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Wakehurst 種子庫 & 往北走的園區

Kew’s wild botanic garden

林妮臻
28 min readMar 20, 2024

好好笑,前面已經兩篇給 Wakehurst 的文章,又來啊xD

看副標題就知道,因為在英國的期間太快樂了,去了好幾個植物園,所以接下來會有幾個植物園走訪的系列紀錄(希望寫得出來啦),第一個當然從最熟悉的 Wakehurst 開始。前面的 Wakehurst 介紹,第一篇簡介了歷史;第二篇只快樂的介紹了我們所待過的季節看到的景象和園區特別的擺設與活動。

這次想要舒舒服服的用逛園區的腳步,一起來看看整體園區規劃吧!(有沒有可能寫成好幾個植物園間的比較呢?希望囉,就慢慢寫囉xD)

其實會想要寫多個植物園間的比較,除了想要記錄,也是因為 2022 年修都市人類學時有讀過一篇文本,人類學家 Hartigan的多物種研究裡一篇在談植物園的文章,其中Hartigan (2015) 就有指出植物園都是座落在城市裡的,因此與周遭以人為主的公眾空間形成對比;而且為多物種民族誌研究過去多傾向以森林和叢林等非人場域為焦點,而植物園研究卻是以都市為場域,因此在人與自然的張力、多物種研究的突破等多個面向上,植物園都扮演著特殊的角色。

從英國回來之後再讀過,讀到植物園與都市關係的那個瞬間,我想到的正是 Wakehurst。 它是個不在都市裡的植物園,卻確實是個植物園,值得一提的是它還有另外一個幾乎官方認可的暱稱是「英國皇家植物園的野外植物園(Kew’s wild botanic garden)」,卻並不純然是「野外的」、「自然的」,處處可見經營者的心思,包含植物學或園藝學的視野呈現於植物如何被種在一起或不種在一起、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修剪植物、面對植物保育議題的態度等,除此之外也有歷史的痕跡、也有現在入園的遊客們與環境互動的期望、也有排班執導覽解說工作的志工的想像與詮釋。

而即便如此,它仍被稱為 "Kew’s wild botanic garden",這樣一份由先天地理位置賦予 Wakehurst 的體質,再與它如今是個植物園的這個定位交織,使它更添複雜與立體感,完全不遜色於那些坐落於城市的植物園們。

撇開這些不說,我只是想先嘗試把看到的東西記錄下來,能有個契機可以回應當初在修課時還無法與文本對話的那個茫然的我。當然也是有很高機率變成流水帳般的介紹文啦xD

不論如何,先給大家看個地圖!

今天我們會先從入口(地圖中標示A,在停車場附近那個地方)走進來,用順路的路線,選介一些園區有趣且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偶爾也會穿插一些我個人的想法分享。

可以去Wakehurst 的官網看看,這其實是 Mu-Chen Jenny Liu (@liupapaya) 發現的:英國的各場域地圖都蠻重視輪椅的可及性,所以會有另外一個地圖是特別說明園區內各條走道、步道舖面狀況讓輪椅和其他行動不便的人可以參考。 (https://www.kew.org/wakehurst/visit-wakehurst/map)

這次的系列介紹偏雜、偏多(以至於我最終選擇分成三篇慢慢講xD),就希望大家可以當散步,累了就休息。因為 Wakehurst 真的很大,不論實際逛、閱讀這(幾)篇文章、或是寫出這些都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事,就慢慢走走看看吧xD

但還是不免俗的還是要強迫大家,第一站就必須是 MSB(耶!)

English oak & MSB

千禧種子庫 (Millennium Seed Bank, MSB)

我竟然還沒特地為了它寫一篇!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裡就是我的實習地點!

