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隨筆:愛沙尼亞的教訓

Betha Talks
7 min readJul 27, 2019
1936 年即通過籌備,但因為蘇聯入侵亡國,結果在 2009 年才落成的獨立戰爭勝利紀念柱。此時離 1920 年獨立戰爭勝利已 89 年。

開始動筆時的昨天(七月十六日)去了塔林。塔林是愛沙尼亞首都,以其保育良好的舊城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當然,舊城牆上的塔樓並非密布成林,而這裡單論壯觀、宏偉,也比之前參觀過的其他首都稍為遜色一點。

坐郵輪從赫爾辛基出發來個一日遊,抵埗時已是中午。此行來得匆匆,走得不捨:參觀完由幾座老塔樓和城牆組成的 Kiek in de Kök Museum「窺視廚房」博物館後,我去了比較少 (亞洲) 遊客的華巴姆佔領與自由博物館 (Okupatsioonide ja vabaduse muuseum Vabamu/Vabamu Museum of Occupation and Freedom)。

顧名思義,博物館展示了愛沙尼亞上世紀被三度侵佔 (1940–41 蘇聯、1941–44 德國、1944–91 又係蘇聯) 的歷史。和本身預期、以及這次歐遊去過的戰爭紀念館不同,這裏的目的較像是透過訴說人們在佔領期間的日常生活、經歷以及流亡的過程,以類似 Netflix 紀錄片的手法,讓參觀者以信件、日用品、政府文件和宣傳品在腦海內自行重組歷史。也不是說其他紀念館沒這種操作,但之前去過的展覽都較有一種參觀者利用上帝視角去閱讀大戰略的感覺。

史太林和在旁邊客串演出的毛澤東。

館內令人印象深刻的其中一個展廳,中央有一金色五芒星展示台,也就是共產國家旗幟、徽號常見的五芒星。五芒星上的熒幕,顯示了一些蘇聯宣傳海報。而五芒星正對着的天花板,則有一大幅巨型史太林肖像畫,在上方俯視着參觀者。在宣傳海報和史太林環繞下,博物館的語音導覽說了一段頗發人深省、而香港人在現在應該記住的話。

你看到天花板上的史太林嗎?沒錯,我們很容易就能將愛沙尼亞人的苦難集中歸咎在他身上。但史太林他沒有親自拿槍殺人、也沒有直接下令消失任何一個人,他甚至沒來過愛沙尼亞親自下令要流放某某人。顯然,這一切的屠殺、流放、強制消失、酷刑,在欠缺一個個跟隨侵略者、與他們合作的人的參與、支持的話,是不會成事的。

回想香港的情況,有人不停放風說要「對準政權」,不要攻擊其他被政權擺佈的「棋子」,哪怕他們做了甚麼,也不是主要敵人。但如果我們真的只對準政權首腦一個人,這個人反而很容易就能將責任分散,因為很多惡行也確實不是他個人所為。林鄭月娥可以說自己也是習近平的棋,而要扯的話習近平也僅僅是全中共的代表、換誰上場也只會出現同樣的決定。於是本來要對準的政權,就由個體變成了整體,論罪責時人人有份永不落空了,集體問責變成集體失責,或是說責任直接消失了。所以對暴行的清算,又豈能不加思考而只「對準矛頭」?

但愛沙尼亞的清算也未至於不論規模地追究每一位涉及各種逼害的人士。在五十年的佔領下,愛沙尼亞人已經變得和那個兇險邪惡的蘇聯,像意粉般千絲萬縷地糾纏在一起。不少人的親戚總會有一兩名黨員、公…

--

--

Betha Talks

Hongkonger. Trans. 東京在住。青山返工的偽港區女子。 (she/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