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之前在整理自己心目中的「必看電影清單」時,這部電影是用螢光筆畫上的,後方有個小括弧“記得與Woody Allen的Manhattan做比較”。因為這樣我在幾個月之前就把《曼哈頓》看完了,沒想到幾個月以後我竟然有機會在電影院看這部電影,而且我喜歡到幾乎決定要把握機會再看一次。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紐約,主角Frances是一個沒什麼作為的27歲大女孩,她與閨蜜Sophie一起住在曼哈頓的老公寓;雖然已經老大不小了,她仍然在舞團當實習生,過著青春的紐約客生活。然而當好友Sophie決意步入婚姻,她的生活卻也一起遭遇了劇變。
首先,在本片可以看到導演向Woody Allen致敬的部分,除了同樣以黑白片的方式製作,節奏也是一樣的輕快,故事可能並沒有特別要去探討什麼,不過都是為了記錄下“這個時候”的紐約。
Woody Allen的《曼哈頓》紀錄了1979年的紐約,而我認為這就是該片的全部,他紀錄了紐約的樣貌、紐約人的生活、當時的流行、還有Woody自己過生活的方式。
而《紐約哈哈哈》也是一樣紀錄了2012年紐約的樣貌,然而不同的是,我認為本片有更強的故事性,簡單來說,觀者比較容易將自己投射於角色本身,而非只是作為一個第三者看著紐約客的生活。
我喜歡這部電影,純粹就是因為我好愛女主角Frances,無論是她的個性、行事作風、沒有太多計畫的人生…,我希望自己可以像她一樣,樂觀的面對所有困難,並且極盡所能的朝自己想要的生活邁進。
當我一直覺得待在喜歡的地方是一個近似夢想的事情時,Frances告訴我,其實只要你想要,你就會想辦法去做到,即使很困難但那些時刻都會過去,因為你在你喜歡的地方過著你想要的生活及人生。
而除了述說Frances如何想辦法在紐約生活的部分外,本片最精彩也是我最喜歡的當然就是Frances和閨蜜Sophie的相處了。
電影一開始,就是兩人在公園裡玩樂的畫面,有時兩人也會一前一後的在紐約的街道上奔跑,那樣的畫面實在太歡樂太舒心。前半段主要都在記錄這兩個女孩的生活,我非常的喜歡,甚至夢幻的相信她們兩可以就這樣一直下去。
然而,當Sophie決定要搬去另一個夢想中的地段居住後,兩人的關係變得不再親密。原來距離真的能影響感情,別說遙遠的國度了,這兩人看似堅不可摧的情感連仍然住在同一個城市只是不同街區的狀況下都能變得疏離。
有一幕讓我印象特別深刻,Frances在瀕臨破產時,收到稅金返還的驚喜,想到自己仍能繼續在紐約生活而感到興奮不已;走出銀行想馬上打通電話給誰分享激動的情緒,但在偌大的建築物前,Frances拿起手機卻不知道應該打給誰,那樣激昂的情緒瞬間消逝,只能振臂替自己高呼,而無法宣洩的情緒只能透過在紐約的街道上奔跑來消耗。
就這樣,兩人漸漸地不再聯絡,Frances只能從不熟識的朋友口中得知Sophie的近況,想起來更是覺得諷刺,好多的情感都似如此,總是會迎來極與極的結局。
日子過去,Frances仍然努力的想辦法留在紐約生活,偶然的機緣和移居東京的Sophie重逢,兩人重新過了一次那些在曼哈頓的老公寓生活的日子。後來,Frances做了原本不想做的工作,一邊也繼續做著原先她認為自己不適合的編舞工作。
故事結束在Frances自己編舞的表演活動,活動結束她和原本就聊的很來的朋友Benji牽起了線。而讓我最喜歡的是Frances和Sophie的對望,很長的秒數,鏡頭在兩人之間相互切換,沒有任何台詞,但你卻能明白,這兩人的友情緊密的盡在不言中。
非常喜歡這部電影,無論是角色設定、故事本身、畫面…等,最深得我心的是導演收尾的方式。
他並不用台詞去給觀者一個結局,而是留給觀者自行想像,無論是Frances和老友Benji之間的情感、還有Frances及閨蜜Sophie那樣深邃的眼神交流、又或者是最後Frances搬進了新的公寓過起以前嚮往的生活,這一切的情緒掌握都是那麼的精準;他故意不給觀者太多情緒的高潮,卻默默的讓全片的情緒都處在高昂的狀態,而我知道這將會是一部我百看不厭的作品。
(最後還是要謝謝Maison Motion給我這樣的機會,讓我能在電影看這部我好喜歡的電影。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