把種子庫擺在這次介紹 Wakehurst 的第一位,並不只是因為我就在這個地方實習,也其實因為這裡對對科學家們來說長期儲存種子、維持生物多樣性、研究種子的重要基地。而對遊客來說,同時也是從大門走進園區、繼禮品部(aka出入口 很罪惡吧)之後最早抵達的地點,算是整個 Wakehurst 園區裡最知識密集的空間(得要趁腦袋還清醒、裝得下解說牌文字的時候先逛xD)。

但你會發現它雖然龐大且顯眼,卻連同屋頂整個建築物都比周圍更處於低處、不走近還看不見它本人,這是因為種子庫的建築在最初的設計時就已經把周遭地景及天際線景觀都考量進去了,完全避開了對整體景觀的破壞。

一段長長的斜坡往下延伸,走下去就是種子庫了。

沿著斜坡往下走來,這棟建築彷彿好幾個連在一起的溫室,這裡就是千禧種子庫了。我們通常會直接叫它 MSB。在 MSB 的地下室,有個大大的儲藏空間(vault),據稱外部能阻擋洪水、炸彈等破壞力,內部是 -20°C 且相對溼度 0% 的低溫低濕環境,專門用來儲存植物的種子。

若說起種子庫的話,你可能有聽過的或許是位在挪威、極圈內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e frøhvelv),那是被譽為「末日方舟」的糧食基因庫,因為在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所收藏的糧食作物種子,被認為是在末日之際能夠取出來種植、餵飽人類的希望;但千禧種子庫的目的又與之不同,這裡收的種子來自世界各地,而且是野外那些在目前不一定對人類有什麼利用價值的植物,是個以成為野生植物的諾亞方舟為目的、以植物種源保育為目標的種子庫。

種子庫建築物中央的展覽空間,是個半邊屋頂透光的拱形空間
走進門後,最一開始的是這個種子展示櫃跟一段作為開場的影片。

走進種子庫一樓會進入一個建築物中央的展覽空間(atrium),以常設展的方式,呈現種子進入種子庫之後會經歷什麼樣的儲存程序,還有其他小知識像是:野外的種子來自不同分類群與生育地,當我們要保存的種子有不同的儲存條件,在這邊會怎麼處理;或是這裡的科學家正在嘗試什麼樣的實驗來提高長期儲存種子的存活率等。

我真的私心大推種子庫的展示空間,記得這個展廳是在建築物的中間嗎?展場的兩邊分別緊鄰著實驗室的空間,僅以大面玻璃窗隔開。介紹種子處理流程的解說展板就這麼沿著兩大面玻璃而設,一邊看解說、一抬頭就能看到實驗室裡面的研究人員正在做著種子相關的實驗、定期檢驗庫藏種子的活性,或是針對新進的庫藏做清潔、整理與建檔。我喜歡感受這個空間的安排,讓科學家用日常工作的模樣能夠很自然地成現在參觀者的面前,讓參訪者能夠看著種子庫正在運轉進行的樣貌。

Dry room(展場與實驗室空間關係示意圖),種子們被送來 MSB 之後的第一站。正儲型的種子(orthodox seeds)在進入庫藏前都會乾燥到相對溼度 15% 的低含水量,以低溫低溼的儲存條件確保種子長期儲存的存活率。(Sorry, 種子專有名詞們就點到為止,再多說下去就跟這次主題不符了,以後有空再解釋xD)
吼唷超可愛xD(不僅限於 Wakehurst,在英國很多地方都超級常見這種手寫的告示,很有即興創作與對話的感覺,與精緻的解說牌又是不同感覺)

但必須說,對於也在這面大玻璃之後做過實驗的我而言,起初多少會對偶爾會感受到從展示櫥窗外面投進實驗室裡的視線感到微微的不自在,但就在我也有一天去展場裡真正閱讀過那些解說牌以後,開始覺得其實這樣的空間設計很能提醒我手邊正在進行的實驗所代表的意義。空間上默默地塑造出工作的使命感,說真的不只是我終於慢慢進入這樣的狀態,我知道同事們也一直都對自己的工作有種使命與熱忱。

