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Fall CS 研究所轉領域申請
前言
老媽!我真的要出國讀書了!
很幸運能夠有不錯的申請結果,錄取了幾間夢幻學校的 program。以背景與結果而言,我應該算是比較特別的轉領域案例。這裡把申請的經驗與建議記錄下來,給之後要申請的同學們參考,也給自己留個回憶。同時也告訴轉領域的同學們,還是有機會申請到不錯的學校的!
以下會先提及自己的申請結果與背景。再來談申請的經驗,其中包含五個部分:推薦信、申請學校選擇、TOEFL & GRE、CV & SoP、放榜與最終決定。接下來記錄了轉領域的過程以及建議。最後是一些感謝。
申請結果
Admission
- UW-Madison Traditional MS/PhD CS (Guaranteed financial support for 4 years — stipend of at least $23,227 per nine month, and full remission of tuition) (Feb 4)
- UCSD MS CS75 (Feb 17)
- Rice MCS (Feb 18)
- CMU MS IN, Applied Advanced study option ($11,800 award) (Mar 2)
- EPFL MS CS (Mar 17)
- Brown MS CS (Mar 19)
- UIUC MCS (Mar 27)
- UC Berkeley MEng EECS, Data Science and Systems track (Mar 28)
- Georgia Tech MS CSE (College of Computing) (Apr 1)
- USC MS CS 28 (No LoR submitted) (Apr 29)
Rejection
- Yale MS CS (Mar 8)
- Stanford MS CS (Mar 19)
- UCLA MS CS (Apr 7)
- Cornell MEng CS (Apr 16)
- Purdue MS CS + MS ECE (Jun 14)
Decision
- UW-Madison
背景
Education
- NTU Major in Finance + Minor in CSIE (2016 Sep — 2022 Jan)
- GPA: 4.14/4.30 (216 credits)
- CSIE GPA: 4.12/4.30 (46 credits)
- CS-related (CSIE+EE+IM+Math) GPA: 4.15/4.30 (74 credits)
Test Scores
- GRE: 329 (V:159 Q: 170 AWA: 4.0) (2019 Aug)
- TOEFL: 115 (R: 30, L: 30, S: 30, W: 25) (2021 Sep)
Award
- 書卷獎 * 1 (2018 Fall)
Research Experience
- NTU CSIE 專題研究,主要做過兩個題目 (2020 Jul — 2022 Jan)
Second-author journal paper (under review) * 1 - Academia Sinica ISS RA (2019 Nov — 2020 Jul)
- NTU Fin RA(2019 Mar — 2019 Jul)
Work Experience
- Synology Software Engineer Intern (2021 Nov — 2022 Apr)
- HPE System Integration Test Engineer Intern (2021 Jul— 2021 Oct)
- CSIE Course TA (DSDL & OS, 只有改作業和考卷) (2021 Mar — 2021 Jun)
- IKala Growth Hacker Intern (2019 Jun — 2021 Feb)
Extra-curricular
- 台大熱舞 29 屆教學長
- CFSDogs Co-founder
Recommendation Letter
- NTU CSIE 專題教授 (以下簡稱 Prof. L)
- NTU CSIE 修課 (graduate-level course) + 專題幫過一點忙的教授 (以下簡稱 Prof. P)
