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資訊爆炸的時代,在網路上能看到越來越多成功人士的案例,「某工程師因緣際會下,轉戰餐飲業月入百萬」、「某高中生因緣際會下,獲得赴GOOGLE實習的機會」,當你看完這樣的報導之後,除了覺得他們很厲害、運氣很好之外,是否覺得少了些什麼?沒錯,就是報導內沒有說的「因緣際會」!大多只是敘述大致的創業過程和結果,但我們在意的是Why?Why成功人士有那麼多的資源跟機會?只要善用弱連結,你也可以!
什麼是弱連結?其實就是人脈擴張器!
弱連結通常是指二、三度連結(透過他人認識)或較少聯絡的朋友,像是久未聯繫的同學、朋友的朋友、遠房親戚、某場聚會的與會者。例如:某次與好朋友A提及最近面試的一間公司,剛好A的好朋友B是那間公司的人資主管,在B的幫助之下我就順利錄取了!而在此所指的B就是所謂的弱連結。
那強連結呢?就是你現在身旁的那個人
強連結有幾項特點,一度連結(原本就認識)、常見面、熟識、感情好,一般指的是家人、死黨、青梅竹馬、較熱絡的同學或同事。例如:你被欺負,會第一個出來挺你;當你缺錢,會第一個借錢給你。強連結指的就是當下會幫助你度過難關的那群人。
但,強連結真的強嗎?
在「超級關係」一書中作者指出,弱連結將帶來寶貴的知識、機會與創新,而一般人倚賴最深的強連結反而是往前邁進的阻礙。回想一下,近三個月來你與身旁朋友的談話內容是否一成不變?「最近工作如何?」、「誰誰誰又交了女朋友」、「周末要去哪裡玩?」,幾乎都是以一個固定的交友關係圍繞的話題,在我們需要幫助或是建議的時候,往往能給的幫助有限。其中我覺得有兩點原因,第一:之所以會成為朋友,一定是因為有相同的環境、經歷相同的事件、有共同的興趣等。簡而言之,就是「物以類聚」,所以我們擁有的資源會是相似的。第二:長時間的相處,會讓彼此所擁有的資源更一致,形成越來越封閉的系統,缺少新的觀點和不同領域的刺激。所以當我們想要跨足不同的領域時,自然比較難尋求到建議,進而解決問題。
弱連結比你想得更有力量!
芝加哥大學主持的勞動經濟期刊(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中的一篇研究發現,幫忙找到工作的朋友,90%都是弱連結。還記得在當兵前的日子,對於沒有正職工作且皮夾日漸單薄的我來說,最需要的是一份短期打工。沒想到最後提供工作給我的是一位畢業多年的學長,我們僅在一次學校社團聚會中見面認識,當下閒聊過後,隔天馬上推薦我到他們公司幫忙!很意外地,我跟他是第一次見面,他卻能在雪中送炭。相對常見面的「固定班底」們,大多也處於當兵、找工作的階段,故無法提供我類似的機會。
事實上,除了既有的人脈網絡,必須再向外延伸找尋更多的弱連結,讓不同年齡、不同學校、不同科系、不同社團、不同公司、不同部門、不同領域的那些人,與你產生連結,因為不同,才能帶來更多新知、資源和機會。
善用強連結+弱連結,發揮最大效益
強、弱連結其實都有各自的優缺點,以下做簡單分類比較:
不要過度依賴其中一種連結,最好根據當下遇到的狀況,判斷強、弱連結能發揮的時候。像你失戀的時候,應該不會找你老闆哭訴吧!?但兩者之間並不是永遠的獨立關係,有時也能透過強連結來產生更多的弱連結。例如:強連結朋友是某大企業的CEO,藉由弱連結的關係能逐漸滲透彼此的交友圈,進而獲得更多資源。
我也想建立弱連結,但要怎麼做?
有意義的連結,不是以量取勝。先檢視自己Facebook的好友,並加以分類哪些是強連結、弱連結或是沒連結(手滑亂加的)。除了平時經營的強連結,也要尋找哪些是對你有幫助的弱連結,以下兩點方法提供參考:
ㄧ、建立自身的網路形象:在「雲端大腦時代」一書中作者提到,一個人在網路上點點滴滴的訊息,給了我們社會學所說的「環境覺察」。雖然平時很少聯絡,也能透過這些零星訊號,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創造一個他人內在狀態的圖像,因此可以將你最近想從事的項目或對某些事情的看法,透過網路散播出去。例如想創業,可以多轉貼創業相關的文章、追蹤相關的粉絲團、發表一些創業相關的心得想法。散布這些資訊,有助於找到網路上的同好。Facebook及LinkedIn的個人資料和動態好好經營,或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二、多參與實體聚會:當然,整天躺在床上好友數是不會增加的,像許多業務心法常提到,「手機不響,你得主動打出去」,其實主動才是關鍵。平時多關心弱連結的好友們都在做什麼?有沒有可以一起參與的項目,例如:讀書會、創業聚會、企業演講、展覽,多參與實體活動,藉此找尋同好並交流,而且現在網路也有提供很多資訊管道,像是Accupass活動通、Citytalk城市通,都可以善加利用。
只要在真心、多面向的交友情況下,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會有人拉你一把的!所以,平時除了維繫舊有的強連結,也要花時間建立有效的弱連結,在這網絡社群竄起的時代,你也可以有方法地打造有助於你的人脈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