而展場中央的展區也有一些獨立的展示櫥櫃,介紹植物對人類的重要性,指出不是糧食作物的其他許許多多植物又是如何地出現在人類日常生活中,如何與我們密不可分。

最後再提一個種子庫的展間很讓人有感的一點:這個展區的正下方就是那個防水、防爆破的地底儲藏空間(vault),如前面所提到的,千禧種子庫收的種子是以保存植物種源多樣性為目標,腳底下正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數一數二高的地方,感覺有沒有很神聖xD

偶爾,展間會有針對種子知識介紹的一些課程,通常是由學校等團體參訪的報名(但我沒有特別去了解過報名流程
嗚嗚 竟然找不到一張認真拍展場整體配置的照片,就用當時偷拍小朋友上課的照片擋一下。中央獨立的展示櫥窗展示出一些意想不到植物應用於生活的案例(尤其一些藥物,你或許不會知道具有療效的成分是由某種不起眼植物當中分離出來的吧);從偷拍上課情景的員工通道這邊,有個往下的螺旋階梯,走下來再經過兩道大門,那裡就是地底儲藏空間(vault)(但還不會真正進入各隔間的低溫低濕種子儲藏環境,在進去大門以後可以在那邊的乾燥室著裝、避免失溫凍傷、過度乾燥等危險)。

回目錄|或是再去逛逛種子庫前面~

英國原生植物棲地花壇

走出種子庫,最先印入眼簾的會是八個長形的「棲地花圃」,依據英國不同的原生植物棲地,配置相符於棲地環境的介質、澆灌水量與該棲地會出現的植物物種。

這裡儼然是英國原生植物的活圖鑑,尤其是在每次出去玩過、走過了特定的棲地再回來後,一定會在那兩天內回到這個地方多看幾眼。長型的花壇,其中一側的解說牌在每個棲地都選介了四種經典的物種(當然,這不是全部);另一邊介紹的是棲地的特色,還有一些園丁(Horticulture Team, 照字面意思直翻應該是「園藝組」)在照顧這個棲地的有趣小故事和經驗分享。

像是這個花壇想呈現出的是高山的植群組成,但是園丁就分享道:因為並不像真實棲地那麼溼冷,於是這邊常會有一些其他花壇的植物跑過來,而變成需要被清除的「雜草」。
或是像在這個案例裡面,畢竟不是在真正的海岸邊,所以園丁們嘗試用頻繁的修剪來模擬「時常有海風吹拂」對植物生長形質的影響。

這裡可以算是英國原生植物移地保育的宣示吧,能在這裡出現的植物,包含它這個物種的種子,都已經有採回、成為種子庫庫藏的紀錄,甚至能夠重現其原生地環境條件,才可能成功被種植在這裡。畢竟光是儲存種子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相對應的種植知識技術,才能在真正必要的時候拿出種子庫裡的種子時還能夠順利發芽、移栽至戶外,甚至原生地。

回目錄|通常逛完了種子庫,接著可以一路往下(北)走進森林裡的步道,順著步道還可以走到接連幾個樹木園

步道與遊樂場

從種子庫出來之後,我覺得不論是往北走這段步道、或是往南接過去園區核心區域都可以,兩邊都有路可以把整個 Wakehurst 繞完一整圈,只是太大圈了,我們這次就先往北走。

我是到了暑假中後段,每次出種子庫就會先看到這間終於被裝飾起來的小木屋。

不確定是夏季限定,還是 2023 夏季限定的小小自然英雄闖關活動!

