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想想,其實我們的一生伴隨著無數大大小小的決定,瑣碎的像早上幾點起?午餐吃什麼?今天穿哪件?年齡稍長後,計畫考研究所?出國念MBA?30歲前結婚?(醒醒吧,你根本沒有女朋友)諸如此類的決定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候我們會依據興趣、心情、自身的觀察、旁人的建議,甚至是靠直覺的做出決定,時間久了才發現,隨便做出的選擇,也就伴隨著失望與後悔,因為我們沒考慮過做此決定所要付出的「機會成本」。
什麼是機會成本?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做選擇時所放棄掉其他事物的最大價值。這是在國中時就會學到的簡單經濟學觀念,但它在我們生活中許多時刻就顯得特別重要。舉例來說:今天晚上聚餐跟上課該怎麼選擇?如果選擇聚餐,就可能冒著該科目被當的風險,而這個風險就是你的機會成本,在機會成本很大的狀況下,正常人通常會乖乖去上課的。但假設該課程不考慮出席率,此時與朋友聚餐維繫感情可能就顯得相對重要(誤)。可能你會說,這不用說我也知道阿!確實,這是一個很自然的思考判斷。可是碰到人生抉擇時,你有把握每次都能做出「不讓自己後悔」的決定嗎?也許在某些時候會感到迷惘,此時利用機會成本的思考方式,可以幫助你做出更理性的判斷。
決定不是一時,將所有決定拉長五年或十年來看
常看到有句話說,「現在開始,永遠不嫌晚」,表示只要有心何時開始都來得及,但真的是這樣嗎?我們都知道時間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所要付出的機會成本越大」。以升學為例,假設大學剛畢業去唸研究所,要付出的機會成本可能只是三萬元左右的薪資,或是你可能想說先工作一陣子再考慮升學,而機會成本可能隨著你的薪資增加到了五、六萬元,如果是女性,可能還會有婚姻的壓力,此時你將面對更多的變數,還能有把握堅持當初的想法嗎?假設研究所讀完後,能升遷更快、得到更多的報酬,延後升學看起來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的確,每個決定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在這想強調的是,機會成本你會算,但要算的不只是現在,還要算這件事情在未來要付出多少代價。仔細比較每個決定的利弊得失,做現在與未來的時間分配,將「以後再說」這個逃避、不負責任的口頭禪在腦中清除,因為我們都清楚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再也不會做了。
同樣的觀念自然也能應用在其他問題上,像是前面提到的一些常見的大哉問:
- 我該去打工渡假嗎?(這些時間,或許有更多值得的事去做?)
- 我該去國外念MBA嗎?(或許留台灣發展人脈、機會、資源會更多?)
- 現在該不該創業?還是以後再說?(結婚之後你還敢創業嗎?)
- 現在該結婚還是繼續拚工作?(家庭生活跟你的職涯發展,哪個價值高?)
這些問題的決策依據為何?許多時候我們會參考他人的意見,或許選擇起來會更加容易。但別忘了,未來是「自己」決定的,更必須為自己負責。必須不斷問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找出一個不會後悔的理由,並選擇自己能接受的機會成本代價,把一些現在無法決定的問題,利用機會成本的思考方式將時間拉長來看,將有助於你做選擇評估。養成這種習慣後,在每次抉擇時,透過理性的比較分析,自然能將每個選項貼上機會成本的標籤,找出機會成本最大的那個決定,創造一個屬於你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