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學後才知道,原來世界很大|設計系研究所,我為什麼休學?

阿背
8 min readJul 22, 2018

--

台灣的社會很有趣,從小到大我們被灌輸一個觀念。

好好讀書,以後考個好大學,畢業後就有好工作,就可以過著好的生活。

到了國中高中,我們面對龐大的考試壓力。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早上七點進學校,五點下課吃個晚餐,接著在補習班待到九點十點。一天有15個小時我們都在唸書,絕對沒有一個學生從來沒懷疑過「到底為什麼要唸書」。

然而,當我們提出這個疑問時,大人們是怎麼告訴我們的?讀好書才會考上好的大學,考上好的大學就有更多機會去好的公司上班。薪水比較高、坐在辦公室吹冷氣,然後就有錢可以享受好的生活。

年紀小小的我們,只會覺得那都是屁。但是這個社會還是告訴我們,必須要好好念書面對大學考試。

走上這條輸送帶以後,就不用再思考囉

念書考試似乎是這個社會追求成功的唯一方式,上大學之前我們的世界小得只剩下成績,畢業以後才知道原來世界很大。

辛苦考上大學,終於可以自由自在了。許多朋友玩開了,夜衝、夜唱、參加社團、交男女朋友(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經歷)。我們進入一個可以自由探索自己的環境,也順著環境成長、改變。到了大三大四,身邊的同學開始討論「畢業後要做什麼」,這個時候我們會怎麼想呢?

有些同學很積極,開始尋找實習、找有興趣的課來上或請教畢業的學長姐。有些同學珍惜大學的時光,更投入參與社團、環島、到國外交換,積極運用自己的學生身份。只是大多數的同學們心裡仍有一個焦慮-「我到底該怎麼做才是對未來最好的呢?」。

今天不討論生涯規劃,我想針對考慮讀「研究所」的同學們,聊聊我考研究所以來的心路歷程。

用一年半的時間考上研究所,半年後卻休學了

大二那年因為父親癌症去世,家庭成員剩下我跟我媽。我開始意識到未來必須撐起這個家的責任,也開始探索未來的方向。我嘗試去了解「創業」,也因為自己讀的科系是傳播相關,認真思考過是不是要往傳播或行銷領域前進。

有好長的一段時間我每天活在焦慮當中,因為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比較好,也不知道自己喜歡的行業到底是什麼。

我做了一件事,如果不知道以後要往哪裡去,何不探究看看以前自己想做什麼事?

高中時的第一志願是考上設計系,工業設計感覺很好玩,可以做模型、可以畫圖、可以設計產品。但因為學測、指考考得不盡理想,大學時讀了傳播管理學系。

想起高中的志願,我認定自己想朝設計領域前進。可以繼續前進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讀設計系研究所,也開始了這段考研究所的歷程。

考研究所,我選擇補習

由於是非本科生,從大三上學期開始我報名了設計補習班。從基本的表現技法、透視繪圖、考試技巧學起。設計系研究所會考筆試,筆試內容通常是三小時內要畫出一些產品。所以那陣子我除了上課跟系學會的事務以外,其他的時間都在練習畫畫跟做作品集。

麥克筆表現技法:準備研究所的那段時間,我幾乎每天都在畫這種東西。

跟著補習班的好處是,老師們會準備一份考試需要的能力清單。你只要照著課表走,多練習、認真準備作品集跟面試,要考上研究所其實並不困難。

考上研究所,期待開始學習跟設計有關的知識

認識我的朋友也許知道,考研究所的那一年半,我的人生真的只有準備考試。每天早上到補習班畫圖、上課、參加讀書會,下課後到附近的星巴克用筆電做作品集。我很喜歡準備考試的那段時光,因為周遭的夥伴感情很好,大家也有共同的目標。我們會互相扶持,協助彼此考上心中理想的學校。

大四下學期那年,我如願考上了研究所。第一名是我補習班的同學,我排名第二,前十名也有很多補習班的同學。我們這群朋友都考上了不錯的學校,也期待接下來可以學習跟設計有關的知識,滿懷期待地等著九月份的開學。

實際踏入那個環境,才會明白適不適合自己

踏入研究所以前,我們有很多美好的想像,想像每天學自己想學的東西、想像遇到漂亮的學姊(事實上還真的有啦)。以前當學長姊們分享研究所生活的時候,我們就好像裝了一個濾鏡,過濾掉所有他們覺得辛苦的部分,心裡只看得到自己喜歡的地方。也不能怪自己那時候無知,因為沒有體驗過,你不能理解那到底有多辛苦。