就我的印象,Wakehurst 會依循著學校學期、放假的時段,每季會推出以兒童體驗設計的闖關、挑戰類型活動,就是 "Nature heroes" 這個系列。小朋友可以透過任務包在園區裡挑戰那些融入簡單植物知識的小遊戲,然後獲得通關證明的徽章(設計上是可以蒐集徽章別在一件綠色的披風上,應該是動用了「披風」符號與「英雄」的關聯性)。

在七月底八月初,沿步道開始出現了闖關點和關卡題目,有些其實也不用任務包就可以玩了,我們也是很童心就去玩玩了xD

結果玩了百米衝刺(這算玩嗎xD)還學了無尾熊抱樹~
還有攀樹 & 繩索的體驗活動(當然沒去玩

雖然不知道實際運作起來如何,但覺得每季都有新主題、有蒐集、闖關、遊戲元素的兒童活動,親子家庭應該是不錯的系列主題。以其他夏季活動、偶爾有留在 Wakehurst 度過的週末觀察到的狀況,來園區的也真的以親子家庭的客群居多,大概對周遭城鎮居民來說 Wakehurst 確實就是家附近開車 20 分鐘可抵達的大公園吧。

(而沿這條步道會經過的樹木園,就晚點回頭介紹囉~)

Tree Trunk Trek

另一個是常設於園區內的裝置,基本上 Tree Trunk Trek 是由一些簡單的木質設施打造的小朋友遊樂場,看起來是很簡單沒錯,但我想小孩們應該自有辦法可以玩得盡興吧(感覺在這種限定範圍又有高低差的地方很適合玩牆壁鬼之類的遊戲變形,但另一方面其實我不確定英國小朋友都玩遊戲什麼哈哈)

應該是真的有家長會在放假時帶孩子來玩耍,鄰近還有一處賣咖啡的小攤位跟有木桌椅的全戶外野餐區,是造福了感到疲憊的家長們吧xD 但據說只在開園時間出沒,我們每次都是下班才會走來這邊所以都沒遇到過。

啊 補充:但對我們來說這邊就只是可可愛愛xD 一兩個人在這邊也玩不起來任何遊戲呢

Rock Walk

前面的風格都還算是不太密的樹林,還享受得到穿透樹冠灑下來的陽光。但一走進 Rock Walk,環境瞬間就會暗了下來。

沿步道的是質地偏軟、裸露的岩石,岩石上常常直接有棵大大的紅豆杉或紫杉(yew tree)直接生長在那邊,樹根就這樣深深的長進岩縫之中,細密多數的枝枒幾乎把所有光線都攔截了,步道變得幽暗沁涼。

深入岩石中的紅豆杉樹根,和它密布的枝枒。

Rock Walk 走到底會接到一小片草原和 Horsebridge Wood 的入口,在這個交會點上,有個小木屋,就是個溫馨的小地方。

小木屋、屋簷上還有個給獨居蜂搭建的小屋。

Pearcelands Wood

這裡是我們剛到 Wakehurst 園區,第一次到處亂逛的時候走到的地方,當時像是在迷路、像發現了秘境,實習期間絕大多數下班後的閒晃時間都沒走來這裡了,我很驚訝自己竟然沒有拍過 Pearcelands Wood 入口處的大門,只好用園區夏季的地圖摺頁封面擋一下xD

Wakehurst 夏季的地圖摺頁封面。每個季節的 Wakehurst 都會更新它們的地圖,除了基本的季節活動介紹有更動,該季的整體風格、地圖開放區域、當期活動在地圖上的標示等,都是我覺得做得很細緻的亮點。

走進 Pearcelands Wood,的感覺就是如此夢幻,像是走進童話故事裡才會出現的魔法森林。

後來查 Wakehurst 官網才知道,其實 Pearcelands Wood 這片林地原本算是 "coppice woodland" 算是傳統的一種林地經營方式所形成的林地。在 "coppice woodland",對林木資源的使用主要伐取薪炭柴等木材,這樣的森林裡樹木會持續從基部附近萌櫱,數量極多的矮枝條使得森林看起來維持著矮林的狀態。但現在就是走起來舒適的林間步道。

森林主要是橡木(oak, Quercus)和榛果樹(hazel, Corylus)組成,步道沿線充滿著以某種樹的系枝條編織而成的動物點綴,不知道是不是透過藝術回應著這片林地過往歷史的資源利用模式?

