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仕紳化與美學

鄧正健
4 min readOct 2, 2018

文/鄧正健

source: https://therealdeal.com/issues_articles/gentrification-city/

不是很久以前,仕紳化(Gentrification)還是一個頗為時髦的概念。不是很多住在城市的人曾讀過城市研究,他們總是驚訝於城市替換速度之快,班駁的舊社區突然變成井然的中產區,租金上升,窮人失去蹤影。住在城市的人急切需要一個說法去解釋眼前所見,於是文化評論家就給大家一個詞:「仕紳化」。但現在,仕紳化早是常識,而且深入了城市經驗的肌理裡,《如何謀殺一座城市》的作者莫斯科威茨(Peter Moskowitz)就提出,大家似乎都沒有弄清楚仕紳化的真正含意,以為城市流變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但其實那隻看不見的手是可以看見的,政府和財閥終究是一個城市一切的根源,他們唯利是圖,他們要有效管治,便悄悄地插手於所有可能「被發展」的地區。莫斯科威茨在書中寫了四個美國響噹噹的大城市:新奧爾良、底特律、三藩市,還有紐約,而且是從一街一鋪寫起,寫到整個城市的治理架構,將仕紳化的概念在地化得非常之好。

那應該是一個「表象」跟「真實」的古老哲學問題了吧:要麼對微觀的社區經驗作超精細刻劃,要麼大刀闊斧地揭露統治階級驅逐低端人口的骯髒策略。有一段時間,香港文化界都很關心馬國明在讀什麼(當然是指那位資深評論家而不是藝員),他很早就示範了用漫遊行腳的方法去寫香港城市經驗,也表演了將高深莫測的古典城市理論套入香港,他戲稱此法為「路邊政治經濟學」。後來,馬老闆不太寫了,他的書寫實驗也似乎後繼無人。都怪香港的城市巨手太過露骨,十多年來,從地產霸權到官商鄉黑,再到土地大辯論裡彰顯的城市(不)正義,住在香港城市的人早已對士紳化背後的髒手法瞭如指掌,於是乾脆地繞到表象背後,不再離地去深耕舊社區的美學,而改為直接抽擊城市不公義的深層結構。自此,「士紳化」一詞也漸漸變得黯淡無力。

但這確實是放棄了一種人跟城市互相依偎溫存的古老美學情態啊。就如莫斯科威茨在書裡所展示的城市書寫方法,即使他言詞尖刻的以「謀殺一座城市」(kill a city)直插城市巨手的脈門,但行文之間仍大有珍雅各(Jane Jacobs)寫《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的壯麗遺風:城市與人的關係首先是溫婉的微觀和細節、是深遂的經驗和歷史,之後才是冰冷的政策研究,或張狂的抗爭檄文。我始終覺得,在書寫的範疇裡,還得珍惜這種文字描寫上的耐心經營,「士紳化」不是一個單純的城市研究概念,更是一個美學概念。它清楚地提示我們:城市的人文精神是怎樣被消滅的。這通常不是姿態硬朗的政策研究者所能理解。是的,我確是在懷念好些年前幾場運動中的城市美學,幾乎是可一不可再。

《如何謀殺一座城市:高房價、居民洗牌與爭取居住權的戰鬥》(How to Kill a City: Gentrification, Inequality, and the Fight for the Neighborhood
作者:彼得‧莫斯科威茨(Peter Moskowitz)(吳比娜、賴彥如譯)
出版:行人文化實驗室

(原刊於《明報周刊》#2603(2018年9月28日))

--

--

鄧正健

香港寫作人。著有個人文集《道旁兒》(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