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考現學:臺北百年歷史地圖的強大應用

黃湯姆
8 min readJun 5, 2017

--

文/黃同弘
圖/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

城市是不斷塗覆的建築圖紙,一條彎折的巷道可能源自舊日水圳,一道三岔路口可能是鐵路或台車軌道的分線處,一處不在原先都市計畫內的綠地可能因戰時防空之故而被開闢。每條街的存在都有理由、都有故事,但要對變化劇烈的城市進行考現,挖掘地景所透露的始末,我們需有舊日的記錄。

那可能僅僅是一段難辨費解的文字,或幸運些,已有一套實測地形圖,準確再現了某一年代的人文與自然特徵,或甚至是一套罕見的航空攝影,九乘十八吋的底片凝結了某刻的大塊地景與天光雲影。謝海盟的《舒蘭河上》即參照了二萬分之一「臺灣堡圖」(1898–1904年)、一萬兩千分之一「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1939年)、一萬分之一美軍「臺北-松山圖」(1945年),及戰時至七〇年代的航空攝影,以歷史圖資佐證其尋河踏查。

在數位時代,考現旅人並非拿著大面地圖,行走時逐一翻折比對。單幅堡圖就已是A2大小,而整套圖超過四百幅。更有可能,這些巨量歷史圖資與我們此刻的街道圖及GPS衛星定位,俱被整合在一筆電螢幕甚至是手機載具上顯示。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簡稱GIS專題中心)運用「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累積的大量臺灣地圖資料,結合Google地圖介面,建立了「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使用者可以點選臺灣任意位址,比對不同時期地形圖的描述,放大縮小,不受紙本及比例尺限制,也可以下載手機APP。

在「臺灣百年歷史地圖」架構下,GIS專題中心針對臺灣主要城市分別建立大比例尺應用系統,其中包括:臺北、臺中、臺南、高雄……等十座百年城市歷史地圖。將地形圖、海口圖、都市計畫圖、航空攝影或職業明細圖,彙整於單一入口網站,縱覽一座城市各方面的變遷。「臺北百年歷史地圖」即展示了前述的堡圖、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臺北-松山圖等珍貴地圖。

一萬兩千分之一「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1939年)。

最為旅人所引用的,應該是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耗費六年半時間測繪的「臺灣堡圖」。堡圖是殖民地土地改革事業的成果,將行政區畫和地形圖合一,涵蓋臺灣近七成面積,亦是全世界唯一同時結合土地調查、地籍測量與地形測量,編製而成的二萬分之一地形圖。堡圖上呈現了舊日地名、植被與聚落形態,其測圖雖僅三等三角點等級,但在平原地帶的地形與水文資料,相較之前的任何地圖都更加準確,是研究者一大寶庫。

但若要就臺北市內的水圳幹、支線、分水汴、陂池與給水路有更精確的掌握,就得動用到一九三九年調製的「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此圖是研究瑠公圳最重要的參考文獻,「臺北百年歷史地圖」數位典藏的是品項極佳的版本,圖緣還有彼時憲兵隊檢閱印記。此外,GIS專題中心尚有典藏其他十幅不同年代的瑠公圳相關地圖,可縱覽從十八世紀中葉至今的水道演變。

《舒蘭河上》一書中提及的美軍城市地圖並非實測地圖,那是一九四四年、四五年,美陸軍製圖局(Army Map Service, AMS)利用情報作業所取得的臺灣總督府、海軍水路部、日本陸地測量部等相關機構製圖,加以譯註編繪而成的一系列臺灣城市地圖之一。以這幅「臺北-松山圖」(Taihoku-Matsuyama)為例,其「輯製」資料來源,即是日本陸地測量部在二〇年代實測的二萬五千分一及五萬分一臺灣地形圖。

陸地測量部之測圖採用與日本內地相同之正式三角測量,是戰前準確度最高的臺灣地圖。但二〇年代的圖資,遠不符美軍作戰所需,無論是城市地圖,或是一九四四年的五萬分一臺灣地形圖,AMS都利用空中照相偵察所見加以修測,增補重要設施。將美版臺灣圖與日本陸地測量部製圖比對,即可略窺臺灣地景在這二十年間的變動。以臺北水道為例,特一號排水溝(今日新生高架橋下的水道),並不存在於陸地測量部原圖,只在較晚的「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與美軍「臺北-松山圖」上可見。