- CMU 專題合作教授 (以下簡稱 Prof. K)
- Academia Sinica ISS PI,只有一封 (以下簡稱 Prof. H)
申請經驗
推薦信
推薦信的人選,很多板上的文都提過了:比起名聲、title、職位,更重要的是選擇與你熟悉、講得出你的具體表現的推薦人。至於怎麼樣讓三位以上的教授/主管對你留下印象並願意為你背書推薦,就很看個人了。不過自己覺得專題研究是很好的管道:除了多和教授接觸、累積研究經驗與實質成果(e.g. paper)以外,也在還沒確定研究方向之前廣泛涉獵。而且以我自己的經驗而言,在和 Prof. L 表示我想出國讀書後,教授非常樂於提供我各方面的協助,例如討論修課規劃、申請規劃與專題方向等等。實在是受了很多幫忙。
在請推薦人幫忙的過程中,我想最大的原則就是「盡量減少他們的麻煩」。教授們都是很忙的,且每個申請季想必都要寫上十幾封甚至數十封推薦信。尤其在 CS 領域,學生們動輒投上 10+ 間學校,即使是由學生擬稿,推薦人也是要花時間去修改並逐一上傳。
整個流程大約可以分成四個階段:詢問意願、提供推薦信上傳資訊與其他相關資料、死線提醒、與結果回報。
詢問意願
我分別在八月底、八月底、十月中和十一月初詢問了 Prof. L、Prof. P、Prof. K 與 Prof. H。因為一些原因,Prof. K 與 Prof. H 的意願詢問比較晚。若可以的話,感覺八月就可以寄信聯絡了。
信件的內容大致長這樣:
我是 ${名字、跟推薦人的關係,如某堂課的學生}。來信是因為自己年底將申請國外資訊相關研究所,想詢問老師是否願意撥冗為我撰寫推薦信。${細說跟推薦人有關的經驗,如修課收穫、期末報告內容、最後課堂成績、這堂課對自己的影響等。主要是在回答兩個問題:為什麼是請你推薦我,以及為什麼我值得被推薦}綜合以上經歷,非常希望能請老師撰寫研究所申請的推薦信。其中我所申請的 program 推薦信的截止日期大約集中在 ${時間,如 11 月底到 1 月初}。若老師同意,我會在 ${時間,如 11 月初} 將所需資訊整理並提供給老師。
不好意思在老師百忙之中提出這樣的請求,也感謝老師撥冗閱讀,謝謝老師!
另外,也要和推薦人溝通清楚是否需要擬稿,和願意提供的推薦信數量。我是在等推薦人同意並回覆第一封信以後再 follow up 詢問的。
提供推薦信上傳資訊與其他相關資料
在這封信中,要將推薦人所會需要的資料全部附上,包括所要申請的學校名單、各 program 推薦信上傳的細節、推薦信 draft(如果有需要的話)、CV、SoP(即使只是初稿也沒關係,也許推薦人還會提供你一些修改建議)、成績單等等。可以在各項文件的檔名前加上自己的名字(如 [王小明] SoP.pdf ),方便推薦人辨別該文件屬於誰。
這些資訊與文件,除了附件在信中之外,我有整理成一份 slide,叫做 LoR Instructions,並附上每個 program 的死線、上傳要注意的事項等。這邊是該份 slide 大致的樣子。老師們對這份 slide 都有不錯的回饋,感覺把資訊整理好並清楚呈現能讓他們省下不少時間(也可能只是誠意展現 xD )。
信件的內容大致長這樣:
首先想再次感謝老師願意為我寫碩士申請的推薦信!
我總共需要麻煩老師寫 N 封推薦信。如果老師認為推薦信數量太多,請再和我說,我會再做調整並減少數量。
我準備了以下的文件,都在本信件的副檔中:* [王小明] LoR Instructions.pdf:關於推薦信上傳的詳細說明、相關文件、與program 資訊。
* [王小明] LoR Draft.docx:推薦信初稿,供老師使用與修改。若老師需要別的檔案格式,請再和我說。
* [王小明] SoP.pdf:申請用的Statement of Purpose。
* [王小明] CV.pdf:申請用的Curriculum Vitae。
* [王小明] Transcript.pdf:英文歷年成績單。
* [王小明] 成績單.pdf:中文歷年成績單。另外,我這邊在申請時要填寫推薦人資料,所以需要老師提供以下的資訊:* First Name
* Last Name
* Organization
* Position/Title
* Telephone
* Email (institutional email address)
* Address (City, State/Province, Zip Code, Country)在得到老師回覆後,我會填妥推薦人資料並且由各校系統發出推薦信邀請給老師,再麻煩老師跟著這些信件裡的指示上傳推薦信。
如果還需要其他資訊,請老師再跟我說,謝謝老師!
