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媒體公民素養的課堂探究與反思(2)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該如何立足?

擦亮道德良知,洞悉數位監控暗黑面,奪回生活自主權

撰文│柯億厚,海聲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十一年級學生

在資訊爆炸年代成長的我,從小就浸潤在媒體充斥的世界中,身為高中生,我常向自己探問:「在這樣快速流轉的現代世界裡,我們這一世代的年輕人被賦予了什麼樣的任務呢?」

我是海聲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十一年級的學生,二〇二一年秋季,我們上了戴心怡老師與方雅慧老師的媒體素養課程,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真相以及隱私這兩個面向。

真相何在?

身為這資訊爆炸年代中的新一代,我們可以輕易得到很多資訊,但同時也面臨「甚麼才是真實的?」這個問題。

我們該如何確保自己得到的資訊是客觀且全面,而非只是被設計來誤導大眾的?為此,在課堂中我們從報紙、文章與書籍的分析裡,試圖找出判斷事情真實性的方法。

沒有所謂的「免費」

這次課程中老師曾播放一部關於社交軟體的紀錄片給我們看。紀錄片中請來許多曾經在著名社交軟體資訊業工作的上級人員,他們都一致表示社交軟體對使用者的追蹤程度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全世界有數十億的人在使用社群媒體,應該也包括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其中不乏有極為重度的使用者。這些社交媒體擁有你所有在程式上的行為模式,根據你的持續使用,掌握越來越多你的資訊,其中可能包括,你喜歡誰、喜歡甚麼運動、喜歡甚麼產品等等……各種你意想不到的資訊。某方面來說,他很可能比你還認識你自己。

當我們自以為在使用那些免費的軟體時,他們也隨之從你身上獲取很多資料,為的就是將廣告正確無誤地傳達給你,創造最高的廣告收益。當你在使用一項免費的軟體時,你也將自己的行為模式當做商品賣給那些廣告供應商。所以事實上沒有所謂的免費。

搜尋引擎的追蹤程度測試

在這門課中同時也有一項個人專題,我選擇做隱私這方面問題的延伸,將目標轉向搜尋引擎。大家平常應該很常用網路搜尋東西,甚至把這件事當作理所當然,但你不知道的是,這些網站對使用者也投下很多的心力在蒐集各位的資料,目的同樣是將廣告正確地發送給你。

我以不同使用者、相同時間、相同搜尋關鍵字為基礎來進行測試,測試對象有四位,分別是Google、 Bing、 DuckDuckGo、 Ecosia。每個測試搜尋引擎都以不同使用者、相同搜尋引擎(不同活動背景),根據這樣的前提,我將組別分為四組(四個搜尋引擎),每組進行一次測試。最終比較在相同時間搜尋相同關鍵字的結果差異。

這項測驗最終得出跟我想像差不多的結果。但除了這個測驗本身,廣告的投放模式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點,像是Google會記錄使用者的行為,並給你最好的體驗(同時最好的廣告投放時機),但另一家Duck就標榜絕不蒐集用戶資訊、追縱用戶足跡。因此他的廣告投放方式也與Google不同,只推薦給你關鍵字廣告,而不是推薦給你幫助睡眠的藥,只因為你昨天搜尋過「如何改善失眠」。

更有意識地去使用你眼前的工具

這次專題中,我也詢問一些身邊的人,對於搜尋引擎取用使用者資訊的問題。有些人(像是我)對於搜尋引擎拿取那麼多資訊覺得不妥,所以換使用其他搜尋引擎。但同時也有一些人認為正是因為Google拿取那麼多使用者的資料,它能更聰明地知道搜尋者要的是什麼。有些原先使用Google搜尋引擎的人就表示,他覺得其他搜尋引擎沒有像Google那麼多的搜尋結果。

我沒有要呼籲大眾更換成其他搜尋引擎,也沒有要大家不要用Google的東西,我這個專題的目的是希望大家在使用這些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東西時,能先理解它背後的運作原理,這樣在使用上會更有分寸,更了解自己要用什麼態度對待眼前的工具。

以我個人來說,我現在使用的搜尋引擎是Ecosia,但這家搜尋引擎沒有突出的搜尋能力,也沒有像Duck那般的隱私保護,我選擇這家的原因是他們將百分之八十的收入捐給非營利組織種樹,我只要正常搜尋東西就可以種下一棵棵的小樹,真的是太好了!同時,我將所有的社交軟體刪除,一方面我沒有上傳、分享的習慣,二方面這種東西本身就是設計來讓使用者長期留在上面,要讓你上癮的,這點上社交軟體與搜尋引擎就截然不同。所以最終我決定直接刪除,直到現在都沒有再下載回來使用。

--

--

台灣華德福教育運動聯盟 T.W.E.F.

【關於台灣華德教育運動聯盟】106年2月由國內十餘所華德福學校/團體所成立,以人智學「自由」、「平等」、「博愛」的三元社會理念與精神為基礎,推展華德福教育運動,以建立健康和諧與善美真之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