可愛動物們 & hedge-laying 的榛果小樹

但走在步道上的彼時,我根本沒想過那麼深遠的意涵,只是一在驚嘆這些編織造景驚人得神似,而且材料是自然中可取得、可分解的素材,在配色上也正好很舒服地融入周邊景色,不突兀也不容忽視,一直在想的是台灣相對於這裡是那麼潮濕有可能做得到這樣的造景嗎?

另外看看上面的圖片裡,那些榛果小樹根本是活的圍籬吧!"Hedge-laying" 是在英國及愛爾蘭鄉下傳統的技術,是以活著的藤本植物、矮灌木或小樹苗的莖交織固定,在這樣的情況下植物繼續生長新的枝條、變得粗壯,最初是農家用來阻擋牲畜所製作的活圍籬,在 Wakehurst 這片旨在呈現傳統林地利用的區域被重現了。

除了可愛動物編織,我們還在這邊發現了一個小小的、掛滿氣氛燈的涼亭正對著一個像是可以披薩的烤窯ww 但畢竟從開始關心 Wakehurst 以來都沒有看過相關活動的宣傳,究竟曾經在這裡舉辦過什麼樣的活動、未來這個烤窯又會何去何從咧?

可愛動物 & 窯本人xD

回目錄|是說,一起去看樹吧~(當一個森林系ㄉ對你提出這種邀約ww)

樹木園

【北半球】

樺木園

從種子庫走下來的第一個區域,會先來到蒐藏世界各地樺木(birch, the genus Betula)樹種的樹木園(地圖上寫的 Bethlehem Wood)。可能我個人對樺木沒有太特別的情感(至於為什麼呢xD 以為北半球溫帶地區離自己很遙遠?嗎?),在這一區更常是經過或是純粹找個地方坐下來、享受森林裡的感覺、然後放空。

但還是偶有突破我印象的點,我以前好像有個印象以為樺木屬都是白色且幾乎筆直的樹幹,但實際意識到這片林地是樺木園的時候,才發現也沒特別多白色的樹幹嘛。

總之我手邊沒有太多認真拍這區植物細節的照片xD

倒是因為夏季舉辦的 Rooted 藝術節有其中一個作品展出於這個區域內,所以有一些有趣的回憶。Rooted 是在 Wakehurst 園區不同地點,以樹木、自然為致敬對象的裝置藝術展演,其中探討「樹聯網」的作品就設置在這裡。樹木的地下真菌網路(Wood Wide Web)可以串聯起樹木之間的養分交換等,地面上看不見但地底下熱鬧且生意盎然的溝通。

在這裡因此聽到了一些樺木好朋友的歌聲哈哈(溝通的樣貌想像被創作者寫成對白的台詞或歌詞了!)

輕輕晃動這個圓形的裝置,就會觸發喇叭撥放錄音檔。圖中這棵是英國原生常見的垂枝樺(silver birch / European white birch; 學名: Betula pendula (斜體)),創作者幫它寫了一首與來自他鄉的樺木寫了一首深情對唱的歌曲。
創作者為來自喜馬拉雅的樺木寫了一段獨白,訴說異鄉客來到英國落地生根的故事。(葉子根本沒對到焦喔xDD)

嗯,果然這是最喜歡的作品,從植物知識出發,透過藝術與現場的媒介再回饋到身歷於場域之中的人身上,而且還好有這個作品,不然我就幾乎要錯過 Bethlehem Wood 這區了xD

回目錄|飛越到南半球的樹木園!

