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GMAT申請世界百大MBA- 加拿大HEC Montreal

了解商學院想要人才與其特質,以備審文件凸顯自我長處

Tomas Lin
17 min readApr 15, 2019

若是以行銷角度來看,申請學校即是Target Audience,唯做好市場調查與使用者分析,營銷策略才會事半功倍。近乎完美的申請備審資料少之又少,在有限的時間下,將資源投注在較可收到實際效益的部分,優化備審資料,才有較大機會打動審查教授與面試官的心。

對於大部分像我一樣過去並無國外留學經驗的台灣或是亞洲學生,當下定決心要申請國外大學或研究所時,往往會有一段掙扎糾結不知如何準備的時期,因為亞洲的大學與西方的大學在辦學上與挑選學生的思維相當不一樣,這裡分享我在2018年末至2019年初準備商學院MBA申請的心得與技巧,幫助一樣有著留學夢想的人跨出第一步。

學術背景:

成功大學生科系學士 (G.P.A. 3.69/ 4.3)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碩士 (G.P.A. 3.75/ 4.3)

專業經歷:

3年2個月- 百大美商生技醫療領域產品行銷執行 (台北)

9個月- 遊戲公司產品品管及優化 (蒙特婁)

1年8個月- 台灣專業電競廠通路行銷管理 (台北/巴黎)

志工/其它經歷:

社會企業有機咖啡農場Touring志工 (越南 Đà Lạt)

Tech Startup VR Project執行 (台北)

馬雅社區孩童英語教學志工 (瓜地馬拉 Petén)

蒙特婁百年旅館英法中文接待 (蒙特婁)

高雄市政府及高醫藥物濫用計畫Coordinator (高雄)

在這4到5個月的時間,我是離開職位的狀態來專心準備,自研究學校、考試到文件準備一手包辦。網路上資訊很多,主要是歸納整理的能力,當然顧問或坊間代辦可省下許多時間,但第一個衷心建議,既然要唸MBA,把申請準備當作專題管理,就是一種很好的訓練。

我原是生科背景, 但喜歡走動與人溝通的個性, 讓我不想待實驗室過著每日犧牲小鼠的生活。先是在生技產業界做了3年多的行銷,後來給自己一個Timeout,到蒙特婁加強法語能力,又因喜歡電玩,機緣下在當地的遊戲工作室工作近一年。

回台後,加入台灣電競硬體大廠,執掌法國市場通路行銷、數位行銷、行銷管理、企業專案合作與團隊管理。在台北和巴黎工作了約近2年,一直思考轉換自己的人生,就這樣,2018年離開了這份工作,帶著累積共5年的工作經驗,年底開始準備留學備審資料及考試。

時間表:

2018年9月中開始研究學校,鎖定美加MBA

2018年10月準備GMAT和IELTS,10月底及11月初各考第一次

2018年11月至12月中 準備CV、Essay 和推薦人討論LoR,考第二次IELTS

2019年1月中到2月底 準備第二次GMAT,修改Essay與LoR

2019年3月初第二次GMAT,遞出申請 (Round 3)

2019年3月中Kira Talent Platform Video Essays

2019年4月2日收到Offer

  1. 申請學校定位

勿有名校迷思,依目標或欲發展之產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城市與學校

我一開始大範圍地收尋有興趣的學校科系,了解自己想走的方向、適合的科系、以及預算考量後,決定最多只挑4至5間加拿大的MBA及美國有STEM的MSMA或MSBA的program申請。

在預算考量下,其實大部分美加前百名的學校就已刷掉一大半 (我的認定是不考慮任何的獎學金下,可用自己的存款及貸款念完),最後決定加拿大的HEC Montreal及Simon Fraser U.的MBA以及美國2間在芝加哥與費城的MSMA、MSBA,但有繳費申請的最後只有HEC與SFU MBA。

至於為何是HEC Montreal? (2019QS MBA ranking 世界排名落在百名上下) 主要有數點考量:

