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個因材施教而且理想中的老師, 好難

前言

Stanley Chang
16 min readMay 11, 2020

從2016回到台灣開始擔任教職開始,這是第一次我認真思考要為我的實驗室、研究、跟學生們寫些文章。老樣子,我不寫專業文、教學文、批判文等。我只寫關於個人的心得文。所以呢,不要期待在我的文章裡看到什麼有專業素養的文章,使用有素養的文字等等 (我是個沒素養的人XD)。我只想要快速打完我的心得,不想花時間思考文字。所以呢。你可以想像這篇就是我在臉書上的廢文,只是長了一點。

如果要我開始寫一些跟我教職生涯相關的文章,我覺得這個標題最適合不過了。簡單來說,這是一個自曝其短、並且誠實表達我的想法的一篇文章。我建議未來有考慮要找我當指導老師的同學們,都可以參考一下這篇,如果在本文中,你發現不欣賞我的指導風格,或看到我的缺點覺得母湯,就可以不用浪費時間來找我了,因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啊啊啊。

雖然我會試著進步,但要我馬上變成很棒的老師,我覺得不如換個老師比較實際。如果只是考慮要不要修我的課的同學,如果你覺得課的內容還是值得修一下就還是修吧,一個學期忍一下很快就過去了。進入實驗室的同學要忍比較久,他們比較需要慎重考慮。

已經在我的實驗室裡的同學,如果已經待了一陣子的,不妨可以看看我的敘述是否符合你的觀察,也許很多你早就已經知道了。不過或許有些敘述可以讓你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是這樣想啊」、「原來老師的這個反應是這個原因啊」。至於準備要進實驗室的新同學,說不定有一些會讓你們覺得誤上賊船的敘述。如果要換老師,我完全可以體諒。今天我敢打這一篇出來,我就會接受所有的後果。與其讓你們之後才有跟老師合不來的感覺,不如一開始就告訴你們現狀。

了解學生後調整施教?別人我不知道,但我 完 全 失 敗

「哎呀老師你別這麼說。」喔不不不,千萬別想這樣安慰我。這個結論是我思考很久後對我自我狀況的描述。因材施教,是從小被灌輸的概念。當老師就要因材施教。你可能會想,那…從小到大我們的老師們有因材施教嗎?為什麼我們當老師就要因材施教?誒都…不管以前老師有沒有對我們因材施教,當自己變成老師的時候,大家的期待,或自己的期待就是要因材施教吧?感覺沒有因材施教就沒有做好老師的職責了。至少,我是有感受到這樣的責任,這也真的是我的目標跟期待。如果做不到,就不是成功的老師了。

也許我也不懂因材施教真正的定義(OS: 我就說這是心得文了,不要搬出甚麼學術定義了拉拜託),但我「感覺」要做到:1. 了解學生的才能跟性格,2. 根據以上了解給予不同的教育/用不同的方式教育。

如果是根據以上的感覺。我覺得我基本上是 完 全 失 敗。 接下來就是這篇的主題了:為什麼我會無法有效地因材施教

了解學生機會不多,也不懂如何調整教育方式

要因材施教,首先要先夠了解學生。但這幾年經驗下來,我自覺要夠了解學生至少要花個一年以上。讓我覺得困難的,並不是什麼技術上能力的了解,那個其實大概問一下,甚至考一下一下就知道了。讓我覺得困難的,也是最影響該如何教育的,應該是性格、吸收能力、思考模式、跟工作模式。一開始學生都會跟你客客氣氣的,不太好意思表達什麼。如果一兩個星期才碰面一次,每一次又是只談正事,說真的要了解一個學生根本就是難上加難,更別提課堂的學生們了。我自己的感覺,是要經過好多次遇到狀況,觀察學生怎麼思考跟解決問題,才知道「喔喔喔,原來你是這樣子的個性」或「喔喔喔原來你會這樣想」。然後,一年後就過去了。

接下來,喔喔喔以後又如何?要因人調整教育方式對我來說真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超難啊!首先,我也不是經驗豐富的老師,我連基本的都不一定做得好了,還奢望不同種教育方式。可以啊,要「硬湊」不同的方式還不簡單?問題是硬湊出來的變化真的有幫助嗎?

