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y Weng
6 min readDec 28, 2019

【CMX 筆記 : 前 Uber Eats 用戶營運經理城市拓展經驗分享】

CMX

12/27 在 CMX 聽到前 UberEats 北亞區用戶營運經理分享拓展新城市的實際經驗,我覺得最精彩部份是 Nico 提到客服團隊發現「各市場用戶對於的產品/客訴反應迥異」的段落 !

*香港人 : 據理力爭不高興就投訴消費者保護機構。
*日本人 : 彬彬有禮不太會主動要求額外賠償。
*台灣人 : 電話溝通比較客氣,但書面溝通上比較嚴厲。
*韓國人 : 只要情緒未被撫平一定力求賠償,態度堅定。

所以拿到用戶給產品5星滿分在台灣可能不全然代表好棒棒😂 如何依各國文化調整客服團隊的應對策略真是大學問! Nico不藏私的和大家分享了她在城市拓展上的實戰經驗 :

A、Front-end Business Operations

在拓展新城市前,有非常多的事要準備與評估,不論是當地的金流、習慣、文化等等。以Uber Eats來說,要了解當地對食安問題的處理方式,法規就是必定鑽研的項目。以下將分拆解UE進入市場的準備事項 :

1️⃣ 服務上市策略(Business Launch Strategy )

🔸市場及競業分析

先調查清楚現在市面上的競品有哪些? 他們的訂價策略為何? 市佔率? 想從什麼樣的角度切入這個市場或提供不同的服務?

如果現在市場上沒有直接的競爭者,要問為什麼沒有這個服務? 潛在市場有多大? 預估營業額可以做到多少? 要打進這個市場的策略是什麼,需要多少資源?又是怎麼提升用戶對自身的品牌認知。

🔸營運及定價策略

在開發新區域時,要全區域開放或先做分區經營? 服務價格/品質/優惠是不是比競品更有競爭力? 哪些流程或資源是可以向總公司調度?哪些服務要獨立開發。

🔸預算編列

設備、人才招募、行銷、公關、異業合作、客服、營運等要逐項列下,魔鬼就在細節裡

2️⃣ 在地化/當地政令法規(Localization, Local Regulations )

🔸當地法規/公關策略

了解該地的是不是有相似性質的產品&服務,探聽他們進入市場的模式是什麼? 如何在當地順利落地營運。如以Uber Eats 進韓國市場的經驗為例,先花了5個月的時間與政府協商,降低進入市場後與當地政府起衝突的風險。 前期順利發展後,再順勢安排公關活動的時間點。

🔸總公司的立場也很重要

尤其需和政府部門協調時,更需要高層出馬支持、遊說。

3️⃣資源整合(Business Operation Resource & Network )

🔸招募商業夥伴:

目標族群是誰? 如何吸引他們加入 ?

🔸建立當地團隊 :

組織架構與配置大致如何? 需要哪些部門與人力部署? 管理團隊怎麼找? 如何引導該城市上軌道, 讓當地團隊自主營運

🔸建置設備與資源 :

辦公室、企業合作夥伴等軟硬體資源建置。

在盤點和匯整這些資源的同時,最重要的時要知道目標在哪,有多少錢可以燒多久!!

B、Back-end Community Operations

1️⃣服務政策(Customer User Policies)

與客戶的溝通管道有哪些? 規範和流程是什麼?

🔸工具 : 面對面 , Email , Line…

🔸規範&流程 : 以外送餐飲為例,萬一有人吃了腸胃不適、外送員車禍等狀況相對應的SOP為何?內部通報的層級及處理方式

2️⃣ 服務營運資源網(Support Network Operation)

🔸定義「服務級別協定」

與合作夥伴、客戶確認服務提供的方式和頻次。如以客戶服務部門為例,先評估好若隨著事業體擴張,需要的資源和能夠提供的服務到什麼程度。

🔸確認營運策略

以客服部門為例,要各城市自建客服團隊,或是外包與其他城市共享相關資源? 如 in-house 客服團隊,組織較有彈性高,面對緊張狀況能機動性處理。但outsource能有效控制營運成本。這些決策點沒有絕對的優劣,需評估不同策略考量的面向為何。

🔸預算控制

以客服部門為例,每張工單的成本是多少? 需要多少的人力資源才能調度? 若有緊急狀況如訂單突然爆增時,因應措施為何? 再接著評估哪些流程可再優化,增加效率,或是有效降低特定專案的預算。

3️⃣ 客戶體驗及使用者洞察資料蒐集(Customer Experience & Insights)

🔸資料蒐集 :

如了解客訴的原因為何? 解決方案有哪些?也可透過使用競品服務,了解市場行情和做法

🔸客訴量控制 :

用哪些策略能有效降低、控制客訴量(Defect rate control )

🔸改善客戶體驗 :

仔細留意顧客抱怨什麼?

如若很多用戶反應餐飲送達時包裝有破損、就設計教學內容讓外送員知道用哪些方法送餐時較妥當,EX. 怎麼固定餐盒比較不會因為路途顛簸而外溢。

在這來來回回的經驗中,Nico 也發現客服團隊觀察到各市場用戶對於的產品/客訴反應差很大。

*香港用戶 : 時間壓力大,若產品使用上出問題會依產品服務條款據理力爭,不滿就投訴消費者保護機構。

*日本用戶 : 注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禮相待也最不會主動要求額外賠償。

*台灣用戶 : 在產品上的評分都很高(不好意思給低評分),在電話上態度也佳(為了場面和諧比較不願直接起衝突),但在文字溝通上比較嚴厲苛刻,若沒妥善處理用戶就會在網路或線下抱怨。

*韓國用戶 : 若用戶情緒上來一定會和極力爭求賠償,態度堅定絕不讓步。

C、小結:

1️⃣不要想你的產品一上市就完美無瑕

要能提出持續優化的方案,並訂出明確的目標和優先順序,爾後再想產品上市後1年、5年、10年怎麼維運。一旦提出相關方案後,將其 SOP 化,增加效率。

2️⃣ 要了解產品、城市及預算的限制

在實際了解產品的發展走向後,也才能對資源配置有更清楚的安排。對內做好期望管理,對外溝通好服務級別。如適度評估哪些資源可以和其他城市共用,哪些讓在地團隊自行建置,以免浪費太多成本在不必要的在地化項目。

3️⃣不論什麼情況,永遠都要有 Plan B

如進入一市場後,實際訂單量比預期高/低時有哪些備選方案? 訂單爆量時,營運團隊能在什麼時間點啟動應變措施,這些都決定了你的產品能不能打下漂亮的勝仗!

聽完這場分享,忍不住會心一笑。尤其各國用戶客訴反應大不同那個橋段巧妙的呼應了我先前讀《小數據獵人》裡提到的片段。

👉消費者「看似無足輕重的行為,背後隱含具體而微的線索….深入每一種場景收集資訊,剖析他人的興趣、想法與行為,就能形成強而有力的行銷洞察」,這些觀察和發現都是反思服務/產品時品質時不可或缺的資訊。

很開心在 2019 結束前能參與如此精實的一場分享,希望 2020 我們都可以像 Nico 一樣 work hard, play hard !

=====================

#CMX給社群經理的社群
Real Connection, Real Community!
台灣第一個為社群經理 Community Manager 而創的「學習型社群」
➡️立刻報名 CMX 1 月人物小聚:INSIDE 主編、台灣 ETF 學院創辦人 李柏鋒 http://bit.ly/37ctYrC
➡️加入CMX社團傳送門:http://bit.ly/CMX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