這邊想特別體醒,這封信務必提早寄出,留給推薦人足夠的時間去撰寫、修改、與上傳推薦信。我自己所申請的 program 最早的 deadline 是 12 月 1 日,而這封信是在 11 月初寄出的。
死線提醒
接下來最擔心的事就是推薦人遲遲沒有上傳推薦信了 QQ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 deadline 之前寄信提醒。有些推薦人不會一次上傳完所有推薦信,所以需要持續關注哪些 program 推薦信還沒上傳完成並提醒。我自己是在 deadline 前三天左右寄信提醒推薦人,並且一次列出好幾間 deadline 相近的 program,避免每到一個 program 的 deadline 前就要寄一封信,省得自己麻煩也避免持續打擾推薦人。
順帶一提,推薦信如果超過 deadline 一點點上傳應該是不會有太大影響的。我有一間 program 的 deadline 比較晚提醒 Prof. K,最後 Prof. K 晚了 deadline 三個小時上傳。當時還挺焦慮的,不過最後也有錄取,所以就結果論應該是沒什麼影響~
結果回報
申請結果出來以後,無論結果好壞,都請記得和推薦人回報!推薦人花了時間幫你寫推薦信,自然會想知道你的申請結果。結果好的話,他們想必是為你感到開心,搞不好未來還有跟你的學校合作的機會;結果不好的話,也許他們會再給你一些明年申請的建議或加強背景的機會。無論如何,回報結果是沒有損失的~
申請學校選擇
我自己主要考慮的點包括 CS 排名、program 品質、推薦信數量(每位推薦人壓在 15 封以內)和總花費(除非是超級夢幻的學校,否則選擇時間短+學費貴,或者時間長+學費便宜或有 TA 機會的 program)。另外,我其實沒有申請太保底的學校,畢竟覺得既然要花一大筆錢和時間、離開家人朋友去讀書,就要去喜歡的學校讀有興趣的東西。所以當初是抱持著「即使所有學校當中,只有這間申請上,我也會去讀」的心態選學校的。
雖然是轉領域申請,但考量自己有輔系且 CS 課修的相對足,並沒有選擇專門給轉領域學生申請的 program ,如 USC CS 37、NEU CS Align 等。但還是有保守的選一些對轉領域比較友善的 program,像是 Rice MCS、GaTech MSCSE。
另外,後面的文章裡會提到,自己對於作研究還蠻有興趣的。雖然說 CS Master 大部分都是就業導向,但仍希望 program 讓我有跟著教授做研究和寫 thesis 的空間,甚至是未來讀 PhD 的可能性。保有這種彈性的 program 如 Stanford MSCS、EPFL MSCS、UW-Madison Traditional MS/PhD Program 等,都算是對我而言最好的選擇。
選擇 program 確實是很花時間和精力的一件事。我大概是從七月開始比較深入去看 program,而且名單其實有一直在調整,直到十一月要和推薦人確認申請的學校以後才定下來,實在有點晚。如果可以的話,早點開始肯定比較好,也避免跟準備 SoP 等申請文件的時間衝突到。
一些馬後炮:就結果而言,當初的選校名單似乎可以再更積極一些(i.e. 多買一些夢想)。像是 CMU SCS 底下的 program、UIUC MSCS、GaTech MSCS 等研究型的 MS,申請前都覺得自己的背景沒可能會上就不要浪費推薦信的 quota 了。雖然難度確實非常高,不過事後看起來還是有機會的~ 鼓勵大家謹慎評估背景,但不要妄自菲薄!!
TOEFL & GRE
ETS 真的貴,加上自認英文底子還可以,一開始就下定決心不再花錢補習,並且希望兩個考試都能一戰就搞定。不過兩個考試的準備時間都比較長一些。
GRE 是在我升大四的暑假考的。當時甚至還沒有確定之後要走哪個領域,但想出國唸書的目標很明確,加上 GRE 可以放比較久,就先考了。因為同時在實習與上課,花了大概五個月準備(從學期中到暑假)。當時花 $111.75 買了 Magoosh 的 6-month Premium,V 跟 Q 就定期做這裡面的題目跟模擬考,同時用免費的 Magoosh GRE Vocalubalry Flashcards 背單字。AWA 沒有太認真準備,考試前參考範文,大概練習了十篇左右。因為是比較久以前考的,準備的細節有點忘了,只記得就是一直背單字+練題目,然後到後期真的有種「再多給我時間好像也不會考更高 QQ 」的感覺。最後考試的分數跟我最後一次模考的分數是一樣的,感覺 Magoosh 的模考還蠻有參考價值的。
TOEFL 的話,我有另外寫一篇文章,主要著重在口說的準備,有需要可以去看看!
