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翻譯的「信、達、雅」

uituit
5 min readNov 10, 2017

--

「信、達、雅」是不少現代中國人討論翻譯時提出的準則,任何人批評翻譯,必定祭出「信、達、雅」這面旗幡。「信、達、雅」三字沈重地壓在中文譯者的肩膀上。但眾人念念有詞的「信、達、雅」究竟甚麼是呢?

「信、達、雅」最先由晚清譯者嚴復(1898)在《天演論/譯例言》提出。《譯例言》開宗明義說:

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

嚴復認為,譯文要做到「信、達、雅」是難事,然後慨嘆要做到「信」已很難,但若只求「信」而不「達」,則不如不譯。

此在譯者將全文神理,融會於心,則下筆抒詞,自然互備。至原文詞理本深,難於共喻,則當前後引襯,以顯其意。凡此經營,皆以為達,為達即所以為信也。

在《譯例言》第二段,嚴復說明中西語言結構不同,造成文章句法上的差異。他認為若譯者跟從歐洲語法翻譯中文,恐怕文章不通;但譯者不能為了通順,刪減原文意義。因此在翻譯時,譯者必須先將文章讀得融會貫通,這樣的話下筆用詞則應運而生。如果原文有著艱深的意思,則應在句子前後加以解釋。若譯者能做到這點,則已能達到他對「達」的要求,而且「為達即所以為信也」,即「達」等於「信」。

解釋「信」、「達」之後,嚴復進而指出他眼中的譯事楷模。他分別引用《易》、《論語》和《左傳》說明雅的重要性。

《易》曰:「修辭立誠。」子曰:「辭達而已。」又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三曰乃文章正軌,亦即為譯事楷模。故信達以外,求其爾雅,此不僅期以行遠已耳。

雖然他一連引用三句經典,但那三句均非分別代入「信」、「達」、「雅」加以說明,而是鄭重聲明「信」、「達」以外,更要求「雅」。

第一項「修辭立誠」出自孔子《十翼》,是孔夫子對乾卦九三爻辭的解釋: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當中的「修辭立誠」指「修飾言辭以確保其誠意,由此可以累計功業。」(傅佩榮,2005)嚴復眼中翻譯楷模的第一項是「言辭要修飾以表達誠意」。

「辭達而已」則出自《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四十章》:

「子曰:『辭,達而已矣!』」

即言辭以表達意思為目的,無需花言巧語。

最後一條「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出自《春秋左傳-襄公-襄公二十五年》,原文說:

「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晉為伯鄭入陳,非文辭不為功,慎辭也。」

孔子「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中的「文」是指「名正言順」(周遠斌,2010),而不是說「文采」。孔子的「正名」指語言的邏輯需要根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倫理邏輯做到「名正」。要是說話的「名」不「正」,則無法傳遞給讀者。

嚴復(1854-1921)

嚴復

而怎樣才能做到「名正」呢?除了內容要符合儒家思想外,嚴復提倡「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則為達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則求達難」。嚴復眼中的「雅」是放棄白話,使用漢以前文字。句中的「達」也不是「行文通順」,而是作品的訊息能否傳達至目標讀者。嚴復執著於「漢以前文字」是為了令譯文到達目標讀者 — — 不是普羅大眾,而是朝廷中的士大夫。作為晚清有志改良當時社會政治的人,嚴復想把西方現代化思想思想傳遞給當時的統治階級,因此在遣詞用字投其所好,故意以桐城派古文包裝西方思想,希望他們不會抗拒閱讀譯作。

綜合上述幾點,嚴復心目中的「信」和「達」均指行文時需清楚了解全文,「達」亦可指譯文的思想能「上達」至清末士人,而「雅」則指修辭造句需遵從漢以前的古體。

網絡中有文章把這三點對號入座,綜合概括籠統地提出「嚴復要求譯者要:『一、忠實於原著,二、譯文流暢明白,三、文字典雅』」(南生濰,2007)實際上,嚴復的《譯例言》亦非嚴謹的翻譯論文,他亦不是在《譯例言》中提出任何「要求」,「信、達、雅」只是他在翻譯英國學者赫胥黎的《天演論》後的譯後感。學貫中西的嚴復可能深知中國人追崇古人的陋習,後人將把他的言語當成「標準」,因此在《譯例言》第一段,鄭重叮囑後人不要以他為榜樣,奉他的話語為千古不易的法則。

什法師則有云:『學我者病。』來者方多,幸勿以是書為口實也。」

「信」、「達」、「雅」並非翻譯的標準,今天我們翻譯時,也不需要顧全嚴復眼中的「信」、「達」、「雅」。當然這不是說我們沒有標準去衡量譯文的好與壞,但準則絕不是簡單的三字經。譯文的意思是否與原文相違?行文是否流暢明白?是否符合現代漢語的規則?兩岸三地的遣詞用字各有不同,譯文是否兼顧三地民眾的習慣?還是一個地方化以上種種均是切實丈量翻譯優劣的尺子。評論翻譯,不能單說一句「信達雅三方面均不達要求」就草草了事。

-參考資料-

《春秋左傳》[Online] http://ctext.org/chun-qiu-zuo-zhuan/xiang-gong-er-shi-wu-nian/zh

傅佩榮(2005)《解讀易經》。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初版。Pg. 16。

南生濰(2007)再論翻譯學問。[Online] http://40324444.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742830

《清列傳》[Online] http://zh-classical.wikipedia.org/wiki/嚴復

嚴復(1898)《天演論》[Online] http://zh.wikisource.org/wiki/天演論/譯例言

周遠斌(2010)《“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句義辨正》。齊魯文化研究中心。[Online] http://www.qlwh.com/jidi/xinshu.asp?id=5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