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面對的真相-中山大學銅像公投

Richard Sun
7 min readApr 14, 2018

--

中山大學即將在下周(4/16)舉辦公投,決定校園中心位置的兩尊銅像去留。拆除象徵「威權遺毒」與提倡「轉型正義」之舉,理應是校園的大事,然校方遲至周五(4/13)公投起跑的前三天公布網頁、開始宣傳,究竟該如何理解這次銅像公投?而這個事件的背後,又蘊含了什麼動機與操作?

iConcern與銅像

說到銅像公投就不得不關注iConcern,由中山政研所廖達琪教授與其團隊共同催生的平台,致力於成為校園中的審議平台,第一個審議的議題,就是銅像。在過去的一年中,舉辦了不少關於銅像相關的議題討論,包括公民咖啡館、校園短講、銅像辯論與公聽會等,希望可以針對關於中山大學銅像的想法進行審議,經過一連串收斂的過程後,最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銅像處理的議題較不急迫,因此校方決議設立「銅像處理委員會」(下稱銅委會),來針對銅像議題進行討論與處理。

取自iConcern

「三個選項」與「兩個層次」

銅委會建議方案

銅委會雖然設立,但由於大部分委員(教職員)對於這樣的議題並不熱衷,在討論過程中也相當發散,因此最後以各系所提出代表,學生代表投票的方式來決定銅像問題。此外,也提出三個選項供學生代表圈選,分別是「留在原地、搬至校內其他地方與搬至校外。」然而,當這樣的決議送交至校務會議討論時,在面對銅像無法聚焦的討論下,最終校務會議決議以全校師生公投的方式來決定孫蔣銅像去留。

經過校務會議決議後(2月),學務處開始與iConcern團隊接洽是否可以協助設立公投平台,由於上屆學生會會長補選是透過iConcern系統進行,對於投票網頁的設立並不陌生,因此在評估考量後平台決定承接公投相關業務。起初一切如期進行,直到學務長提出了投票選項設計與計票方式後,雜音開始出現。

由於銅委會決議以三個選項的形式呈現,兩個搬一個不搬,使得選票呈現上,難免會有誘導的疑慮。為了避免此情況,學務長提出兩個階段進行投票。先決定「去留」,若選擇要搬的人,進而選擇「搬到哪裡」。

原始投票選項設計

這樣兩個層次的設計,可以有效的平衡選項,但是在計票上,又會產生選擇搬離的票源因為有兩個選項而遭到稀釋的問題。因此在發現這樣的問題後,學務長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計票方式。

銅像公投計票方式

學務長以「中山大學參與公共事務氣氛低」為由,取消設立最低的投票率門檻,除此之外,若留在原地票數低於半數,則計票方式出現兩個選項「相加」的情況,這樣相加的概念,徹底違反了公投的設立精神,讓團隊不禁納悶,「既然選項需要相加,那何不直接以兩個選項呈現搬與不搬就好呢?」學務長則答覆,選項是經由銅委會決議提出,不得更改為由,執意要以三個選項的方式呈現。

「兩個層次」變「一個層次」

真正的導火線來自3/22的一通訊息,學務長以「學生不好理解」與「宣傳不易」為由,希望可以討論將原本兩個層次的選票設計,改為以三項並列的概念呈現。這不僅完全打亂了之前兩個層次的概念,而同樣的計票方式也一再地凸顯了整個公投設計的荒謬與混亂。但儘管團隊成員同聲反對,在缺乏討論與共識下,學務處仍在隔日(3/23)的校務會議中,以臨時動議的提案,將整個選票設計、計票方式等通過,最終,校務會議決議以三個選項並列與同樣的計票方式,通過。

6%的選票最後可以獲勝?

依照銅像公投的計算方式,除了非常不合理的將兩個選項相加來計算結果之外,最令人難以接受的便是6%的選票最後可以獲選成為方案。

取自校務會議紀錄

在校務會議中,確實有學生代表點出以上問題,當狀況四五出現時,可以發現這次公投在計票上面出現問題,以相加的方式,主觀的將選擇「留置原地」與「移到校外」的選票,灌到「移到校內其他地方」。然而,在校務會議的臨時動議中,由於接近會議尾聲多數代表早已離席,加上銅像議題本身大家較不關切,因此仍然以這樣不合理的計票方式通過。

依法行政謝謝指教

在得知校務會議通過如此不合理的決議後,iConcern團隊隨即與學務處進行會議,針對有爭議的事件進行討論與釐清。然而,學務長在會議上屢次以「這已是校務會議的決議」為由,拒絕任何修改與修正的機會與可能,甚至以「不想再拖時間」為理由,拒絕將有瑕疵的議案送回校務會議進行討論。

iConcern退出銅像公投

在嘗試各種溝通的方法,解決的方案之後,學務長仍然執意以校務會議的決議進行公投,對於iConcern而言,謹守公正與客觀是作為審議平台不得忽視的要件,而中山大學的銅像公投,從選票的設計到計票的方式等,都有極大的爭議與問題存在,但校方卻不願花費時間成本,只希望盡快公投了事,因此iConcern平台決議退出銅像公投。

不尊重專業,造就變調的公投

站在政治學與社會科學的角度來說,面對投票,我們應該是秉持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學務處為了提高師生參與投票,以「送銅像去旅行」為發想,提出「投票送機票」等口號,試圖以有趣的議題提高銅像公投的參與率,當然,對於公共參與率低落的中山大學來說或許是個解方。但是,面對教授在群組中質疑公投宣傳頁中對於宣傳公投選項,以引導的文字來替代原本公投的內文,有替某些選項灌進某些價值的疑慮(framing),教授也建議「直接拿選項放上來,而非趣味化(可能走味)的選項。」,卻未見學務處回應也不予以修正。

(4/15 新增) 在經過發文後,學務長於下午回應,表示所有的宣傳內容都已經在過去會議上討論,也無異議通過,她只是依法行政,奉命行事。

「校務會議內容記錄仍然按照原本的內容核定,就行政上來說,學務處真的是箭在弦上了。」

宣傳頁上的選項介紹,以「孤獨、欣賞美景、long long stay」等字眼,引發教授質疑framing的可能性

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正義?

這些年我們時常討論轉型正義,希望對過去的獨裁違法和不正義行為的彌補,通常具有司法、歷史、行政、憲法、賠償等面向,還原歷史真相。但是當我們以程序上與收斂過程上有瑕疵有疑慮的方式,來達到我們所追求期盼的轉型正義,這樣的手段,就可以被視為是正當的嗎? 這就是我們要的正義?

時常被提醒,出了社會以後,遇到那些與學校所學相牴觸的事情時,不應該感到意外,那是社會化的過程。但是,當學校,一個教育單位,執行了這些不符合專業,不符合邏輯的決策時,作為學生的我們,又還能相信什麼?這是「頂尖大學」的做事風格,追求USR(大學的社會責任)的行事準則嗎?

最後,我由衷希望,校方與學務處在面對未來學生事務上,不要像在處理銅像公投議題一樣躁進、固執、既不承認缺失,也沒有誠意改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