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市場鴻溝:透過穫客式行銷,讓聲量轉成銷量

一般業主在經營新產品時,常常有個盲區,就是聲量高、銷量也會大。這導致,很多新產品或新服務,在圈內募資或群眾募資階段,是個頂尖的項目,然而投入量化後,卻乏人問津,最後消失在人群的記憶中。這篇主要要跟大家分享,如何透過獲客行銷,克服遺忘曲線,維持聲量力度,實際的提昇銷量。

知識點:
什麼是消費者間隔
聲量行銷、口碑行銷、獲客行銷
辨識產品歷程,制定你的行銷方案
圖片來源:創新擴散理論 (wiki)

什麼是消費者間隔

在剛新事物起步時接受程度比較低,使用人數較少,擴散過程也就相對遲緩,當使用者比例達到臨界值後,創新擴散過程就會快速地增加,新事物的採納,決定因素在於良好的人際傳播,以及是否經常性的接觸大眾傳播。

當然,實際上可比這個起伏複雜多了。如果我們更具體的來看,整個曲線可以看成是以五種人群所組成的結構:

  1. Innvators:這群人會不顧一切的購買新產品,例如 KOL、明星、群募狂熱者等,這些人不會在意產品產品好不好,有沒有實際功效。因為他們就是要知名度,想要與人不一樣,因此極度願意嘗試新事物。
  2. Early Adopters:這群人就比較理性一點了,開始會考量新產品的實際好處,並以試用的角度,嘗試新事物。
  3. Early Majority:這群人就算認知到你的產品,並且可以實際能解決他的問題,他還需要更多的信心,比如說好友推薦、網路一致好評、專家背書,他才會掏錢。這裡要注意一點,這群人雖然較難說服,但是他的人數龐大,忠誠度高的特性,會成為產品主力的客源。
  4. Late Majority:這群人會等到產品變成領導品牌時,比如說很多銷售據點、大量的口碑評價,才會開始消費。隨然這群人數廣大,但是通常打到他們時,競爭對手也來了,所以產品銷量和利潤下滑。
  5. Laggards:這群人對於新產品或新科技無感,通常會把產品用到極限,才會迫不得已更換。

根據 Everett M. Roger 所提出的創新擴散理論,一個新產品是否能“推”出去,主要牽扯到兩個因素:1.擴散的速度;2.遺忘的速度。使用不同的行銷手法,會有不同的擴散速度和遺忘速度。因此,我們只要識別產品所在的生命週期,就可以搭配出最適合的行銷手法。

聲量行銷、口碑行銷、獲客行銷

我們可以把新產品擴散的過程,分成三類,第一類聲量行銷,講簡單就是爆炸,爆炸雖然可以帶來很大的熱量和震撼,但是同時消散的很快。這種來得快去得快的行銷方法,像是KOL、代言、群眾募資、活動檔期…這類一波型的行銷,雖然可以在短期帶來大量顧客,但是都不長久,且不是死忠擁護者。

另外有一種行銷方法,就像滴水穿石。雖然累積的超慢,但是日子久了,可以造成永久性的迴響。這種稱為口碑行銷,需要靠信任的使用者實際體驗,花費十數年,才能累積品牌價值。就是因為太慢,所以大部分前期使用者 ,在創造完第一波聲量後,後面的口碑接不上,出現鴻溝 (chasm) 的原因。

第三種獲客行銷,就像是引擎,只要持續的投入,就能源源不斷的產生能量。我們可以想像在你外出必經的道路上,開了一家蛋糕店,你天天經過,只要店主天天開店營業,你想忘也忘不掉。

那這邊就有一個有趣的想法,如果使用聲量行銷當起爆器,透過獲客行銷一連串的轉換 (通常不會是單一流程),推動口碑的產生。那自然而然的可以克服『顧客鴻溝』,觸及主要市場,創造大量營收。

辨識產品歷程,制定你的行銷方案

綜合以上的描述,我們可以瞭解,當一個嶄新的品牌在觸及市場時,是如何透過獲客式行銷,銜接早期市場與主流市場,趕在消費者遺忘前,更快的曝光搶市。而不同產品歷程,可以搭配不同的行銷組合,創造產品的最大價值。

--

--

一盞茶的商業領悟 - 洪廷瑋

創業家/商業架構師|分享與討論-行銷心法、商業思維|23歲創業;28歲累積1億營收;故事持續進行中|技術→產品→運營→市場→文化→再創新|每週定期更新,歡迎訂閱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