CV & SoP
CV 我是直接 google 搜 LaTeX CV template ,拿下來小改一下樣式就用了。內容基本上大同小異,唯一比較特別的大概是我有把修過的 CS 課分成 undergraduate-level courses 跟 graduate-level courses 列出來。主要是想表達雖然是轉領域申請,但我的背景是足夠的,請不要馬上把我刷掉 QQ
SoP 相較 CV 花了多很多的時間,而且寫的時候常常有一種「我花這麼多時間,寫了這麼多,會不會學校看都沒看就把我篩掉」或是 「申請人這麼多,學校真的會看我寫的這一堆嗎」的沮喪與不安感。不過,CV 與 SoP 算是申請後期少數能由自己掌握的部分了,所以還是好好盡人事吧!
段落內容大概如下,並隨著每個 program 的字數限制與類型(研究型或就業型)做調整。
第一段 -- 各用一句話說明以下內容:我有興趣的領域、我有哪些該領域相關經驗(使我有 strong background 來面對 graduate study)、我要申請的是哪個 program 。第二段 -- 領域相關修課經驗、TA 經驗、Project。第三段 -- 專題研究做的第一個題目。第四段 -- 專題研究做的第二個題目。第五段 -- 實習經驗。第六段 -- 為什麼這個 program 是最適合我的、我之後想修哪些對於我繼續鑽研該領域有幫助的課、我對哪些老師的哪些題目很有興趣。第七段 -- 我未來想做什麼,這個 program 是幫助我達到該目標的最佳選擇,感謝閱讀。
以下附上一些很棒的參考資料,對於我寫 SoP 有蠻大的幫助。
- UC Berkeley SoP Guide
- UChicago 教授 (Ben Y. Zhao)在 Quora 上回答關於 SoP 的(不)重要性
- 一畝三分地上有人整理的大佬 SoP
- 某印度 CS PhD 的 SoP
- Eva Mo 學姊的 SoP Guide
順帶一提,我是托福考完才開始寫 SoP ,當時的 writing 分數不如預期給我小小信心上的打擊 xD 所以我是有找潤稿修 SoP 的,而且是蠻多人推薦的潤稿者。不過其實看完修過後的 SoP ,覺得內容好生硬,一點都不像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最後除了文法上的修正外,幾乎全部改回自己寫的。我想對於英文底子夠的人來說,把這份錢省下來多投一間學校可能比較划算~
最後,CV 和 SoP 多請朋友或學長姐幫忙看一下,可以得到很不錯的回饋!有些盲點自己修了好幾個月還是不會看到,讓別人點一下就通了。
放榜與最終決定
只能說能有這樣的申請結果,我實在非常幸運!
放榜的過程其實蠻折磨的。本身是比較緊張+受失眠困擾的人,而從一月底開始一直到三月底左右,失眠的狀況更加嚴重。甚至有段時間,半夜每隔一個小時會莫名醒來,然後忍不住看看信箱有沒有放榜的消息。
(P.S. 自己原本猜測應該是美國白天的時間放榜,也就是台灣的晚上,所以晚上很常一直去看信箱。事實證明,收到放榜的信的時間五花八門,有美國時間的平日晚上、平日清晨、甚至假日。所以大家還是好好睡覺,不要想太多~~)
認真抉擇的過程大概為期兩週 (Berkeley 放榜後),這段時間我每天的第一志願都在變 xD 主要猶豫的是 CMU、Berkeley、EPFL 與 UW-Madison。Berkeley 和 EPFL 是我一直以來的夢幻學校,CMU 則是 CS 最頂尖的學校,實在很難取捨。而最後選擇了 UW-Madison,原因大致依重要性列出如下:
- $$$:其實當初在投 UW-Madison 的時候,並沒有特別去關心 financial support ,覺得畢竟自己是轉領域申請,能上就謝天謝地了。拿到 acceptance letter 的時候還請別人幫我檢查我有沒有看錯 xD 僅管 CMU 有給小額的獎學金,但高昂的學費實在是太沈重的負擔。Berkeley 也是類似的狀況。雖然很多人說畢業後工作一兩年就賺回來了,但是對我來說,在讀書的這段期間背著巨額的貸款,加上心裡掛念著家裡的經濟狀況,會造成我蠻大的壓力。EPFL 便宜的學費,即使加上較高的生活費,與美國學校相比仍是相當物美價廉了,但 UW-Madison 的免學費+有生活費讓人能無痛出國唸書還是太吸引人了。總之,能夠在不造成家裡經濟壓力的情況下出國讀書,對我而言是最理想的選擇。