當然,人本來就會自然而然地因為對方個性用不同方式對話來達到有效溝通的方式,看到這招用不了,就用別招試試看,基本上慢慢慢慢磨合,可能就會找到適合溝通的方式。可是啊瑞凡,等磨合完也差不多是時間該跟同學說掰掰了,時間好像不夠用啊?更別談還要實驗不同指導方式來看看成效了。

如果你問我,那我未來該怎麼改進?其實我覺得解決辦法也不是沒有,就是增加跟學生相處時間,或累積多點經驗,看多了也許就可以縮短觀察時間。不過目前來講,我覺得每個學生都很不一樣。也許我看的就還不夠多吧,但我現在還找不到同一溝通模式可以完全套用在不同學生身上。

至於增加相處時間要成功有兩個前提:第一學生要願意 (我想同學應該是一想到要跟老師相處就避之唯恐不及吧),第二,那我就得減少學生。現階段嘛,有點難。未來兩年後倒是可以認真考慮。

所以,現階段無法增加相處時間,該怎麼辦?

主動拋出問題了解學生思維,學生不一定買單

很直覺的做法,就是主動拋出問題 ,看同學們怎麼反應、思考、應對、解決。不管學生做得多好多順利,拋出去問題讓他們思考不就可以增加對他們的了解了嗎?

有些同學可能突然意識到了,沒錯,這就是為何有時我很常故意問各位同學各式各樣挑戰、反問、開放式問題,或拋出一些看似跳題的抽象哲學問題。別誤會了,有時候我是真的在發問,只是有些時候,這些問題的重點不在你的答案是什麼,而是在觀察各位同學的思考模式、思考能力、人生觀、價值觀、態度、跟吸收能力。但,這時另一個問題就來了,雖然這類的問題可以讓我找到多點機會了解同學們,有時候反而讓他們有點困惑、不解、甚至覺得我莫名其妙「蛤?為什麼要問這個?」

當然,喜不喜歡老師問這類問題,也是因人而異的。我觀察到,有些同學滿享受這種思考過程,但有些同學真的是很不喜歡。尤其是,當他們剛好想要很具體的建議跟方向時,結果我的回應是把問題更抽象地丟回去,就可以感覺到他們內心要馬不是翻白眼了三圈,要馬就是就是愣在那邊內心OS「我是在問你答案,你是在哈摟?」。當然,我內心是渴望同學們有點享受這種問法,畢竟那代表你們是個熱愛思考的人,但我也可以理解不喜歡這種問法的心情。而且我也觀察到,我常常時機拿捏不太好,該具體的時候沒具體,該問的時候沒問。有時候學生就會無所適從,在跟學生溝通上,我的確是有待加強。過去我遇到的老師要馬就是很具體、要馬就是很抽象。所以何時該多用引導的方式,何時該多用給具體答案的方式,到現在我仍在慢慢捉摸。

以上,缺乏機會與不了解如何調整方法是我認為我目前做不好因材施教的主要原因。接下來要談的是 其他我認為也有影響的原(ㄐㄧㄝˋ) 因 (ㄎㄡˇ)。

研究跟教學目標衝突(?)

這個議題其實有點複雜,不過簡化地說,若我今天只要專心在教學跟引導,我也許可以比較能做好根據同學個人特質、能力、跟進度去調整指導的速度跟溝通的方式。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可以在時間壓力較低的情況下,去讓學生慢慢探索。不過,我在學校另一個重要的工作,是做學術研究並且發表成果。這背後的意義至少有兩個:1) 研究成果發表有時間性、2) 我需要保證發表成果的研究品質。前者的影響就是「我有多少的空間讓學生慢慢來」。後者的影響就是「研究品質的要求很難因為學生不同而不同」。看到這裡,有些實驗室同學可能會有些感受了,這兩個意義有時候是會跟因材施教的實行有所衝突的。

在一般情況下,我的目標是要讓學生自己思考跟找到答案,這樣接下來研究才會順利,學生也更可以獨立去思考很多細節,培養成就感、更有一種「這研究是我的小孩」的感覺。所以在一般情況下,我經常做的就是拋問題回去自己思考摸索一下,下次再來。直到思考透徹了我們再到下一步。

但探索跟摸索答案是花時間的。

當研究有進度壓力時,研究目標跟教學目標衝突感就會越來越高(至少我是這樣覺得)。

「我到底要自己來、給學生答案讓他來、還是再給他幾個星期?」

每次進行研究相關的會議時,當我從學生口中聽到一些不太符合自己想像的東西時,我腦袋就會浮現上面這個問題。如之前所說,當一切都沒有時間壓力時,我的作法就是慢慢來。做研究嘛,就是累積經驗,自己沒有試試看,最後得到的東西都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不斷地用這樣的理由說服自己,自然可以讓比較慢的同學漸漸跟上。