一萬分之一美軍「臺北-松山圖」(1945年)。

傳統地形圖測繪會動用到平版測量和地上照相測量,航空攝影與立體測圖儀則將大地測量帶入新的時代,這革命一直延續到衛星遙測的當代。台灣最早的航空攝影並非為了國土測繪,而是上述的空中偵察,是現代戰爭的視覺技術投射。太平洋戰爭期間,美陸軍航空隊派遣偵察機對臺實施大規模偵照,由GIS專題中心所建置的「美國國家檔案館典藏臺灣舊航空照片」系統,現有六十二罐底片、六千八百六十五張航照上線,供公眾閱覽及研究利用。

這是臺灣最早一批全面性航空影像紀錄,在戰爭之眼的凝視以外,間接保存了日治末期臺灣的自然環境基本面貌。原始底片罐中機械式連續拍攝,交織彼時天光與死亡風險的無意識構圖,已具有龐大的影像意義;而一道水文的擺動、一條稜線的光影、一處聚落的紋理,皆反映了豐富的地學資訊。

原始底片罐需要一一定位才能加以利用,城市地帶偵照的定位工程是最早完成的。GIS專題中心將一九四五年四月一日及六月十七日兩回美軍臺北航拍的原始底片定位、套疊為單一圖層,方便使用者線上檢視戰時的北城地景,而包括特一號大排、瑠公第一幹線、舊里族支線、第一、二霧裡薛支線、西新庄子支線,及其間的農田水路,相片中都可清晰辯識。(「航照圖」係指將多張垂直航攝相片,切去邊緣與重疊部分,相互接連鑲貼於圖板上,再繪上方格網及重要城鎮名稱,提供戰術部署或攻擊之參考。在「臺北百年歷史地圖」中,即展示有第十四航空隊編製的「臺北-松山」、「臺北-板橋」航照圖。為四四年三月拍攝。)

除了涵蓋率有限的戰時航拍,「臺北百年歷史地圖」尚整合了戰後一直到一九七六年的航拍影像,那是包括美軍、中華民國空軍、農復會森林資源及土地利用航測調查隊,乃至於改隸省政府農林廳林務局的農林航空測量隊的一系列航測。透過這些承平時日的飛覽,可以完整照見臺北的高速都市化與農田水圳的消失歷程,以及臺灣每一處地景的變遷。

「臺北百年歷史地圖」於航測年代或都市地形圖上若有不足,臺北市都發局的「臺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則有更晚近的航測與地形圖可補充,農航所亦建置有兩個航照查詢平台,可以瀏覽個別航照或航照基本圖。透過公部門與學術機構近年來推動Open Data與建構歷史GIS系統的努力,如《舒蘭河上》一般的城市水圳考現,可以在臺灣任一處角落加以施作。「臺灣水圳文化網」即彙集了各農田水利會(日治時期水利組合)的各時期灌溉區域圖,以及西部各河川的治水計畫圖。

一九四五年六月十七日,美軍台北偵照原始底片之一。圖面右上角為特一號大排(今新生南路),大排往西約六百公尺可見第二霧裡薛支線,今龍泉里地界內陂池尚存。往台北城方向,諸多因防空疏開而新闢的空地,在航照上顯現為白色的規則區塊,總督府周邊地帶可見轟炸痕跡。
檢視資訊/緯度:25°1'50.85"北 經度:121°31'28.16"東 範圍:4466公尺 朝向:46° 現況: https://goo.gl/UFejdV(需用Chrome瀏覽器開啟,Android作業系統手機可下載最新Google Earth app,並使用「地球」開啟此位址。)

無論是城牆或古道殘跡,無論是舊日水圳或軌道,這些紋理的留存各有不同原因。比如臺北瑞安街,最初臨水形成的聚落街廓,被日後大尺度的都市改正包裹其中;比如板橋社後一帶,戰後城市近郊的快速發展讓都市計畫追趕不及,販厝與街道直接長在水路的曲折之上;比如臺中大雅,格柵狀的小給水路七〇年代覆蓋成為巷道,兩旁農地則冒出工廠。

相對於紋理的隱約留存,也會有紋理的徹底抹除。比如臺北信義計畫區,或臺中近年的諸期重畫,舊日的有機聚落、圳道密布與地勢起伏,都被推土機一體輾壓。城市最終皆是平的,棋盤大街、方正街廓、光鮮賣場、巨大高樓,這是「通屬城市」(Generic City)的風景。辨晰地景的微細改易,鑑識此間的權力運作與反造,才可以立體地書寫城市的身世。

從土地調查的費時經年,到戰時偵察的顫慄迷航,再到Google Earth上的模擬飛覽,今天的我們可以透過數位裝置輕易地檢視城市的記錄,但眼前的風景的快速流逝,卻也遠甚於過去任何一個時代。爬梳字紙、按圖索驥,但最重要還是的實地踏查。趁還來得及,出發吧,往你的記憶所繫之地。

(原載於《印刻文學生活誌》166期,201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