  1. HEC Montreal MBA分為英語與法語學程,可依語言能力申請任一學程,英文MBA為一年制54學分的濃縮課程編排,亦有Co-op實習機會,增加畢業後就業機會。
  2. 有長期待國外工作生活的打算,畢業後至少有一年的畢業後工PGWP (見加國移民局官網),相較於近年美國,加拿大申請長期居留機會較大。
  3. 我有基本法語的底子,可走魁北克PEQ經驗移民流程,過法語中高級,畢業即可申請永久居留身份。
  4. 蒙特婁是北美其中一個主要遊戲軟體產業重鎮,與我未來想走的產業符合,一些著名遊戲公司如Ubisoft中亦有學校校友,可增加人脈連結。
  5. HEC Montreal 學費非常非常地便宜,念完只要34,000 CAD,整個北美幾乎找不到第二家排名好又比它便宜的學校,城市內生活消費亦不高,整體投資報酬率高。
  6. 曾在蒙特婁待過一年半,有朋友圈及人脈,對生活及未來工作有幫助。
  7. HEC Montreal在加拿大MBA排名第5到6位,但因處法語區,在亞洲相對冷門 ,另外2018年開始網路上有中國學生傳學校有排中的傾向,對於中國學生會是一潛在之外推力,因此預計會增加其餘國籍學生而有更多元的學生組成背景。

2. GMAT/ IELTS

過門檻就有申請上的機會!加強package的強度與凸顯溝通的能力

預算考量下,這2個考試我自身設定最多就各考2次,且不補習皆自己準備。相較於TOEFL,和真人對話的IELTS (註一) 比較讓我不緊張,因在加拿大住過,工作時亦會用到英語對話書信,除了Cambridge練習題外沒什麼在準備。2018年10月底和12月中各考了1次,皆是7.5分,而HEC Montreal語言的要求是中高級以上的英語能力,我詢問過後,得到確切的答案是最低要IELTS 6.5 (total band及單一分數),有達到band 7.5以上,對於外國學生來說,足可證明溝通的能力,最後我挑了其中一次成績 (Band 7.5; L: 7.5/ W: 6.5/ R: 9/ S: 6.5) 去申請。

GMAT是在準備申請的過程中受挫最多的一部分。它本身就是一種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CAT),用來設計考驗受試者的語言邏輯 (Verbal) 與數學邏輯能力 (Quantitative),一般人大致平均需要1~3個月不等的時間藉由適應做題方式與題型,來增加答題速度與準確性,但在準備時間有限下,便很有可能會無法提升至中高分區 (總分650分左右)。

除了相當推薦的Dustin Youtube頻道部落格教學,一開始朋友很好心地借給我OG共3本 (現已出到2019年版本)、Manhattan文法、和A2補習講義,自己爬文上外國學生常用的gmatclub.com找答案,上機模擬考就到對岸的考滿分KMF做PP和GWD練習,在完全不懂考試的難度下,直接報了4個禮拜後考試(還瘋狂地從台北跑到高雄考),第一次考了慘烈的580分,這分數讓我失望了好幾天。

剛好11月在台北有一個MBA World Tour (QS每年約會在台北舉辦兩場的座談會,各大名校皆會參與),HEC Montreal的人也會到現場,失去信心的我便決定直接到現場和Admission officer (註二) 聊一聊,我分享我的背景讓她評估,她覺得我的工作經驗對於申請加分不少,不過對於AT成績,她坦白說雖然學校較重視Q的表現 (我的Q算還可以),但學校最低標準是570分,通常建議落在上下80%的區間會比較保險,她會幫我再和Director詢問建議 (事後我也真的收到Director的信,建議多考一次AT與IELTS,證明英語溝通能力)。

但是,我錯估的就是在第一次與第二次考試間隔太久 (中間還在美國放假一個月),加上第二次考試前還得了個急性鼻竇炎,考試當天頭腦昏沉,成績也自然不盡理想,依舊是580分,最後決定加強其他的申請文件還是投遞申請。不過雖然GMAT (註三) 的總分差,但是有一點是,我的IR (6/8) 與AWA (5/6)還有在平均之上,特別是AWA的結果,對最後學校發給我Offer我認為有一部分幫助,所以千萬不要完全放掉IR與AWA的這兩大部分!有些學校亦會設下要求 (譬如溫哥華的SFU MBA即要求AWA須在5分以上),因此做學校研究時要特別注意隱藏門檻。

