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英格蘭、皇室與英國:蘇格蘭史觀

Dora Lin
Sep 9, 2022

--

在遙遠的國度,一件令人悲痛惋惜且影響深遠的事情發生了: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二世(Elizabeth II)在英國 2022/09/08 的下午時間於蘇格蘭的Balmoral castle逝世(Announcement of the death of The Queen | The Royal Family)。

對於台灣人或其他沒有王室的國家來說,德高望重的皇室成員逝世其實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

我也不敢說自己很能切身體會,但單純地作為一個觀察者,有一些觀點是我在出國前、接觸到新的世界前難以想到的。

這次,我努力基於現有資料及我所認識的蘇格蘭,分別簡單談談「歷史淵源」與「現今情況」,另外分享個人在這段時間作為蘇格蘭社會觀察者的心得。

對蘇格蘭來說,英格蘭(England)是什麼?

為了解釋英國王室與蘇格蘭之間的關係,必須追溯一部分的蘇格蘭歷史,了解他們(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的愛恨情仇,才比較能夠對於現在的情況感同身受。

台灣所說的英國正式名稱為「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由四個構成國(Country)所組成,包含了英格蘭(England)、蘇格蘭(Scotland)、威爾斯(Wales)以及北愛爾蘭(Northern Ireland)。

另外補個超級複雜的名詞解釋圖如下,不用記得一清二楚,但絕對!絕對!不能用England來稱呼我們所謂的英國(尤其在其他構成國的時候)!

cf. https://www.britannica.com/facts/United-Kingdom#/media/1/615557/223620

為什麼稱蘇格蘭為「英格蘭」的問題會很大呢?

從蘇格蘭觀點來說,在十七世紀以前英蘇可是世仇的兩個國家。蘇格蘭王國(the Kingdom of Alba)大約在十二世紀左右逐漸發展成熟,但從當時開始南方的惡鄰居英格蘭對蘇格蘭騷擾不斷,使得蘇格蘭必須長期與之對抗。

最直接的體現是蘇格蘭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是華萊士(William Wallace),他在 1297 年率領蘇格蘭戰士(Highlanders)們在史特靈橋戰役(Battle of Stirling Bridge)中利用河流與橋設計並打退了英格蘭士兵。他的紀念碑中詳實記載了蘇格蘭人到底有多討厭英格蘭人(我去參觀時真的看到笑死)。

這場所謂的蘇格蘭獨立戰爭(Wars of Scottish Independence)打了近50年,華萊士也在之後的戰役中戰敗逃亡法國,最後被又稱「蘇格蘭人之鎚」的愛德華一世(Edward I)抓回英格蘭處死。

從華萊士紀念碑(The national Wallace monument)看史特靈橋舊址和遠處的史特靈城堡。當年,蘇格蘭士兵假裝拜退讓英格蘭士兵踏過橋、進入蜿蜒河道之間的土地,然後蘇格蘭士兵便打斷橋,把英格蘭士兵鎖在河之間。

除此之外,另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是英格蘭的愛德華一世(長腿愛德華)於1296年搶走了蘇格蘭皇室的重要信物 — 加冕石(The stone of Destiny),並拿回去自己用、把蘇格蘭皇室的加冕石直接變成英格蘭皇室的加冕石。而這塊石頭在七百年後才歸還給蘇格蘭,但當時蘇格蘭已經沒有皇室了。
(更多故事請見 The Stone of Destiny

基本上,蘇格蘭的近代歷史最主要都在和英格蘭打打殺殺吵架鬧不合(Scottish History | Scotland.org)。但是蘇格蘭與英格蘭的糾葛沒這麼單純,從原來皇室到人民都互看不爽,結果歐洲許多皇室互相通婚的毛病(?)使得這兩個世仇一夕之間成了親家。

對蘇格蘭來說,英國王室(British Royal Family)是什麼?