【南半球】

瓦勒邁杉

路上會經過一小段路,幾棵瓦勒邁杉(Wollemi pine, Wollemia nobilis)就站立在走道兩旁。

瓦勒邁杉,名字裡面中文有杉、英文有松,但實際在分類上是隸屬於南洋杉科(Araucariaceae),在現存已知的物種當中僅一屬一種。

結毬果的瓦勒邁杉

瓦勒邁杉的發現也很有趣,1994 年在澳洲東部的瓦勒邁國家公園(Wollemi National Park)一處深度六百公尺的峽谷當中,發現了這種過去未曾見過的植物,它們的樹葉只跟某些兩億年前的化石中出現過的植物相像。那是僅存的瓦勒邁杉族群,整個野外族群也僅存 100 棵左右的成株。瓦勒邁杉在這層面的意義上又算是活化石、孑遺物種,所以它又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恐龍樹」。

這樣的野外族群數量真的太少了,在發現了瓦勒邁杉之後,很快的,因為要保存瓦勒邁杉的基因庫,而開始了移地保育的工作,這也就是為什麼 Wakehurst 會有這樣一小區域種植著瓦勒邁杉(印象中 Kew 也有)。

關於瓦勒邁杉的冷知識:在物種描述的時候,瓦勒邁杉的樹幹、樹皮形態是以某個牌子的早餐巧克力脆片描述的,看過這描述以後就回不去了www

巧克力脆片感的樹幹xD(左圖);有趣的是,瓦勒邁杉的葉子不是二列狀排列(在枝條上排列在同一個平面上的意思)、也不是很典型的螺旋狀排列,從枝條末端看,所有葉子的排列方式很像扁扁的 X(右圖)

回目錄|去看南方山毛櫸 >////<

南方山毛櫸

大概是我目前的人生中最接近南方山毛櫸們的一次了。第一次走到這裡來的時候,真心覺得可以開始有系統的練習辨認下屬的各個物種了!(但顯然沒做到 園區太大了 其他還有好多地方值得探索xD)既然沒辦法逐一介紹各個種,那看來只能介紹一下為什麼很喜歡南方山毛櫸的孩子了!

南方山毛櫸(Nothofagus),是一群僅分布於南半球的植物,包含智利、阿根廷、紐西蘭、澳洲、新幾內亞、新喀里多尼亞等地,在這些地方的溫帶森林裡常為優勢樹種。作為其中一個經典的生物地理學案例,它與其化石紀錄的分布見證了南半球板塊的漂移、岡瓦那大陸的樣貌。

而它的分類應該算是我認識、喜歡它的契機,從它的名字應該看得出痕跡,在我最早聽說過南方山毛櫸時,曾被告知它是殼斗科(Fagaceae)之下唯一分布於南半球的屬,但後來才知道根據分子親緣證據,早已獨立成南山毛櫸科(Nothofagaceae)一科一屬,底下有約 40 個物種。

雖然已經不再有殼斗科可愛擔當的光環,但南方山毛櫸的形象和故事已經在我的心裡留下痕跡,基本上是未見鍾情、一見如故。實際看它們的葉子,很多都有光澤感,真的有像殼斗科一家人。花和果生長於葉腋,果和種子的構造其實還是有點像山毛櫸。

底下這一小段算是筆記區了xD,歡迎當成照片牆、一起欣賞 Nothofagus 可愛的樣子!(考量其實南方山毛櫸的種名幾乎沒有中文俗名的翻譯,我也不想隨便幫它們亂翻譯名字,所以如果大家有打算嘗試看懂名字、認認樹的話......先跟各位說聲辛苦啦!)