- 研究與 PhD 的可能性:大學時期的研究經驗蠻好的,所以並沒有排斥念 PhD。只是在申請時,考慮到自己轉領域的背景,覺得申請頂尖學校的 PhD 還是難度太高了。加上現階段對於讀 PhD 仍有所猶豫,而我想 PhD 這條路道阻且長,若沒有明確的意圖與動機的話,未來數年是會很痛苦的。
UCB MEng 本身就是非常就業導向的 program ,時間緊湊也不太有機會和教授做研究。CMU 無庸置疑是 CS 學術的殿堂,且 MSIN 雖然比 SCS 底下的 program 更為就業導向,也還是能夠自己去尋找跟教授做研究的機會,但成本實在太高了。EPFL 也提供了蠻多做研究的機會。而 UW-Madison 的彈性,讓我保留了讀 PhD 的可能性,也可以選擇讀成沒有經濟成本的 Master。 - 領域:雖然還沒有很明確的方向,但自己比較有興趣的是 Systems。而 UW-Madison 在系統領域也是相當知名的。
在抉擇的過程中,我向許多這些 program 的學長姐與同學們請教過,也確實是受益良多。很推薦大家透過各種方式(實驗室的學長姐、朋友的朋友、該校台灣學生會、LinkedIn 等等)去和學長姐們聯絡並詢問他們的經驗。不管認識與否,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是很願意為你解惑的!
轉領域
心路歷程
(以下算是記錄著給自己看的,沒有興趣可以直接跳過 xD)
大二下修了財金系的程式設計,撇除高中沒在聽的資訊課,這算是我第一次接觸程式語言,修得蠻有心得的。大三上跑去資管系修他們的大一必修程式設計,同時修了工管系的資料庫管理。
由於在財金系的修課成績還算不錯,一直到大三下之前都覺得自己會繼續在金融投資領域做事。而在大三下,這個身邊的同學們正在拚命找實習、開始對於「畢業」這件事有感、並且開始要準備研究所申請的時期,我發覺自己並不想要在這個領域做事一輩子,於是開始有了轉領域的念頭。至於要轉什麼領域,其實當時也不清楚,只覺得財務工程或統計是比較可行的路。有聽聞轉 CS 非常困難,但也沒有完全打消這樣的想法。總之是一段非常迷惘的時期。
大四上修了資訊系的前瞻資訊科技。這門課基本上就是每週有不同資訊系的教授來介紹自己實驗室在做什麼研究。對於資訊系本系的同學來說,可能算是一門又甜又涼的課,而對毫無基礎的我來說,是想要來看看是不是真的對資訊領域很有興趣,同時也找找看有沒有教授願意提供做研究的機會。也就是在這堂課,我第一次見到 Prof. L ,並對老師的研究領域印象深刻。
修完前瞻資訊科技後,幾乎沒什麼資訊背景的我厚著臉皮去詢問 Prof. L 是否願意讓我進實驗室幫忙。Prof. L 建議我先在大四下再補一些必修課,並同意在大四下結束後的暑假開始做專題。也差不多是這個時間,我很確定未來就是要走資訊領域。
接下來的幾個學期,毫無退路的我修了一堆課。一方面是為了拿事後輔系,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打好基礎。課表如下:
很幸運在這段時間有許多厲害的朋友們提攜指教、一起討論,不然我應該會撐不下去,尤其是睡眠品質極度不佳的大五上 xD 壓力確實蠻大的,但能夠真實地感覺到自己在喜歡的領域裡逐漸進步,實在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同時,跟著 Prof. L 做了三個學期的專題,與厲害的碩班學生們合作,最後投出一篇二作的 paper。
一些小小建議
經歷了漫長的轉換跑道歷程,整理出一些淺見給在考慮轉領域或者正在轉領域的朋友們參考:
- 搞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且不要畏懼與眾不同:上面的文章中有提到,我真正開始下定決心要轉讀資訊領域是在大四下。此時身邊的同學們有些是已經申請或考上研究所,有些則是拿到正職 offer 等著畢業去工作。看著身邊的人都要進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而我還在修資訊系大一大二的必修,內心其實誠惶誠恐。但我很清楚,財金並不是我的心之所向;相較之下,資工的知識與應用才是我真正感興趣、願意長期投入的領域。在大方向明確、規劃妥當以後,努力往前就是了,即使與大部分人所選擇的路有所不同也無需害怕。