(註一) 非常推薦這一兩年上軌道的電腦版雅思!一個禮拜可知成績,習慣在閱測畫註標記的我原先有點擔心,但是BC研發出的考試平台滿人性化,不但有marker pen可用,還有像是選項拖曳和跳題作答等直覺式的功能,另外幫助最大的應該是螢幕時間提醒與寫作字數統計了,官網也提供練習以熟悉做題模式。

(註二) 建議與Admission officer聊過,對於整個申請非常有幫助:可藉此得知學校對於申請文件的審查標準師資與課程的重點強項申請時間與錄取名額的配置情形、以及校友及未來就業的規劃等等,亦可將獲得到的資訊應用在要給學校的SOP之中,增加獨特性

(註三) GMAT分數高低,依學校給的GMAT範圍評估,通常國際學生需高一點,但是我的例子證明GMAT絕對不是評估上不上的唯一關鍵!另外一個因素會影響的就是同一個Cohort裡同國籍者的競爭因素:在gmatclub.com爬文時發現,過去有一年的印度者申請者極多,其中一個印度申請者GMAT考了670分,但還是被學校給刷了下來,所以可以的話,可以研究一下欲申請學校的學生背景組成。

3. Essay (SOP)

低GMAT的情況,切勿再套模板,自己撰寫具獨特性且高執行度目標的計畫

大部分的學校會有好幾篇Essay需要寫,而HEC Montreal只有一篇

In which direction do you wish to take your career by pursuing an MBA at HEC Montreal?

但是也因為只有一篇,且限制500字以內,要怎麼在這麼少的篇幅裡,完整呈現自己的賣點與強項,就變成撰寫最困難的地方。在2018年11月考完試後,我就已經將Essay雛形寫了出來先擱著,不過當今年3月初考完第二次GMAT,得到不盡理想的成績後,我決定不再考GMAT,而是在申請備審文件裡其餘可以加強的部分下工夫。

考試後,我著手開始修改去年寫好的Essay,去除華麗的詞藻與無謂的副詞修飾,實際地陳述事實,考慮著現實面:我已是Round 3申請,加上相較於國際學生的低AT,希望強化Essay的四大特點,即合理性獨特性具體性與學校之連結性

  • 合理性:利用編排故事的技巧來合理化工作經驗與人生中的轉折。簡單的例子,像是生科背景出生的我,因在加拿大時受到同儕的影響,決定將興趣結合人生志業來發展,之後轉入了遊戲產業。
  • 獨特性:直接舉事實和例證讓學校知道你有別於其他人,可增加多樣性,如果有志工或是做過對社會有助益的事,會讓故事更吸引人。我敘述曾加入政府團隊研究社會藥物濫用、在瓜地馬拉英語教學志工及協助越南有機咖啡農場導覽活動,來表現自己對社會服務的興趣。
  • 具體性:舉出的人格特質形容詞最好都加上實際例子證明讓閱者容易想像出你的輪廓,增加可信度。例如強調Proactive性格就舉例已100%準備進入MBA team,開學前已開始上資料庫的課程與加強法語,及參加Tech Start-up,提高自身的溝通與思考能力。
  • 連結性:將學校與此學程實質對你的幫助點出,讓學校了解你的目的。他們可幫助你,你也讓學校受益。我先行於 LinkedIn 上找出在蒙特婁知名的遊戲公司的 HEC 校友,像是 Ubisoft,點出我過去在遊戲硬體公司的經驗,希望藉由學校人脈的協助,跨入遊戲軟體產業。

另外,在先前MBA Tour與Admission officer談過後知道學校的強項是Strategy Planning與Business Intelligence,亦可強調希望能夠加強這部份知識 (或是點出一兩項該學校特有的教學項目,讓學校知道你對學校的了解)。如果AT的成績不盡理想,也可試著提到這點,例如提出工作經驗獲得到的技能,能證明AT的結果並無100%的反映出自己的實力,或是提出實行計畫並於開學前提升邏輯與溝通能力讓學校了解決心。總歸一句:不害怕失敗。逃避非上策,而是去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

不論字數限制,文章最好是簡潔有力且開門見山的陳述,不拖泥帶水。最後請益 Native speaker,讓文章架構更自然 (當然Grammarly可改正許多文法,但是段落編排還是須由母語人士看過較好)