常見俗名: Myrtle beech / Tasmanian myrtle(很像桃金孃科的孩子嗎?), 學名: Nothofagus cunninghamii (斜體))原生於澳洲東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第一天剛到 Wakehurst 遇到的第一棵南方山毛櫸(甚至正在開花!(後來八月再仔細觀察時 有些堅果甚至已經掉落了
常見俗名: Black beech, 學名: Nothofagus solandri (斜體) 紐西蘭特有種,南島北島都有分布。
常見俗名: Hard beech, 學名: Nothofagus truncata (斜體) 紐西蘭特有種。
常見俗名: Patagonian oak / Roble beech, 學名: Nothofagus obliqua (斜體),原生於智利、阿根廷(OAK??? 這個俗名完全不給過xD)
常見俗名: Antarctic beech, 學名: Nothofagus antarctica (斜體),一樣也是原生於智利、阿根廷。葉子比起 Roble beech,Antarctic beech 更多了明顯的波緣。
常見俗名: Dombey’s beech, Coigüe, 學名: Nothofagus dombeyi (斜體),原生於智利、阿根廷。
常見俗名: Rauli, Raoul beech, 學名: Nothofagus nervosa (斜體),分布於智利、阿根廷。啊葉子好大欸!

是不是越看越明白為什麼曾經南方山毛櫸會跟其他殼斗科是一家人xD 就連這邊的名稱標示牌都還沿用著它們過去的科名、還沒改啊(搔頭…

回目錄|繼續找找看還有什麼南半球酷樹!

智利南洋杉

唉,中文名字甚至是朋友告訴我,我才學到的,畢竟這棵樹是我在 Wakehurst 才認識的新朋友,學習歷程用的都是英文。

智利南洋杉(Araucaria araucana),看學名應該就知道它跟前面提到過的瓦勒邁杉一樣都屬於南洋杉科的家族,智利南洋杉分布於智利與阿根廷,是智利的國樹,就連種小名也是來自智利的原住民族(傳統上會把這種樹的種子烤過後食用)。

而我熟悉的英文名字則叫做 Monkey puzzle tree,可愛逗趣的名字是因為這種樹的葉子呈現尖刺狀螺旋排列的生長,因此要攀爬這棵樹對猴子來說會是個棘手的難題(literally 棘手www),所以說是 monkey puzzle。

(看得縮手收….)

可可愛愛的名字與形態介紹完,但如果在 Wakehurst 有一大塊區域都種滿了智利南洋杉,或許不是單純因為名字和外型可愛,而是代表某種不祥 — — 智利南洋杉在 IUCN 的物種名錄上被列在極危(CR, Critically Endangered),除了農用地競爭、森林火災等因素,也竟然因為被列為自然紀念物而導致野生族群有被砍伐的威脅。

而不幸的是智利南洋杉的種子是異儲型種子(recalcitrant seeds),那是不適合脫水儲存的種子類型。於是在走到智利、阿根廷這區的幾乎末端時,真的會遇見這樣一片特別栽種的智利南洋杉,為的就是確保它們種子的生產,並與智利當地的夥伴有合作關係,可以用 Wakehurst 這邊產生的種子來補充野外的族群。

遠遠看智利南洋杉的樹型(樹上有毬果!

回目錄|看向其他南半球區的樹

其他的南半球植物

零星種植在南方山毛櫸們與智利南洋杉之間,還有好幾株可愛的植物也是來自南半球,紐西蘭和南美洲的智利、阿根廷。

對於北半球人類來說,它們真的是長得很特別的植物們!奇怪到可愛的程度xD

Small-leaved kōwhai(Sophora microphylla (斜體)),生長於紐西蘭豆科槐屬的植物。
Deafontania spinosa (斜體) 彎藥樹科,分布於南美洲,哥斯大黎加、智利、阿根廷,花形特殊、葉對生(左1, 2);來自智利、阿根廷的 Chilean fire bush(Embothrium coccineum (斜體))(右1)。

大概就這樣xD(或說我有的照片就這樣哈哈)

回目錄|飛越回到北半球溫帶的北美樹木區

Horsebridge Wood

一瞬間又飛越回到北半球溫帶!Horsebridge Wood 這區,是個種滿了北美高大樹木的區域。是說,北美森林的樹種根本是要森林系同學複習木材嗎!(認出這些樹的這天,剛好是跟幾位森林系學長一起逛植物園,結果看到的面向就真的很森林系xD)

是花旗松啊各位QQ(課本裡的 Douglas fir, Pseudotsuga menziesii (斜體)),但要不是這個汩汩流淌的樹脂,我可能甚至不會特別注意到明明如此巨大的它xD
這位則是來自美國加州的放射松!(Pinus radiata (斜體))
不只樹好大,毬果也好大顆...!

