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d from The Bullish Case for Bitcoin (part 4 of 4) by Vijay Boyapati.
本系列文章的前幾個段落,大多都著重於比特幣的貨幣性質。有了這些基礎,現在我們可以來探討,對於比特幣最常見的一些誤解。
比特幣是一個泡沫
與所有以市場為基礎的貨幣商品一樣,比特幣也有其貨幣溢價。貨幣溢價是導致人們普遍批評比特幣是“泡沫”的主要原因。 其實,所有的貨幣商品都有貨幣溢價。事實上,這種溢價(市場價位超過本身的使用價值或需求價值)正是所有貨幣的特徵。換句話說,貨幣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有可能是泡沫。矛盾的是,在貨幣的早期階段,貨幣商品既可能是泡沫,也可能同時被低估了它的價位。
比特幣太不穩定
比特幣的價格波動是它新生的機能。在剛開始的頭幾年裏,比特幣表現得像仙股股票(penny stock),任何大買家 — 比如文克萊沃斯雙胞胎(Winklevoss Twins) — 都可能引起其價格的大幅上漲。隨著多年來採用率和流動性的增加,比特幣的波動性相應下降。當比特幣達到黃金市值時,它會顯示出類似於黃金的波動水平。當比特幣的市場資本超過黃金時,波動性將會更加下降,到達它作為廣泛使用之交易媒介的水平。如前所述,比特幣的貨幣化,發生於一系列的高德納炒作週期中。在炒作週期的平原階段,波動率最低;而在周期的高峰期和崩潰階段,波動率最高。由於市場的流動性增加,每個炒作週期的波動率都將低於前一周期。
交易費用太高
最近對比特幣系統的批評是,傳輸比特幣的費用增加,而使其不適合作為支付系統。但是,預期的費用增長是穩健的。用交易費用支付給比特幣礦工,讓他們有一定的成本,去驗證、通過各個交易,進而保全網絡系統。支付礦工可以通過交易費或區塊獎勵。區塊獎勵是當前所有比特幣持有者,透過通貨膨脹所承擔的代價。
鑑於比特幣有既定的產出時間表 — 這是一種保值儲存的理想貨幣政策 — 區塊獎勵最終將降至零,那麼網絡系統最終必須以交易費為擔保。收費“低”的網絡安全性很低,並且容易受到外部審查。那些吹捧低費用的比特幣替代品的人,不知不覺地描述了這些所謂的山寨幣(alt-coins)的弱點。
批評比特幣交易費用過“高”的根源,在於他們認為比特幣應該先是支付系統,然後才是保值儲存。正如我們從貨幣的起源所看到的,這種信念其實本末倒置。只有當比特幣已經成為一個完善建全的保值儲存時,它才會變得適合作為交易媒介。此外,一旦交易比特幣的機會成本,達到適合作為交易媒介的水平,大多數的交易將不會發生在現有的比特幣網絡上,而會發生在費用更低得多的“第二層”網絡上。 第二層網絡,比如閃電網絡 (Lightning Network) ,提供了類似於19世紀用於轉讓黃金的承兌票據。 銀行使用承兌票據,因為轉讓金條的成本,遠高於將代表黃金所有權的票據轉讓。與承兌票據不同的是,閃電網絡不但將允許以低成本轉讓比特幣,而且幾乎不需要(像銀行那樣)能夠被信任的第三方。閃電網絡的發明是比特幣歷史上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革新,隨著它在未來幾年的發展和應用,其價值將變得更加明顯。
競爭
作為一個開放源碼軟件協議,任何人都可以複製比特幣的軟件,並模仿它的網絡。這幾年來,已經發展出許多仿制幣,從像萊特幣(Litecoin)這樣的拷貝式的模仿,到非常複雜的變種,如承諾允許利用分佈式計算系統來執行各種智慧型合同的以太坊。由此產生了一個常見的對比特幣的投資評論:當競爭對手能夠輕鬆創建,並加入創新的功能時,比特幣無法保持其價值。
這種觀點的謬誤,在於這些比特幣的競爭者,無法在這領域裏擁有最先或主導技術的“網絡效應”。因為比特幣已經主導網絡,而使用比特幣更會讓它的價值增加。這種網絡效應,本身就是一個特性。事實上,對於任何具有網絡效應的科技來說,它的網絡效應便是它最重要的特性。