但,當投稿期限快到了、或覺得這研究再拖下去就沒人有興趣了等等,此時心中的就是看見研究跟教育目標兩者之間不斷在拔河「要等、不要等、要等、不要等…..」。

我看過有些老師迫在眉睫時,還可以讓氣定神閒地讓學生慢慢探索。我真希望哪一天我也可以到這樣的階段。有些前輩跟我說「升等完後就比較不用擔心拉, 過了deadline就投下一個就好了」。今年起,我覺得我漸漸有對deadline放寬心的趨勢了(可能是有感受到覺得欲速則不達吧),但目前來說,研究的時程壓力的確是造成我無法讓同學慢慢探索的原因之一。

「對不起,我真的不能等了」

請同學諒解我,當這兩者衝突時,做老師真的很為難 。

研究品質跟態度要求是統一標準,不會因人而異

除了時程之外,研究品質是另外一個我無法因材施教的阻礙。但跟上者不同的是,與其說是「不能」,我感覺這比較像是「不願」。

對學生的研究品質要求是有點根據領域而異。在有些領域裡,老師的研究跟學生的研究是分開來的,所以學生的研究不一定會拿去發表。在我們實驗室裡,學生的研究就是老師的研究,老師的研究就是學生的研究。所以學生們的研究目標都是以有創造學術貢獻、能夠投稿為主。我想很多人機互動實驗室裡的學生對於這樣的生態應該都滿熟悉的。

「龜毛耶」、「又在吹毛求疵」、「要求一堆」、「老師又要求要改了」「這樣一直改是要拖到何時啊」、「這樣我怎麼能準時畢業」

同學的這些怨言,我也是滿熟悉的。

有這樣的怨言也很正常,同學聚在一起靠北老師是很OK的行為,沒有發洩才奇怪,憋在心裡多不健康啊。但對我來說重要的並不是同學們會「乖乖聽話」(事實上我更喜歡叛逆一點的學生),而是同學們能夠在怨言之後「最終還是能夠自己理解:為什麼要達到這樣的嚴謹度」。只要你們能夠自己理解,多靠北我幾句也是值得的。

我的原則很簡單,也不怕新同學知道(反正短時間是改不了的):當學生的產出是代表學校、代表實驗室發表研究著作,品質就不能被妥協。不管各位同學的「材」是什麼,一旦進入我們實驗室做研究,我的目標就是訓練同學們做人機互動研究。而要求研究品質不僅是對我們實驗室、學校負責、也是對你的重要成果負責、也是對身為研究人員這個角色的尊重。這個慎重與嚴謹的態度,以及研究需要的批判思維訓練,是我認為不能因人而異的。

「老師,你不該要求每個學生研究都這樣啊」

「對不起,我試過了,但我做不到。」

真的,我有檢討過我的這個原則,畢竟,這個原則的堅持非常吃力不討好。除了更容易得到學生抱怨外,有長年看PTT的鄉民們也應該很熟悉兩年無法保證畢業的老師常在網友討論中當作是雷包。更別提老師還要求一堆、龜毛、又累又晚畢業、錢又少,怎麼聽都超雷好嗎老師你當我塑膠做的呦?有些其他同事聽到我的學生都無法兩年內畢業,或我跟新生說我的學生都沒有兩年內畢業,都說「這樣會很辛苦喔」「祝你好運」等。所以呢,不要認為老師想故意留人下來,故意讓學生晚畢業對我沒任何好處。而且,如果要得新進學生歡心,我大可輕鬆讓學生兩年畢業,彼此都輕鬆又快活,何樂而不為?