踏入研究所以後,才開始能感受自己適不適合那個環境。研究所的生活並不像之前想的「在做自己喜歡的事」。

在研究所,很多時候你要完成指導教授指派的任務、要看很多論文、要當助教、要做報告。

龐大的壓力不是你說不要就可以不要,也不是說不想做就可以不做。很多時候我們在做的是「別人要我們做的事」,甚至沒辦法選喜歡的課,沒辦法做自己想做的研究。

研究所不是大學,不像你想的自由,要拿到學歷一定要付出代價。

有的同學很幸運,遇見適合自己的研究室。有的同學則像我一樣,開始被一大堆不想做的事情壓得喘不過氣。我開始懷疑這到底是不是我想要的?我帶著滿滿的期待進入這個地方,但我卻越來越不快樂。

誠實面對自己,勇敢做休學的決定

上學期度過了,下學期也準備開始,我整個寒假都在糾結。看著學費通知單,我糾結著要不要繼續下去。研究所已經不是我想像的樣子了,我真的要為了那份學歷繼續堅持一兩年嗎?

當時我每個月還是得靠家裡給生活費,媽媽那年已經65歲了,仍每天早上四點起來到菜市場擺攤,下午一兩點才收攤回家。連續站立好幾個小時,她的身體也漸漸出現了狀況。

我理解到一件事實——我的家庭似乎沒辦法繼續支持我念書了。

其實媽媽那時候有說,「即使再辛苦,如果你想念書,我會努力讓你安心畢業」。但因為這句話,我才真的下了休學的決定。

我不想要讓自己的家人繼續承擔壓力,那份學歷不值得我犧牲這麼多。

休學後不是自由感,而是一股強烈的不安全感

剛休學的那一個月,我焦慮極了。因為突然離開一條看得見的路,來到一片看不到方向的叢林。沒有那份學歷後我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我面試了幾家設計公司,換來的是「我們不要非本科生」「你怎麼不好好把書唸完呢」「你沒有什麼設計作品」。

還好考研究所的那年夠認真,練就一身好的 Ai技巧,讓我會做一些印刷跟圖文設計。當時參加的社團「資訊種子」有個職涯體驗的專案,我實習公司的老闆願意讓我在實習結束後繼續留在公司裡兼職。

接下來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朝著「設計」努力,站在既有的基礎上,開始嘗試許多「做得到的事情」。

我嘗試做了第一份懶人包,用本來就會的Ai技巧,跟在圖文不符資訊設計課上學到的東西
資訊種子結業後,我加入了校友會,也因此有機會做了這款視覺
我開始嘗試製作教學影片,分享一些自己的 Ai技巧
我想分享感動自己的事情,用自己做得到的方式,給大家勇氣去成為更好的自己

研究所像是走高速公路,休學像是走在森林裡

從決定考研究所之後,我選擇補習,就好像踏入一條通往「設計師」的高速公路。只要補習、考上研究所、順利畢業然後就可以應徵設計師的工作。這一條長長的、直直的、看得見的路,就像從小到大被教導的「好好念書,考個好學校,獲得好工作」。

休學就像離開高速公路,走進一座沒有方向的森林。「設計師」是可以看見的一座山,在森林裡我努力朝著那座山前進。

休學到現在已經一年半了,我現在在奇想創造擔任平面設計師。沒有從研究所畢業,但我不斷去做自己做得到的事。最近也開始探究自己的「為什麼」,初步找到的方向是:

「我希望削減別人的焦慮跟疑惑,這樣他們就有勇氣去成為更好的自己。」

不要忘了自己為什麼踏上這條路

考研究所也許是一條可以選擇的路,但人生是一段沒有盡頭的旅程。離開研究所後我們仍要持續面對「自己」,你想做什麼、想學什麼、想創造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研究所可能會壓力大到讓你沒有時間探索自己、沒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會被各種報告、論文、課程填滿,而你可能會沒有選擇的餘地。

當然並不是每一間研究所都是這樣,只是你要保持「獨立思考」的觀念。不要別人給你什麼你就接收什麼,也不要因為質疑的態度就失去了對別人的禮貌跟對尊重。

給所有想考研究所或正在讀研究所的你們,這是我自己的經驗,可以參考但不一定要全盤接受。如果還有想瞭解的事情歡迎私訊我的臉書帳號,我會找時間回覆你的。(但請給我時間回你,也要注意禮貌呦)

課程推薦

離開學校那陣子,我自行在網路上學習一些課程。當初接觸到Hahow的資訊設計力課程,才開始了我設計懶人包、繪畫圖文的這條路。這些課程都相當扎實,也能累積作品,推薦給大家!

讓圖不只是好看的-資訊設計思考力
https://hahow.in/courses/572be49fd60bb3090091d208/main?mts_s=ap&mts_m=ha&oasId=5dbbfd32a4b1c600214cc20f

社群力:30堂課突破你的內容行銷盲點!
https://hahow.in/courses/59cdbd0d86e624001ee63186/main?mts_s=ap&mts_m=ha&oasId=5dbbfd32a4b1c600214cc20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