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爾街工作的面貌 ? 一口氣填滿你所有想像 ! — 【我為什麼告別高盛 : 以及華爾街教我的那些事 】

凃以霖
5 min readApr 11, 2020

--

Why I Left Goldman Sachs:
A Wall Street Story

進了了金融業後半年多後,終於完整讀完一本金融故事。《我為什麼告別高盛》書中,作者將帶著你經歷他從高盛菜鳥變VP的歷程,主軸更許多具文化代表性故事組成,是在我看過的書中特別地有味的一本,因此我想推薦給對華爾街與金融業有憧憬的你/妳 。

2012 作者於紐約時報專欄發表短篇的原文 :

從一個即將或初入職場的青年角度來看,我覺得GregSmith書中的故事主要可以帶來兩塊觀點 :

一、理解投資銀行高盛的華爾街文化

  • 在高盛,員工的業績好壞(為公司帶入的利潤)可以直接反映在其工作地位與價值。一位在金融海嘯前後大賺CDS財的高盛員工,直接一躍級別三級跳,有了業績罩體,下午要消失去打高爾夫都不是問題,沒人敢過問。
  • 與一般產品或技術導向的科技公司不同,銷售金融產品的過程中,許多時間都在拉近與客戶的關係,場景也許是巴黎的高級餐廳、西岸的郵輪上、甚至是客戶老家客廳電視機前。Greg Smith在書中提到有位客戶邀請他到自家中作客,向朋友依樣吃著媽媽做的菜,飯後在電視機前閒聊到睡著。
  • 進入高盛的新人面連著嚴峻的淘汰挑戰,首先得從海選中進入實習計畫,並在實習期間脫穎而出才能成為正職。期間種種,除了專業知識,都是對新人抗壓性的種種挑戰,包括需要自己拉張椅子到凶巴巴交易員旁硬著頭皮學習、承受王牌交易員對你的辱罵、老闆突如其來的市場考題、要求全員準時不然就隔日重新的報告等等。當然,正職之後才是真正的考驗,包括是否能handle被老闆邀請到派對、跟客戶、合夥人等大咖在泡在同一個浴缸裡的場景。
  • 職員依職位薪水有著極大的落差。作者作為VP可拿到約七八十萬美金,而上幾層的合夥人則是動輒數百萬美金,並且不受持續的監督。也就是說,部分沒在做事的合夥人甚至可以打混一兩年才被掃地出門。
  • 對於交易上所犯的操作錯誤(Fat Finger)可能道至數百萬元的損失。面對這類的錯誤,第一時間是落實告知義務,隱瞞則是大忌,絕對會讓你更難堪。
  • 公司要你走路時,快如閃電,不分階級,像機器一樣冷血無情。大裁員時期,公司彷若候診室,可以看到靜默的辦公室中,同事一個個被叫進去跟老闆約談,出來時幾家歡樂幾家愁,有的坐回位置上,有的則開始打包行囊。作者提到當帶勞力士錶的同事被掃地出門,一時也不知如何面對他。

以上簡單列舉了一些比較鮮明的橋段,書中其實有更多趣事帶你發掘。

二、職涯與價值觀的抉擇

雖然華爾街流傳著上述光怪陸離的傳言,但當作者Greg Smith作為一個剛畢業的新鮮人來說,加入在金融業富有盛名高盛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除了令人稱羨的薪資、光鮮亮麗的工作型態、對接各大政府公司基金協助操盤,高盛曾經的核心更是秉持自身專業,服務客戶、取得信任的金牌標章。

然而當金融海嘯席捲,聯準會為避免投資銀行倒閉,決議將高盛跟摩根士丹利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表面上代表著高盛將有吸收存款、取得政府低成本資金貸款的權利,但由於原本的投資銀行業務續存,也造成作者跳出來指出的核心問題—擁有自有資產、通曉市場個大客戶交易訊息的高盛,可以成為客戶的交易對手,從龐大市場訊息中套利、並透過不實銷售手法將自己帳面上的不良資產轉移給客戶,而這些政府公教基金客戶的損失,將反映著全體國民的損失。

作者提到高盛後期文化已經變質,失去原有的誠信正直,管理階層總是劈頭就問利潤高低、在信中戲稱客戶的愚蠢、甚至為了追求在交易在短時間內調整目標評等十幾次。

GregSmith最終選擇跳出來,投書紐約時報,同時放棄自己高升的機會離開高盛。在LinkedIn可以看到,作者後續加入了bloom、WealthSimple等公司,致力於以科技app服務協助大眾儲蓄投資,算是秉持了透明化、普惠金融的理念。

Greg Smith : https://www.linkedin.com/in/greg-smith-02b74a97/

「當你知道這筆交易99%對客戶不利,而且整個公司都奉行這樣的模式,你仍會做嗎 ?」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與現實考量,願我們都能找到最理想的平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