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職場,多了點同理心,會長什麼樣?
--
當你的組織文化重視同理心時,你的團隊會有更緊密的協作、更高的士氣,員工的恢復力也較強,也較不會壓力破表。
— 史丹佛心理學教授 Jamil Zaki
一個重視同理心的組織,會長什麼樣呢?
人們相信彼此是從善意出發,願意聆聽,試著從對方角度出發思考,也願意協助對方理解自己想法,進而達成共識。就算是在快速變化或高壓的環境下,遇到狀況時,第一個反應不是追究責任,指責對方,而是確保彼此目標一致,盡全力解決當下的問題。
「這聽起來很理想,但是在我的組織是行不通的」
沒錯,對於很多企業而言,既有的組織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與包袱,不是一時半刻可以改變的,我之前剛好跟一個朋友聊到他的組織,明爭暗鬥爭寵的氛圍,讓好人才紛紛離去,難免有種孤臣無力可回天的感覺。一位主管的行為可能造成這樣的變化,但常常這樣子的文化是系統性的,因為主管的主管或同儕支持分化爭鬥的行為,或是說,在這個組織裡要鬥爭才能生存,自然會形成這樣的文化。你的組織可能沒有這麼嚴重,在這樣的環境也不是真的無藥可救,而是怎麼跳脫目前習慣的行為模式,試著在自己可影響的範圍內,做出一些改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 如何善用自身的力量,為你周遭的工作環境,帶來一些變化,是你可以嘗試看看的議題。
雖壞行為感染力強,但同理心也不遑多讓
Zaki提到,雖然壞的行為傳染力強,但是他的研究指出,同理心同樣也具有這樣的感染力,人們是可以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心,也是可以被打動的,而身為領導人的你,可以運用這個特性,讓同理心在你的組織裡散播開來。
先轉念,行為才會跟著轉
第一,也是最難的,是自己要先轉念,當你一直用同樣的思維模式推斷別人的行為,你容易不斷放大你無法忍受對方的缺點,你容易被自己腦中想的故事蒙蔽,或是過度解釋對方的行為,如果在自己有這樣的念頭時,多停一秒,試著幫這個行為,找一個完全不同的解釋,你可能會有不同的發現。
就像我在帶Facilitation (引導力)工作坊時,會邀請參與學員進行角色扮演,讓引導者面對在會議中常常會出現的「問題行為」,像是講到停不下來,或是時常打斷別人,或是心不在焉,當會議主持人覺得這些人就是來找麻煩的時候,他的處理方式可能是指責、事後抱怨,或是生悶氣來懲罰自己,但是如果在貼下對方行為的標籤之前,先試著理解、釐清為什麼對方會有這樣的反應,先給出一個信任:「他來參與這個會議,也是希望能貢獻、能達到共同的成果,」這個時候,會議主持人的處理方式和語言,可能就會不同。
不是「麻煩人物」,而是「問題行為」
有時候這些人可能是對於討論主題非常投入,忘了要停下來給別人空間,有時候可能是他很心急,想要快點達成結論,有的時候他可能就是對於半秒的寂靜都感到不安,當我們不知道對方行為背後的原因,而直接下結論時,往往會造成不解、衝突或是埋怨。我會說「問題行為」,而不是「問題人物」,因為沒有人是每天早上起來去上班,是決定要去搗亂,或是成為最差的自己。人們的行為,是和周遭的環境息息相關的,把同樣的人放在不同的環境,他的行為可能會有不同的變化。就像著名心理學家Kurt Lewin的經典公式:B = f(P, E)
Behavior is a function of the person and the environment. 個體的行為是環境因素與個人因素交互影響所形成 — Kurt Lewin
而如果想要改變對方的行為,可以從改變這個環境出發,而透過修正我們自己的行為,我們就可以創造出不同的情境。
抱怨是短暫的發洩,但也是推卸責任的開始
當然,我相信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正常人難免會透過抱怨,來發洩自己心裡過不去的那關,覺得把心情都透露出來之後,會比較好過,但我也在自己的經驗裡體察到,抱怨並沒有這個效果,因為抱怨的過程,有時是在合理化自己的想法,把錯誤都歸因到別人身上,反而失去了自己學習、反思的機會,有時候還會讓負面情緒停留在身上太久,反而傷身!
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都是他的錯!」或「為什麼我都遇到這種爛情況!」的思維裡,趕快幫自己按個暫停鍵,想想
- 你到底想達成什麼結果
- 你期望對方如何跟你合作
- 如果要達成這樣的目標的話,你的下一步行動會是什麼?
把強大的怨氣轉換成推進你的動力,找到改變的力量。
試著從善意出發,創造雙贏
如果在與同事、主管或客戶互動時,能從善意出發,協助彼此找到共通點,找到想要共同完成的目標,那就嘗試看看吧!嘗試了,不代表事情一定會照著你想像的走,但是不嘗試,事情是永遠不可能改變的!
這並不是代表說要一直熱臉貼冷屁股,或是伸臉讓人打,這樣也只是鄉愿,怎麼樣找到win-win雙贏的機會,才是你在這個過程中,最值得的挑戰!
「同理心不是特質,而是一種能力。」一種可以不斷鍛鍊的能力。
你會如何為你職場,帶來多一點同理心呢?
延伸閱讀:
嗨大家好!我是曹代Tai Tsao,Meeteor管理顧問公司亞洲區負責人, 商管書作者
我協助個人、團隊和組織發揮潛力、轉化工作模式,以發揮更大影響力。我在台灣和美國協助許多組織和團隊、提升團隊協作能力、領導組織變革與轉型以建立正面組織文化,提升整體績效。過去五年主要專注於會議管理、高績效團隊發展與教練及行為轉化。我的書:Momentum: Creating Effective, Engaging and Enjoyable Meetings粉絲專頁:Tai Tsao 曹代
個人網站:www.taitsao.com關於Meeteor
Meeteor於2013年在美國紐約創立,致力於協助團隊與企業進行會議變革,我們相信「學習如何開會」是企業變革的開端,也是企業競爭優勢與成功關鍵之一。我們以會議軟體服務起家,自2017年起著重於管理顧問服務,協助企業有效運用會議,降低內耗,提升管理績效,建立正面組織文化。2018年底我們拓展到亞洲區,期望服務更多的團隊,讓有效會議成為你團隊成長的基石。英文資訊可以上Meeteor的官網,粉絲專頁或Twitter. 歡迎來信info@meeteor.com分享你在會議上遇到的挑戰,相信我們可以一起找出協助你團隊突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