比特幣的網絡效應包括:市場的流動性、擁有它的人數、維護和改進軟件的開發者,以及品牌知名度的提高。包括民族國家在內的大型投資者,將尋求最具流動性的市場,以便他們能夠快速進入和退出市場,而不會影響其價格。開發人員會湧向擁有最優秀人才的優勢開發社區,從而加強該社區的實力。品牌意識是會自我強化的,人們提到比特幣可能的競爭對手時,多半是在提到比特幣本身的時候。
有個分叉的路
2017年流行的趨勢,不僅是模仿比特幣的軟件,而且是複製比特幣過去交易的所有紀錄(名稱為區塊鏈)。將比特幣的區塊鏈,複製到某一個時間點,然後分裂到另一個全新的網絡,被稱為“分叉 (forking)”。在這個分叉的過程中,比特幣的競爭對手因此有機會克服“如何找到一大群用戶,把新的代幣分發給他們” 的挑戰。
有個重要的分叉,發生在2017年8月1日,當天一個名為比特幣現金(BCash)的新網絡正式問世。在2017年8月1日之前,持有N個比特幣的用戶,在持有N個比特幣之外,還立刻持有N個比特幣現金的代幣。數目雖小但是聲音很大的比特幣現金支持者,不知疲倦地試圖通過使用類似的命名,同時努力說服比特幣市場中的新手:比特幣現金才是“真正的”比特幣;藉此來盜用比特幣的品牌知名度。以目前兩個網絡的市場資本的大小來看,他們的這些嘗試非常失敗。然而,對新的投資者來說,其他比特幣的競爭對手,還是會拷貝比特幣及其區塊鏈,並有可能成功地超過比特幣的市值,而成為真正的比特幣。
從比特幣和以太坊發生的主要分支中,可以看出一個重要的規則:大多數市場資本化將保留在擁有最高水平和最活躍的開發者社區的網絡上。雖然比特幣可以被看作是新興的貨幣,但它還是一個建立在軟件上的軟體網絡系統,需要進行維護和改進。購買只有少數、甚至缺乏有經驗的開發人員所支持的代幣網絡,等於購買一份複製的微軟Windows,而得不到微軟最好的開發人員的支持。從去年分叉發展的歷史可以清楚看到:最優秀、最有經驗的電腦科學家和密碼學家,仍然致力於原始比特幣的開發,而不參與那些靠拷貝它而創建的越來越多的模仿者。
真正的風險
雖然媒體和經濟業界對比特幣的批評普遍錯位,或對貨幣發展沒有全面的理解,但投資比特幣時,仍然存在實際上的重大風險。在考慮對比特幣進行投資之前,讓潛在的比特幣投資者理解並衡量這些風險仍是明智之舉。
協議風險
比特幣協議和它所使用的密碼原語,有可能會被發現存在著某個設計缺陷,或者隨著量子計算的發展,而變得不安全。如果在協議中發現一個缺陷,或者某些新的計算方式,可能破壞支撐比特幣的加密技術,那麼大眾對比特幣的信任可能會受到嚴重影響。在比特幣發展的早期,協議風險是最高的,因為在那時,即使對經驗豐富的密碼學家來說,中本聰是否實際上已經找到了拜占庭將軍問題的解決方案,並不確定。這些年來,對比特幣協議有嚴重缺陷的擔憂已經消退,但鑑於其技術性質,即使可能性很低,協議風險將一直存在於比特幣中。
交易所的關閉
由於分散式、無中心的設計,比特幣在應對各個政府欲將其進行監管或關閉的眾多的嘗試,顯示了出色的適應能力。然而,進行以法定貨幣買賣比特幣的交易所,卻是高度集中的,並且容易於受到監管和關閉。如果這些交易所都不存在了,或是銀行體系統停止與它們進行業務,即便不能完全停止比特幣貨幣化的過程,也將會給予嚴重地打擊。儘管比特幣有其他替代流動資金的來源,例如場外交易商和買賣比特幣的分散市場(如 localbitcoins.com ),但價格發現的關鍵過程都發生在最集中、流動性最高的交易所。
減輕交易所關閉的風險,要使用司法套利。從中國開始的著名交易所Binance,在中國政府命令其停止在中國的業務之後,轉移到日本。各國政府也擔心,會扼殺一個可能與互聯網一樣重要的新興行業,因為那會使其他國家獲得巨大的競爭優勢。
只有在全球協調的狀況下,將所有的比特幣交易所進行關閉,比特幣貨幣化的進程才會完全停止。比特幣正在被廣泛地採用,就像要完全拆掉互聯網一樣,徹底停止比特幣網路系統,在政治上是行不通的。然而,這種停止的可能性,也不是完全沒有;因此這仍是投資比特幣時,必須考慮的風險。正如前面關於民族國家加入的部分所討論的那樣,各國政府終於漸漸地意識到,這個非主權、抵制審查的數字貨幣,對其貨幣政策構成強大的威脅。他們是否會或者能夠在比特幣變得更根深蒂固,根本不在乎反對它的政治行動之前,採取聯合行動?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互換性