英格蘭王室長期由都奪家族(House of Tudor)掌權,而蘇格蘭王室則是由斯圖亞特王朝(House of Stewart, 後更名為Staurt)所治理。

沒錯,就是以前歷史課本學到的斯圖亞特王朝。從台灣義務教育所學的歷史來看,都奪與斯圖亞特看似是先後關係,但事實上兩者分別統治了不同地區長時間,直到伊莉莎白一世因膝下無子,所以都奪王朝才消逝,接任的詹姆士一世(James I from the union of the Scottish and English crowns)與他的斯圖亞特王朝才因此被我們所聽聞。

詹姆士一世原先於蘇格蘭稱為詹姆士六世,他的母親Mary Queen of Scots是蘇格蘭最後一任女王,他的外曾祖父亨利七世(Henry VII)是英格蘭君主及愛爾蘭領主,因此對於這三個國家的王室皆有繼承權。

在詹姆士六世實際掌權前,他奶奶的表姊妹(表姑祖母,六等親)、也就是都奪王朝的伊莉莎白一世已經握有英格蘭與愛爾蘭兩國的統治權,但逝世前膝下無子,因此繼承權落到了詹姆士六世的手上。掌握蘇格蘭、英格蘭與愛爾蘭後,他改名為詹姆士一世,也開啟了這兩個世仇國結為連理、卻仍風風雨雨的日子。

史特靈城堡中對蘇格蘭最後的女王(Mary Queen of Scots)的族譜簡介。左側是英格蘭那邊的都奪家族(House of Tudor),右側是蘇格蘭這邊的斯圖亞特家族(House of Stewart)。

對蘇格蘭來說,英國(United Kingdom, UK)是什麼?

儘管兩邊(三邊)王室已經結合了,但在名義上其實仍是不同國家。而在這期間各式各樣的國家聯合法案也如火如荼地推動著。

於理,既然王室都同一個了,為有效治理國家,推動國家整併也是合情合理。但究竟是什麼阻礙了王國的聯合呢?

在12世紀,英格蘭侵略了愛爾蘭(Invasion of Ireland)並且實質地在當地掌權,隨後在13世紀蘇格蘭獨立戰爭的同時第一次威爾斯戰爭也爆發了,在多次侵略後英格蘭國王也將威爾斯視為他的個人封地。

對蘇格蘭人民來說,英格蘭推動聯合意味著有被英格蘭吞併的風險,基於高地人(Highlanders,意味蘇格蘭勇士)與英格蘭人的不合,長期以來總談不攏。

現在所聽聞的 United Kingdom 雛形在十七世紀末開始成形。

當時蘇格蘭在大航海時代的熱潮下,同樣的開始往遠洋尋找殖民地。然而在巴拿馬失敗的殖民經驗無法即時傳回蘇格蘭本土,後到的人發現先前的人已經被打敗或戰死病死,但因為通訊曠日費時而來不及阻止後面的人繼續前來。蘇格蘭的達里恩計畫(the Darien Scheme)徹底失敗,這個王國也因此近乎破產。

而英格蘭也在此時再次將可望聯合的橄欖枝再次遞向慘烈的蘇格蘭,在半推半就之下蘇格蘭的代議士們與英格蘭一同簽署聯合法案(The Act of Union),促成了「大不列顛王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與此同時,英蘇兩國議會整併為一個位處倫敦的大不列顛議會,蘇格蘭的自主性也隨著獨立議會的消逝而漸行漸遠。

除了蘇格蘭與英格蘭之間的糾葛,從大不列顛王國演進到現在的UK其實還有其他的故事,多多少少影響了蘇格蘭的未來。

大不列顛暨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是因應愛爾蘭想成為共和國而生的一個狀態。原先大不列顛是指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所位處的這座島嶼,而當時愛爾蘭被視為英格蘭的一部分,此舉將愛爾蘭從大不列顛王國的藩屬(Subordinated)地位提升成平等的情況。這個狀態維持了一百多年(1801–1922),我個人視為安撫愛爾蘭的舉措。

1919–1922年間為愛爾蘭獨立戰爭,結束時愛爾蘭王國部分地區從大不列顛暨愛爾蘭聯合王國獨立,成立愛爾蘭共和國(Republic of Ireland),也就是目前的愛爾蘭。沒有獨立出去的又被稱為北愛爾蘭。

今天時間略不夠,原本想寫的主要內容一個都沒碰到。希望我這個中秋連假能把想整理的整理出來,好好闡述一下英女王逝世後的英國、或是說蘇格蘭的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