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死存亡

這篇文章是啟發自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8537

今天要討論的是存亡的哲學,形上學的重要課題。究竟何謂你已經死了?身體化灰又是否真的死了?亂世之中,生死存亡又象徵什麼?

我真的死了?

要理解存亡,首先要理解「死」。我們指的「死」,通常是指心跳停止的一刻,因為心跳停止,我的身體就不能夠繼續運作;身體停止運作,腦便停止運作,那我便死了。假設某著名護士發明了一部機器,令腦袋不再依靠心臟,成為獨立的器官,那麼現在我「死」的時候,又真的是死了嗎?又再假設,這名護士其實是一個白痴,機器雖然令腦袋繼續運作,但意外令清空腦內意識,我現在又真的死了嗎?

直覺上我們都會認為第一個例子我未死,但意識清空後,我好像真的死了。從此可見,我們所說的「死」不只是某器官的存亡,而是我們意識的承傳,我意識消失的一刻,我便死了。這種概念被名為心靈同一性理論(Psychological Theory of Identity),我們簡稱心靈理論(Mind Theory),指我們存亡的關鍵在於心靈的承傳。

自我的傳承是記憶的傳承?

心靈理論,好像是虛無縹緲的概念,可謂心靈?又如何傳承?十七世紀哲學家John Locke認為,心靈的傳承是記憶的傳承。如果明天的小強從心底裏記得今天的小強的記憶,那麼小強便承傳了。Locke稱之為記憶論(Memory Theory)。 Locke認為,我們作為理性生物,我們的記憶擔當保存個人思想,經歷,感覺和行為動機的責任;小強之所以是小強,因為他擁有自己的記憶,小強記得自己以往的思想,因而將思想付諸實行。以上就是理性(或者心靈)的完整性了。

可是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單憑記憶就足以保存理性嗎?

假設發明了一種毒藥,令小強忘記今天(3月3日)的記憶。那是否代表小強死了?但他活生生站在眼前,他明天依然能依照記憶做人,莫非他死而復生?

理性的完整性

以上例子我們看似不能夠單憑記憶保存完整的理性。面對這個問題,現代哲學家Parfit提出另一種心靈理論。Parfit指,除了記憶以外(他在記憶方面亦有很長的討論,但今天暫時skip,太複雜了),我們還需要心靈連續性 (Strong Psychological Continuity)。如何才算是心靈連續性?心靈連續,就是性格,動機,價值觀等等的心靈特徵的傳承。 Parfit認為單憑記憶,理性變得過度薄弱,我們的理性是包含更多的心靈特徵。再回到以上小強的例子,雖則小強忘記了今天的記憶,但他仍然會依照自己的價值觀,性格,來決定自己的行為,他依然會有value judgement,故此,雖則他忘記了某些記憶,他依然能繼續理性思辨並付諸實行;故此,小強依然是小強。

在此我們得出一個結論,理性的完整性所依靠的不是你知道什麼記得什麼,而是你如何知道什麼如何記得什麼。我之所以是我,因為我擁有獨特,只屬於我的思辨能力;我能夠將未來的事,和以往的記憶相連,並從兩者的經驗思考現在的一舉一動。這種「我」的獨特性(Uniqueness),成就我理性的完整性。故此,我的生死存亡,就依靠我獨特的心靈連續。

死亡的慰藉

可是Parfit的心靈理論放於日常生活之中,卻又有點depressing。假若未來的我失去現在思辨能力,或我失去強烈的心靈連續,今天的「我」便不再存在了。那麼「我」(今天的我)的存在根本沒有什麼特別,「我」只是某一個過去形成的心理連續,「我」的傳承只不過是某個會思考的概念的傳承。「我」死去時,只是代表某個未來的概念失去和現在的概念的連續。

Parfit接受訪問時,亦曾經回答類似問題,可是Parfit認為以上否定自「我」此刻存在的價值,其實可以視為對死亡的慰藉。

Parfit說道 “Instead of saying, ‘I shall be dead,’ I should say, ‘There will be no future experiences that will be related, in certain ways, to these present experiences,’”

“Because it reminds me what this fact involves, this redescription makes this fact less depressing.”

Parfit認為,與其「某個獨特的Derek Parfit」死了,他的死亡只會是「不再有未來的經驗,以某種形式,與現在的經驗連續」

這令Parfit對死亡一事釋懷,因為終究只是未來和現在失去了一種連貫性,死自然就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

後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