比特幣區塊鏈的開放性和透明性,使各政府有可能將某些曾經在被禁止活動中使用過的比特幣,標記為“已污染”。儘管比特幣在協議層面的抵制審查力,允許這些比特幣仍然被傳輸,但如果出現法規,禁止交易所或商戶使用此類比特幣的話,它們可能變得毫無價值。萬一發生這種情況,比特幣便會失去優良貨幣的關鍵屬性之一:可互換性。
為了改善比特幣的互換性,需要在協議層面進行改進,以提高交易的隱私性。儘管,門羅(Monero)和Zcash等數字貨幣已在這方面有了新的發展,但比特幣的效率和複雜性,及其隱私之間,仍然需要做重大技術性的妥協。增強隱私功能是否可以添加到比特幣中,而不致以其他方式損害其作為金錢的用處,這仍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
結論
比特幣是一個才剛啟蒙的貨幣,正在從收藏品的階段,轉變成為保值儲存。作為非主權貨幣商品,在未來的某個階段,比特幣有可能成為像19世紀古典金本位制的黃金一樣的全球貨幣。將比特幣作為全球資金使用的可能性,恰恰支持比特幣看漲論。早在2010年,中本聰就在與麥克、赫恩(Mike Hearn)的電子郵件交換中闡述:
如果你想像,它被用於世界商業的一小部分,那麼全世界只有2100萬個硬幣,所以每一個硬幣的價值會更高。
在中本聰發表比特幣網路的軟體之後,才華橫溢的密碼學家哈爾芬尼(Hal Finney)收到了第一批比特幣,他毫不含糊地發表,他看漲比特幣的論點:
想像比特幣成功了,並成為世界各地使用的主要支付系統。那麼貨幣的總價值應該等於世界上所有財富的總價值。目前我找到的全球家庭財富總額,估計在100萬億,到300萬億美元之間。 擁有2000萬美元的硬幣,每枚硬幣的價值約為1000萬美元。
即使比特幣不能成為完全成熟的全球貨幣,地位僅僅可與黃金競爭,作為一個非主權的保值儲存,目前它仍被大量的低估。將現存地之上黃金供應(約8萬億美元)的市值,映射到比特幣供應量的最大,2100萬個硬幣,每個比特幣的價值,約為380,000美元。正如我們在前面章節中的探討,對於那些使貨幣商品適合作為保值儲存的屬性,除了歷史悠久這一點之外,比特幣在每個屬性上都優於黃金。隨著時間的推移,林迪效應持續下去,悠久的歷史終將不再是黃金的競爭優勢。因此,預測比特幣將在未來十年內接近並可能超過黃金的市場資本值,並不能說完全不合理的。這篇文章要提出一個警告:大部分黃金的資本化是來自各個中央銀行認為它是一種保值儲存。比特幣要達到或超過黃金的資本總額,某些國家的參與將是必要的。西方民主國家是否會參與比特幣的持有權目前尚不清楚。不幸的是,自大無能力的獨裁政權和盜賊統治,更可能將成為第一批進入比特幣市場的國家。
就算沒有任何國家參與比特幣市場,比特幣仍然有看漲的可能。作為僅用於小額和機構投資者的非主權保值儲存,比特幣尚處於採用曲線的早期階段 — 所謂的“早期多數”現在正在進入市場,而距離後期多數和落後者進入市場,還有幾年的時間。隨著小額和機構投資者更廣泛的參與,價格在10萬美元至20萬美元之間是很可能的。
擁有比特幣,是全球人士皆可參與、為數不多的不對稱投注之一。就像看漲期權一樣,投資者的下限空間限制在1倍以內,而潛在的上漲空間卻然是100倍或者更多。比特幣是第一個真正的全球泡沫,其規模和範圍取決於世界公民有多麼希望保護他們的儲蓄,以免受政府經濟管理不當而受到損失。的確,比特幣就像鳳凰一樣,從2008年全球金融災難 — 一個由美聯儲等中央銀行的政策引發的災難 — 的灰燼中升起。
除了比特幣的金融功能外,其作為非主權保值儲存的崛起,將會給地緣政治帶來深遠的影響。全球性的非通貨膨脹保值儲存,將迫使各國將其主要資金機制,從通貨膨脹改變為直接稅收;這在政治上是不太會被接受的。轉向稅收作為其唯一收入的各個國家,不但會遭受到政治上的痛苦,而且其規模也將縮小。此外,全球貿易,將以符合戴高樂所希望的方式解決,即任何國家,都不應該享有任何特權:
我們認為有必要在無可爭議的貨幣基礎上,建立國際貿易;就像在世界的巨大災難之前那樣,在沒有任何特定國家的標誌的情況下建立國際貿易。
從今50年之後,比特幣會將是那個貨幣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