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職場文化觀察:愛問問題,負責任,年假無上限!

Stephanie Kuo
Nov 9, 2021

--

還記得剛到美國的時候,學校的學生顧問曾經問我:「在美國有沒有什麼culture shock?」

我想了一下說:「在美國的culture shock還不如我在日本經歷得多。」

還記得當初在日本實習的時候,那套傳統日商的禮節、訓練、應對,都把我嚇壞了,還寫了日本生活規則一百條。相較之下,台灣人對於美國文化還是相當熟悉的。大家從小在迪士尼、好萊塢電影的環繞之下長大,甚至學英文的時候也都是美式口音。來美國之後才知道在歐洲和印度學英文的時候,都是學英式發音。尤其是在台灣的商業文化當中,也十分強調美式的風格。對於這種要努力發聲、充滿自信的文化還是多少有些了解。

進入美國職場之後,才開始慢慢感覺到一些文化差異。我很喜歡這些差異,每天也都還在努力學習。在美國工作也三年多了,跟在台灣工作的時間差不多,想稍微整理一下我的發現。

我在台灣工作的時候,待過外商,也待過台商,不過都是助理職位,可能和現在身為設計師的身份也有些不同。僅供大家參考。

1. 要會問問題

在台灣,每每被問到:「有沒有什麼問題?」大家都很習慣地沉默。會議結束之後,接著大家回頭才會在底下竊竊私語地討論。

美國人很會問問題。新公司裡都是美國人,和他們閒聊的時候,都很讚嘆於他們真的很會問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加深彼此的認識,讓話題繼續下去,也能讓對方產生好感。每次輪到我發問的時候,我都有些詞窮,感到抱歉。

我在之前的公司裡遇到一位很棒的mentor,他觀察到了我在會議中很安靜,不愛說話、問問題這件事,因此他幫我做了「問問題訓練」。在每次同事簡報完之後,一定要提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必須跟簡報內容有關,不能是個常識性的問題,不能在簡報中已經有答案,它必須是個好問題。

我發現,當強迫自己一定要想辦法問問題的時候,我會更專注在簡報的內容,並且不斷思考有什麼問題,有什麼情報是他沒有說出來的。如果不用問問題的話,就會各種恍神到天邊。反正簡報內容也和我沒什麼關係。

在美國,在會議中不發聲,不問問題的人,是沒有貢獻的人。

Illustration by Murat Kalkavan from Ouch!

2. 自己負責

美國的負責,和台灣、日本都不太一樣。台灣和日本是主管有完全的決定權,因此不管做什麼都要老闆複核,以老闆的意見為準。美國同樣也是主管負責,但是溝通的過程更像是引導下屬思考,讓他們自己做決定。就算結果不如主管所想,他們還是會尊重下屬最後的決定,讓下屬自己有成長的空間。

剛開始在美國暑期實習的時候,很多亞洲同學都抱怨說:「他們就丟了一個題目給我,然後給了我一串名單,說有問題可以找這些人。啊我怎麼知道要幹嘛?」後來才知道,這就是美國人做事的方法。給你一個題目,接下來就要自己想辦法做出來,不會就想辦法找到對的人去問對的問題。實習生有絕對的自由和主動性去想辦法完成專案。

在台灣當助理的時候,通常都很唯唯諾諾。上面的人交代了什麼,不要多問,照做就對了。在日本的時候,什麼東西都有SOP。前輩曾經這樣教育我:「這每一個步驟都是有理由的,每一步都不可以跳過。」換成是美國人的話,大概只會有一個大原則和方向,至於要不要做使用者研究,要不要畫使用者流程,完全取決於專案需求,和怎麼跟PM溝通時程,大多數時候都是很有彈性的。但你也要能說得出來,為什麼要這麼做,而不是那麼做。如果原因不合理,在簡報的時候就會被問出來,那就尷尬了。

Illustration by Natasha Remarchuk from Ouch!