不管左思右想,我無法放水。

你可以當我龜毛、認為我個性差,沒關係。我因此不受新生歡迎,沒關係。這文章一出導致今年開始沒新生找我,也沒關係。儘管如此,我還是希望我的實驗室可以維持這樣的原則跟傳統。至少我可以確保願意進來的學生都已經了解我的原則的情況下,願意跟我一起投資時間做研究。

你肯花時間認真做研究,我就肯花時間陪你。如果你不願意花時間做研究,我也不會降低我對研究的標準。在研究品質要求上,我不會因人而異。

不是人人都需要做研究、也不是人人都需要研究的訓練。我希望有意願加入我們實驗室的同學們,可以先了解本實驗室的現狀跟我的想法後,好好思考這是不是你們要的,再來詢問。

當理想中的老師,也比我想像中困難好多

雖不能有效因材施教,我也有嘗試在其他方面努力過。例如,效法我理想中的老師。當我說理想中的老師,我的腦袋是有一個很具體的畫面的。只是這個具體畫面裡的老師會因情況而異:有時候是A、有時候是B、有時候是C、D的結合。我時常腦袋裡在想的有八個老師,包含專題老師、碩班研究指導老師、博班指導老師、口委、跟幾個在密西根讀書時修課遇到的老師。他們會在不同的情境間輪轉。在不同時候,我會想像如果是他們在這樣的情境裡,會怎麼跟學生說話。通常我這樣想的時候,大概都是當我覺得有點搞砸時(或覺得剛剛處理得不好時),然後我就會搬出他們來檢討,我未來該怎麼做比較好。因為我跟他們都很熟悉,常常觀察他們的言行,還有跟我講話的方式,所以我自認還可以揣摩他們說話的方式。揣摩完接下來就會提醒自己,以後要這樣子說話。

但,有時候不太適用

因為有些老師真的是太溫暖,太和藹,太不像我了。或有些老師的微笑,我覺得如果模仿的話我會被認為跟癡漢或變態大叔一樣,別誤會了。我不是說他們是變態。我意思是同樣的笑容在他們身上是和藹,在我的臉上像癡漢。有些就算覺得也滿正常的,我也是心裡有些障礙,怕學生覺得我怎麼突然個性有點不一樣。

「要是我可以跟那些老師一樣地用這方式說話,他們一定會覺得好多了。」

大部分的時間,我也只能這樣子想,但基本上都沒有辦法做到真正學習他們。於是這些年來,我只能遙望那些我理想中的老師,用他們的方式來檢討自己溝通的方式,但我從未能跟他們一樣。

「你就做自己就好拉」

呵,問題是我知道我的個性如何,我知道我是個急性子,我知道我常會失去耐心。我不喜歡同一句話重複講很多遍,我常不保留地說出心中的話,我覺得不合理我就會直接講出,我的想法一覽無遺地展現在我表情上,要藏也藏不住。我也很倔強。我不擅長圓融地給學生鼓勵,我不擅長給予溫暖,每次要講鼓勵的話都先覺得有點尷尬,原本快吐出來的話就又溜回去了。我知道講某些話會讓學生開心(至少我在當學生時我聽到這些話我都很開心),但我常常要不是講不出口,就是忘了講。我知道我常板著面孔,表情嚴肅。

我常去注意我同時跟其他老師還有學生開會時,其他老師的口氣跟用語。我常覺得我自己是全場臉孔最僵硬的人,其他的老師都好和善。

「天吶,他們怎麼可以這麼地和善。同學們一定很愛他們」

所以我有時候腦袋裡除了那八個以前的老師,也包含了一些有合作的同事。我很想效法我眼中的模範生,而且我有嘗試過,但真的好難。 有時我上半場還效法地不錯,但在對話中一聽到不符合預期的東西,那張臉孔又出現了,真面目又露出了。說真的,我也不是討厭自己的方式(畢竟我嘗試不想當厭惡自己的人),只是我很嚮往當一個和善和藹可親的暖男老師。

只是我好像很容易露出真面目,撐不了多久。

我理想中的老師,應該要帶著學生熱切討論

我理想中的老師,也應該要帶起學生熱情,帶著學生熱切討論。以前我好愛在課堂上參與練習,參與互動。老師又活潑又有動力,太厲害了。要是我也可以有這樣能力有多好?

「學生好像都不太甩我…」

「同學們舉手發言呀~」「同學們有沒有什麼問題啊~」「同學們有沒有一些comment阿~」「同學們有沒有什麼想法啊~?」

「還是不甩我…」

「台灣學生本來就比較被動害羞拉,我的課也是這樣啊」

沒關係別安慰我了,我可是在有些堂課看到很熱情的互動們呢。阿算了,可能場合裡的人比較多,大家真的比較不好意思吧?沒關係,我們小組討論熱切就好。

可是瑞凡,我的學生好像也很少跟我熱切討論過

看來應該是我的問題了。我思考過不少的理由(包含學生單純不想理我,包含我的反應都是冷冷的),不過其中有一個是我發現其他老師比較少出現的問題,因此我特別拿出檢討一下。