4. CV

越簡單越好,一句話說一個成就並故事化或數據化,志工活動是加分重點

網路上建議的CV格式眾多,但我建議最好的履歷就是簡單白底的一頁格式,個人訊息只要放聯絡Email、電話和地址即可,內容主要有五大部分:

  • Summary:用1至2句話簡單說明過往於專業領域上扮演的角色
  • Highlights:個人專業技能,點出申請者在專業領域上的輪廓
  • Experience:依成就重要程度排序,各事項一行結束,著重事實描述量化
  • Education:碩士與學士學位(G.P.A.) (置左),學校與畢業年 (置右)
  • Volunteers & Additional Activities:志工活動,一行描述組織職位及內容

尤其是志工這部分雖置於最後,但對提升獨特性非常重要。重要的Keywords 我會用粗體標記 (例如知名NPO組織或是統籌的職位)

雖只有一頁,但是每一行呈現都要做到彈無需發,建議平時就要整理自己過往的工作計畫與相關成果,在CV內容的編排上會比較上手。Highlights點出的專業技能,亦可在Work Experience的內容做前後呼應。

5. LoR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挑選關係密切的推薦人,呈現數項可呈現申請者人格與能力的具體事蹟

學校要求兩份推薦函,因Essay與CV的空間有限,使用推薦函亦可增加申請上機會。與我的兩位前老闆知會之後,便開始討論推薦信的內容。在Email討論前,我先將學校較重視的人格特質與專業技能列出 (如學校很重視團隊溝通技巧以及分析能力),接著將過往任內執行計畫與團隊管理的經驗的成果數字化或具體化地提出,與老闆討論這些內容以及這些工作經驗所延伸出的人格特質與專業技能的彰顯。

當然老闆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撰寫時亦會有不同的建議,主管所看到的不只是成果展現,他們也會注意到主事的員工的潛力及素質。很幸運地我遇到兩位很了解我的上司,並且都有MBA的經驗,他們在這給了我滿多的建議。很重要的一點是,推薦函的內容務必要與Essay和CV的內容有所符合,並且相互呼應。

有趣的是,我的兩個前老闆對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不太一樣:一個和我爬過山、玩過三鐵,與我亦師亦友,她特別在我的人格特質上加了如冒險積極與高社交能力的註解;另一位則對於我在法國的行銷團隊管理經驗上,有相當的了解。所以這兩封推薦函剛好各自補足了在職場專業上與私人領域兩方面的故事,雖然寄出的推薦函內容不多,但有條理的陳述實例加上公私領域上的琢磨句句到位,對整體的申請有很大的加分。

6. Video Essay

調整口說清晰度與神情,注意時間掌握,不在量多,而在內容與態度的從容

在遞出申請之後,收到Kira Talent Platform的Video Essay邀請。Kira Talent是一家加拿大公司研發出的線上面試平台,可用來進行線上錄影面試與筆試,大部分加拿大學校採用此平台考核口語能力。有些學校只藉Kira Talent評估決定是否給予Offer (如HEC Montreal),有些學校在Kira Assessment之後,先刷掉一批口語或筆試不符標準的學生,接著對通過的學生進行第2輪 Skype面試。

其實,Kira Talent進行的Video Essay就像是變種的TOEFL口說考試:受試者需回答一定的問題,從真人錄好的題庫中隨機挑出,有30秒可想,接著有1分鐘的時間對著鏡頭論述自己的答案與想法。我沒有考過TOELF,這部分我練習的時間比一般考過托福的人多很多,從完全不熟悉看著鏡頭講話開始,調整著自己在講英文時的眼神與神情到找到屬於自己講英文的步調與節奏,我用Kira的練習模式練習了不下數百次。

HEC Montreal只隨機考3題Video Essay,我的方法是先在網路上找這間學校及其它間學校的口試題目,利用Kira Talent練習模式來錄影回答,但Kira Talent的練習題很少,所以題目其實可自己想;系統問它的,自己回答自己的 (笑) 另一技巧是,可以準備一些萬用的回答模組做不同題目的因應;例如「工作上遇到的團隊合作的困難處」可與「目前為止工作上的最大成就」或是「認為在專業領域上,自己需要加強的部分」可用同一答案稍微調整後回答。