但不去真正辨認這些物種們分別是誰,我也走過好幾次 Horsebridge Wood,光是感受這些來自北美,很老、很高大的樹木們,其實很容易就誤以為自己真正走入了北美的巨木森林。以前的我真的很不信森林療癒,但看著這些樹,就是會不自覺的從很遠的地方就看著它的全身、越走越近直到必須仰頭、近到即使仰頭也再也看不見它的樹梢,然後抱抱它。

還有一個關於 Horsebridge Wood 的冷知識,有次我們從這個地方走公共步道(public footpath)直接從側邊的鐵門「經過」了 Wakehurst,我們不曾看到這條步道被畫在 Wakehurst 的地圖上,但是卻是屬於公共步道的系統、是一條可以走、沒被上鎖的路。英國人大家都是用良心在生活的嗎!就這樣直接經過需要收門票的 Wakehurst 了欸!真的不會有人從這裡走進來逛園區嗎?xDD

抱抱樹(沒 是 Joy Euroopassa 在看這棵樹的名字)來自北美加州的巨杉,又稱世界爺(Sequoiadendron giganteum (斜體));呃啊…不小心就走出園區了?!其實是某次走步道時針的沿著地圖指引就走經過這裡了,超級不合理但是又真實坐落在那邊的門....

(而我們到底又從多少奇怪的地方進出過 Wakehurst 呢?數不清欸!)

回目錄|待到下集繼續走~

小記隨便聊

就只是說說寫這篇時的一些想法。

看標題就知道有不只一篇,因為寫得太長太多了,而我寫的時候幾乎沒有在顧閱讀舒適性ww,很像是生物本能般的在一直寫想說的話(要不然就是抓緊機會把查到的資料全都當寫筆記的寫上來了),有些比較早寫出來的部分,因為分篇的考量,被往後丟了,近期補一補也會再丟出來的。而也是因為決定分篇,最終還是打起精神好好規劃了該怎麼妥善的用文字好好把空間、植物園的規劃與意念、多物種交織的關係都盡目前所能地理清楚。

還私心把一些以前文章提過的內容,再拿出來用另一種方式講(根本偏心)。但除此之外,這次整理 Wakehurst 的園區規畫與觀察,包括一些知識性的東西,重新找出在園區各處的個解說牌的翻拍照片讀過、消化才轉成文字,也算是紮紮實實的複習了一輪。而且!讓我有機會再一次重述種子庫的故事!(甚至真的可以說是用充滿喜悅的心情在寫那段)

題外話大概是,最近在讀跟朋友借來的書,也是基於在英國的見聞,才重新把它從長長的書單底部拉上來第一個讀,看哪天寫到博物館行程的時候再順便說說讀書心得吧。(只能說,這趟實習之旅,以及這些回顧式的書寫練習,某種程度重新激起我認真看著這個世界的心態,也因為這樣的刺激才更是想要寫出來分享,應該都會是好事吧)

回最上方|下次見囉~

參考資料:

https://www.kew.org/wakehurst/whats-at-wakehurst/tony-schilling-asian-heath-garden

https://stories.rbge.org.uk/archives/31579

https://www.kew.org/wakehurst/whats-at-wakehurst/pearcelands-wood

https://www.nzpcn.org.nz/(for 查查紐西蘭植物)

--

--

林妮臻

是個在都市長大,大學卻讀了森林系的森林女孩。喜歡植物、也喜歡人、喜歡山林、也喜歡海洋,雖然沒有很擅長但喜歡寫字,也希望你會喜歡我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