在會議中,我很任性。我想很多同學應該看過我開會到一半,突然進入了「思考中的封印狀態」。有時候一起開會的人會覺得怎麼這麼突然,然後就一陣沈默幾個人在那邊等我結束封印。如果你不知道我在說啥,那你就是沒看過。因為我進入封印狀態應該很明顯。只要我眼睛對著你,我基本上就不是在該狀態裡,只要我眼睛開始往上或往下、然後開始閉起來,不講話個幾秒,那就是我開始進入一個隔離的世界了。

原本幾個熱切討論的同學,就這樣看著我突然自己閉眼轉向了沈默。

「ㄟ,老師在睡覺嗎?」

恩,是沒有學生直接這樣講拉,他們有沒有這樣懷疑我就不知道了。但要是我是學生看到老師任意妄為地進入這狀態,我可能也會傻眼吧。有時候一等就好多秒,甚至有時候到分鐘去了。

我常很需要一個冷靜的時間去思考脈絡。在那個封印狀態裡我常做的就是自己跟自己爭論。我很需要一件事情要 totally make sense,我要能夠一個道理去貫穿一些東西,也要完全說服我自己,我才有辦法move on。常發生的情況就是我腦袋有我預期中的版本,接著我從同學們口中聽到了他們的版本,然後我眼睛看到的文字看起來又是不同的版本。這時候我就必須進入封印狀態思考怎麼整合跟包裝所有吸收到的資訊,用我的方式吐出來,看大家覺得合不合理。

「這個呢?不對,那這樣呢?也不對,那那樣呢,也不行」

如果我沈睡,喔不,是沈思很久,那就代表我還在試著過我自己這關。實驗室的老鳥看到我這狀態,基本上都已經學會了要忽略我,自己繼續討論自己的,等我自己喚醒自己再聽我說。跟我比較不熟的學生就會在那邊苦苦等我結束。

其實,我大可透過think aloud的方式把心裡所想的一起講出來,就算沒有帶動起熱烈的討論,至少不用大家在那邊等了。畢竟,在討論熱烈的時候自己突然這樣真像是潑了冷水一樣,我過去的老師,很少會這樣經常自己進入自己的世界的(博班的老師只有偶爾才這樣,但他只會眼睛朝上,不會像我一樣閉目養神)。

說實在的,這不是我理想中的老師會做的事情。我理想中的老師,應該要不斷地engage 同學們熱烈的討論,不該把自己突然封印起來。

但是,我已經太習慣這種閉目思考進入封印狀態的動作了,短期間內改掉恐怕會有點困難。

我理想中的老師也應該是一個好的Role Model

但我不是。不管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我都不像是一個值得效法的role model。除了研究之外,我是個紀律渙散的人。我常告誡同學們的事情,事實上就是我自己做不好的事。也因為我做不好,心有感觸,才會告訴同學們,希望不要步上我的後塵。但,換個角度想,我又憑什麼請他們做好我做不好的事情呢?例如時間管理好了,天吶,我根本就是時間管理白痴好嗎?例如事情不要拖到最後一刻好了,有要我幫忙交文件的同學都知道我超常拖到最後一刻才交出去。

「老師記得要XXX喔」「老師我有用訊息跟你說,明天是deadline喔」「老師我之前有寄信給你,再不交來不及摟」

我常常心想:學生應該快受不了我了吧?

我也常念同學健忘。熟悉我的人看到這應該都傻眼了,你自己健忘成這樣敢說別人健忘?!開會不記得上次講的內容、學生不斷提醒的東西也忘記、學生明明有寄給我也說應該沒收到吧、自己上次說要改的自己都忘了為什麼要改。看到我自己這個樣子,好像看到以前的指導老師一樣,自己覺得好笑(好拉他沒有我這麼嚴重)。但以前當學生的我可不覺得好笑呀。換作是現在的學生應該也常覺得傻眼貓咪吧。

我除了不是好榜樣,我身上還有很多不該學的壞習慣。有時候學生不由自主學一下我,或quote一下我之前說的話。聽到我都覺得很抖,深怕他們好的東西沒學好反倒學壞了。

認真地說,我真的有思考過我身上有什麼值得同學學習的東西,畢竟,要是能當個role model,就算無法成為自己理想中的老師,至少感覺對同學們還有些幫助吧?

「OMG……我還真的想不出一個點」

原來,當個理想中的老師,這麼困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