另外,我也覺得可以花點時間找尋自己真正喜歡、想要的東西。多花個一學期、一年、兩年去探索,也許現在看起來是很沈重的投資,但長遠而言,花這些時間絕對是值得的。請記得,這可能會影響你接下來三、四十年的人生啊!在其他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比如說經濟上能夠負擔自己的生活所需等),與其為了短利而匆匆進入一個不喜歡的領域,不如多給自己一些時間去走走看看。我比別人多讀了一年半的大學,但至少目前為止,我完全沒有後悔多花了這些時間。 - 去跟教授們聊聊:無論是原本的系所或是欲轉領域的系所,我認為都可以主動聯繫教授討論未來的規劃、聊聊當下所遇到的困難。以我自己的經驗而言,教授們都非常樂於與學生談這方面的事,而且給的建議都相當實際。
- 朋友很重要:如同上面所說,如果沒有身邊的朋友們一路提供知識上與心靈上的陪伴,我是不會有這樣的成績的。尤其是資訊的很多課程是非常需要討論的。有時一個人埋頭苦想一、兩個星期的題目,在與朋友討論、交換想法的過程中答案便呼之欲出了。另外,如果能夠透過實驗室、課程分組等方式認識一些本系的同學們也很好。很多資源與消息(如課程評價、教授加簽習慣等)非本系生很難取得。我所認識的資訊系研究生、大學生們,都蠻樂意給我各式各樣的幫助,也讓我少了很多「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感覺 xD 實在非常感恩~
- 多向大神助教們請益:台大資訊系有很多非常厲害的大神,擔任各個課程的助教(有些高中在打資奧的同學,大一就在當助教了!)。多利用 office hour 或 email 去找他們問問題與討論,真的會收穫很多。不用害怕,大部分的助教人都非常好,虛心地去請教與學習,他們都很樂意提供各種援助,也請不要忘了表達感謝!
- 記得賈伯斯這句話。記住就對了。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 because believing that the dots will connect down the road will give you the confidence to follow your heart, even when it leads you off the well-worn path, and that will make all the difference.
感謝
出國留學與轉領域的路真的鋪了好久,途中遇到好多貴人相助。有時真的很懷疑自己怎麼會這麼幸運,能夠遇到這麼好的人們。希望我沒有讓你們失望!
感謝 Prof. L ,在我什麼都不會的時候就願意收留我,並為我提供各種機會。您是我這條路上最重要的明燈與貴人。
感謝我的推薦人 Prof. P、Prof. K 與 Prof. H。三位都是我非常景仰的老師,能有你們當我的推薦人,實在非常榮幸。
感謝我的小學+大學同學 — 國讚與瑋麟。你們都是我由衷敬佩的人,謝謝你們一路提攜。只能說緣份實在奇妙!
感謝 Lab 的學長姐與同學們。我很幸運能跟這麼多厲害的人學習與合作。尤其謝謝議霆、立友與良冠,跟你們共事我學到好多,也謝謝你們包容我。
感謝晨皓、耿宇以及其他物理系的朋友們。分別跟你們在不同的課上認識,你們都是厲害、謙虛又友善的酷人 xD
感謝申請期間被我詢問、請教過的同學與學長姐們,包含很佩服的言禮還有易軒。以後還要麻煩你們照顧!
感謝國中+高中+大學同學 — 黃楚雲和黃祺清。你們看著我從財金走到資工,給了我很多支持跟建議。我們美國見!
感謝舞社出家的博士們江元和柏翰。關於轉領域以及該不該唸 PhD 向你們請教多次。希望你們接下來的 PhD 之路都順利!
感謝財金系的陳彥行老師。老師在大二投資學的最後一門課所提到的,我一直放在心上。謝謝老師給我很多機會,並且鼓勵我選擇自己所愛。
感謝所有鼓勵過我、祝福我、陪我吃飯聊天出去玩的人。哪怕是隨口一句「你一定沒問題的」,對我來說都是莫大的支持。謝謝你們比我對我自己更有信心。
感謝何昀。謝謝妳接住我的喜怒哀樂,陪我度過好多次自我懷疑的時刻。
感謝我的家人,全力支持我的每一個決定。尤其謝謝我辛苦的老媽。請妳不要太想我!
最後,感謝這幾年的我自己。你真的很努力也很勇敢。我會繼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