3. 提出建議,自己執行

美國人喜歡問問題,很強調自己去「發起」(initiate)什麼事情。大家都可以針對現在的流程或是制度提出問題,但提出問題的同時,要確保自己仔細想過解決方案,以及要怎麼執行。因為如果老闆同意執行,那麼你很有可能變成這個新方案的負責人。

我剛加入前公司的時候,對於公司當時的設計文化感到很絕望。所以我跟部門主管在 1 on 1的時候提出要辦個Design Jam的活動,邀請各個部門來參加,讓其他部門的同事也意識到設計的重要性。部門主管當場就說好,還馬上撥了預算給我,讓我去辦活動。我受寵若驚。

這種「提出問題,想出解決方案,自己去執行」的能力,也是在評斷升遷時的重要指標。如果只是照著主管交代的事項照做,那是初階(junior)的工作,而每一個junior的目標都應該是升到senior,因此每個人都需要這種能力。

在美國的升遷,通常針對各個職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要滿足上一階的要求之後才能往上升。如果是Junior Designer想升到Senior,那他就得現在就在做senior的事情,並且展現出自己已經符合Senior Designer的所有要求,這時候才能提升遷。所以也有可能資淺的人卻比資深的人職階更高,在我之前的公司裡就發生過這樣的狀況。這和台灣年資到了就自然往上升有些不同。

Illustration by Murat Kalkavan from Ouch!

4. 真,責任制

尤其現在疫情的關係大家都在家工作,上班時間變得更加彈性。即便是在疫情前,我也還沒聽說哪間公司是需要打卡的。更別說是遲到要扣錢,或是「上班打卡,下班責任制」。

大家通常都是以當天第一個要開的會為開始,或是每個人有自己習慣的上班時間。我有同事習慣早起,每天早上七點開始上班。我自己是早上九點半左右會到辦公室,疫情開始之後自己規定是九點要開始上班。如果有和歐洲或是印度一起要開的會,必須要很早起床,那就會先在家裡開完會再去辦公室。通常如果十點後才會進辦公室,大家就會在群組裡留個言。

如果要提早下班去接小孩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有小孩的同事,通常會在哄小孩睡了之後再工作一陣子。臨時有事要去看醫生,也是一樣只要在群組裡留個言就可以。不用精算自己的年假,還用小時為單位請假,只為了跑銀行。

現在在美國工作過的兩間公司都是採取年假無上限制,有需要就請假,只要主管核准就可以。但這個制度最近也受到一些批判,因為沒有一個明確的放假標準,大家會不敢請假。或是因為疫情的關係哪裡都不能去,沒有用掉的年假也不能兌現。各有優缺點。

真,責任制的好處在於工時彈性,忙的時候就多工作幾個小時,不忙的時候也可以提早下班。

5. 不過問私事

這點也是我很喜歡在美國工作的一點。大家不會問年紀、感情狀況、是否已婚、有幾個小孩。甚至同事請假出去玩,他不主動提說自己去了哪裡,大家也都不會問。這些都是屬於個人隱私。

在台灣,面試的時候就會被問到:「有沒有男朋友?打算什麼時候結婚?有沒有打算生小孩?要生幾個?」說自己單身,還會有同事每個禮拜都來確認進度,忙著幫忙介紹自己一大群親戚朋友。雖然充滿人情味,但這些在美國都是不能問的禁忌問題。避開這些問題之後,美國人還是有很多small talk的問題可以問,美國人問問題的功力真的很厲害吧!

在美國工作三年多,還是每天都充滿挑戰,不斷思考自己還可以怎麼做得更好,更有貢獻。我大概還會在美國多待個幾年吧。

--

--

Stephanie Kuo

從冰天雪地的密西根畢業之後,來到天天都是大太陽的矽谷。意外從科技業踏進金融業做UX Design,天天為交易員做設計。希望能用中文和更多台灣人分享UX。http://www.stephk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