角色|空氣感、光澤(8k)、亮色、人聲唇齒音(sibilance)
- 核心功能|讓聲音變得氣派、使合成器的聲音更有真實感、過多唇齒音的失真人聲導致聽者感到不真實
漸漸地,或許也可以
建立自己理想的 Balance Chart。
Step1. 靜下心來,仔細聽聽世界上的所有頻率 -> 聽見更廣的頻率
Step2. 聽 EQ 的 reference tracks -> 建立特定聲音的理想特色
Remember to balance the LOUDNESS of all songs:參考本文後續「Step3. Mix bus EQ」處
Step3. 對應每個聲音的理想特色到頻率位置
不同音量時,也會造成「聽起來」不一樣的頻率狀況!
Step4. 建立自己的 Balance Chart
頻率之於「聲音的設計」:OSC、Filter ⋯⋯
以下列舉幾個例子:
- OSC 選用的波形,會造成不同頻譜(Frequency Spectrum)結果,例如:某些波形天生高頻能量較強
- Env 調整的 Filter (EQ),時間軸上,會造成不同頻譜(Frequency Spectrum)結果,例如:聲音頻率變化大更顯複雜華麗
- … more
這邊先不深究,之後研究時再寫其他文章~
頻率之於「音樂的製造」:EQ
對我而言,一開始遇見 EQ 的時候感到很不解,每個聲音都有自己的特色,我為什麼還要對他上下其手,甚至將他改變成與原本完全不同的模樣呢?後來我漸漸明白,EQ 之於音樂,就很像濾鏡之於照片,每個人修過的照片與其說是都變好看,不如說會更加帶著「個人審美」的意義在照片的「好看」上,因此漸漸發現 EQ 的調整是很有趣的。
調整 EQ 的兩大核心目的(對應的行為):
- 讓聲音成為理想的音色 / tone(對單軌人聲進行 EQ 調整)
- 取得此聲音在整體聲響中的平衡(在整體聲音中,對人聲進行頻率等化)
頻譜 Frequency Spectrum
EQ 上的小工具
- Filter:(一個形狀)Bell / Low-pass / High-pass / Shelf Filter
- Q:(一個形狀的寬度)
EQ 的種類
1. Analog EQ vs. Digital EQ
- Add other frequencies vs. Accuracy
2. Graphic EQ vs. Parametric EQ
- 直觀、泛用(多頻段)vs. 針對特定頻段進行更細緻的聲音細節操控
3. Semi-parametric EQ or Quasi-parametric EQ
- 不好處理或較為頑固的聲音,可用這類 EQ 嘗試處理看看
4. Linear EQ vs. Minimum Phase EQ
- For mastering & pro vs. For normal people like me
5. Mid / Side EQ vs. Stereo EQ
- Focus vs. (A regular EQ) Global
6. Dynamic EQ
- 同時具有 EQ 與 compression 功能,專注處理、扮演極度適任的角色
- 常用於 mastering 母帶後期製作
- Like a compressor, there is a threshold
7. Smart EQ
調整 EQ 來使每一軌聽起來「更」好
( EQ 之前也有許多事情得做到)
Step0. 每個樂器都是乾淨的
- High-pass / Low-pass Filter 過濾掉「不屬於」該樂器應發出的頻率
Step1. 讓每一軌聽起來細緻、有輪廓
Step1.1. Sweep EQ 找分頻點
分頻點(Resonance frequency),通常是錄音場域問題造成的 extra dirty,例如:相位相同的正回授(Positive feedback)造成的尖銳噪音、相位相反(out off phase)的負回授造成的相位抵銷(Phase canceling)
通常使用 Graphic EQ:
Step1. 先增幅,掃過所有頻率
Step2. 仔細聽那些刺耳的髒東西(不需存在的聲音),在哪個頻率,例如:一個過強的 Attack
Step3. 在那個分頻點減幅
Step4. 整體聲響變得更細緻、輪廓更清楚了,重新回 Step1.
Step1.2. Low-Pass / High-Pass
Step1. 聲響變得更細緻、輪廓更清楚了嗎?是,請繼續砍。
Step2. Tone 被吃掉了嗎?停,請收手。
Step1.3. Gain Staging by A/B Testing
Step1. 使用 VU Meter 類的 plug-in 比對 Before & After EQ
Step2. 指針徘徊的位置有偏移,就做相應的整體 EQ dB 增減
在調整 EQ 的漫漫長過程中,請不斷提醒自己:
用「耳朵」在調整 EQ 嗎?
用「腦袋」在分析頻率的變化嗎?
每個聲音都細緻、有輪廓嗎?
每個段落有 INTENTION 嗎?
有任何一題是否定的時候,可以回去聽聽 EQ 的 Reference Tracks~
Step2. 讓每一軌聽起來有好聽的 tone
Step2.1. 逐軌大範圍地增減頻率
這邊先不深究,有興趣可以去其他篇文章找找~
Which plug-ins? link
Step2.2. 平衡各軌音量
註:這邊提及音量的原因,在於想要強調 EQ 要調好往往與音量是密切相關的,但,在進行音量平衡之前,事實上還有另一個非常相關的步驟 Compressor,詳見下篇文章《Ch. 2 Compressor 壓縮器》
Step1. 將每一軌音量歸零
Step2. Loop 總體音量最高的段落
Step3. 依序調整以下音軌的音量
- Vocal
- Low frequency part (Kick、Snare、Bass)
- Rhythm EG、Melody EG
- High frequency part (Drums、EG)
- Harmony
Step4. Loop 特定音軌出現的段落,並調整該軌的音量
Step3. Mix bus EQ
Step1.
將 VU Meter 插在最後一個 plug-ins,觀察 Reference track 的指針晃動的區域(即在人耳聽見的音量大小)
Step2.
使用另一個 Six bus Stereo-out,將 VU Meter 插在最後一個 plug-ins,觀察自己的歌的指針晃動的區域
Step3.
將不同處的 EQ 做相應調整
其實,到現在才開始走入 EQ 最關鍵的部分,畢竟,最後聽音樂的時候,誰會分軌聽呢?「各自聽起來很好」只是基本,關鍵的其實是
「合在一起時可以混合得當」,
也是一切問題的開端。
一些常見問題
包含:Masking、干涉、相位抵銷、掩蔽效應、延遲補償⋯⋯
干涉
- 頻率相近的聲音同時發出,會產生干涉
- 聽感上會覺得忽大忽小、詭譎
- 聲波的干涉,經常發生於低頻
掩蔽效應
暗的會被亮的蓋掉。
延遲補償
Latency Compensation,當訊號經過太多額外的效果器錄音或運算時,會造成一個極短的延遲時間,導致音軌之間時間差問題。使用較少的效果器便能解決此問題。
走入正軌解決上述這些問題的第一步就是:
避免 mix in solo!
Step4. 精準掌握各音軌的強度
前往下篇文章:《圖解電子音樂創作法》:Ch. 2 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