在認為自己做好準備,夠 ”Presentable” 後,便可進行Video Essay。在錄製Essay前,調整好自己的衣著:著襯衫、西裝外套和領帶進行錄製 (建議在每一次練習時,都著上正式的服裝,讓自己熟悉實際錄製的感覺),將鏡頭所對到的背景清空,建議留白且光線要充足,臉上不要有陰影,角度對好後,旁邊準備空白紙筆,供聽到題目後寫筆記用;在說話時,可以搭配手勢與身體頭部自然的律動,讓自己減少緊張感,也可適時地偷瞄筆記上寫的需要回答到的點 (有時候真的會頭腦一片空白忘記要講什麼)

HEC Montreal總共問了三題:

  • 舉出一件Essay和CV上都沒提過的一件足以讓我印象深刻的事
  • 說出一個你心目中好的領導者還有其理由
  • 你有一個新進同事,請以你的自身經驗給他三個實質建議

第一題我的回答是我在中南美洲的Gap year背包旅行:6個月花費3000美金的預算掌控技巧、國際志工服務、世界壯遊、與溝通能力。

第二題在未多加思考下答了加拿大現任PM做例子,點出他難民政策、原民政策 (因為這亦是我關心的議題之一) 與經濟政策等。但結束之後,發現以政治人物舉例非常冒險,容易因為個人政治立場的不同,影響到審核的結果 (尤其事後才知道他那時的Scandal,更讓我覺得爆掉 lol)

最後一題我是就我自己工作經驗的做例子,舉出相互尊重團隊的成員、有效率的時間管理與工作掌控、和密切的團隊合作來做陳述回答。

這個部分是學校用來評估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特別是非英語系國家的國際學生),在口語表達上的流利程度、用字的精確度以及基本的語法技巧等,但在回答的組織能力上也需要清楚有條理的表達:一分鐘並不長,像我英文說話速度並不快,大概120個字上下時間就結束了,所以簡單條列式、舉實例、和總結能力相對重要。還有調整口音,不求快但一定要清楚!

後記

在送出Video Essay後約莫兩個禮拜的一天下午,收到了學校的來信,看到第一個字寫著Congratulations讓我心中卸下一個大石頭,四到五個月的準備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當初評估自己是要帶職準備還是做全職考生也是有一番掙扎,評估過自己的情況與工作負擔後,決定專心的準備;在經濟上,則是用兼職接案的方式來存錢。曾經想過這樣的孤注一擲是好還是不好,但是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不是跟別人比較,而是評估並選擇認為對自己最好的方式做準備。

念完了第一個碩士後踏入社會也有7到8年,累積了5年出頭的工作經驗,我並不是一個典型的好學生或是好員工,出社會這段時間以來有近一半時間做了非常多工作之外我想做的事:壯遊、登山、志工、語言學習、社會服務及參加自身產業外的計畫,對於大部分台企老闆或管理者來說我的經驗這就是一個標準的漂浮不定魯蛇人生,但人生沒有所謂的 SOP,適合別人的人生規劃不一定適合自己,經歷在台美商企業、國外公司與典型台企的工作經驗後,我了解我無法接受持續性的工作,特別是日復一日的重複性工作任務,亦發現真正適合我的環境與文化是在海外,當然在海外求學及工作的壓力,一定不比在台灣工作小,所以這條路上要不斷提醒自己的抗壓性與調整自己面對逆境的心態能力。

順著好走的路前進,人生不一定順遂;選擇難走的路走,也不見得顛沛流離,就像在寫職場自我評估一樣,永遠要知道自己要走的方向,會忘記方向走偏是一定,但是要懂著時時修正,但我覺得最糟的是,自己被別人的框架束縛自己的人生;因為大家說著20歲要做什麼、30歲要做什麼,然後就跟做,覺得沒跟著走就是錯,久了久之,眼中的世界會愈來愈小,也愈容易不快樂。曾聽過一個人講過,家人或旁人幫你讓你留學不算是突破舒適圈,唯有自己去歸納、評估、整理、實際處理大小問題,如申請、簽證、財務、社交、生活與工作,才是真正的跨出去,真正的體驗人生。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https://tomasgo.com on April 15, 2019.

--

--

Tomas Lin

一位出走的神經科學研究者,亦浪跡於世界各地,亦執著於品牌經營,亦熱愛有機的事物與即興的思維。個人空間:天馬行空計畫 https//tomas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