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如何因應 AI (人工智慧) 的到來?

3 種思維 + 5 個應對策略

UX Stone
8 min readFeb 12, 2023

本文大綱

3種思維
1.把AI當成朋友,而不是敵人
2.我們是用戶和AI科技之間的橋樑
3.把握同理心和情感
5個應對策略
1.不只是 Mobile 和 PC,接觸不同的介面類型和互動模式
2.不只是單一接觸點,用全局視角看所有接觸點的整合
3.不只是單一技能,用跨域知識解決複雜問題
4.不只是熟練工具,更專注在設計策略與創意的培養
5.不只是介面設計,接觸遊戲設計與 AI 產品設計

3種思維

一、把AI當成朋友,而不是敵人

每當看到又有新的AI技術,像是自動生成海報、自動修圖、影像辨識...等應用,設計師通常會有兩種不同的反應:

第一種是擔心:靠,AI真的越來越可怕了...我會不會被取代阿?

第二種是開心,太棒了!真是方便的發明阿,可以省去我好多時間呢!

有些人會把 AI 當成敵人、競爭者看待,但換個角度想,它反而有可能是我們最好的夥伴。

套用李開復的五秒鐘準則如果人可以在五秒鐘以內的時間裡,對工作中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做出相應決定,那麼,這項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慧技術全部或部分取代。

這種工作,通常是一些重複性較高、較繁瑣的工作,我們正好可以把這些事情都丟給AI,省去的時間就能做更多更有價值的事情。

比如說我工作中常常要畫高保真原型(因為低保真度的大家看了無感,難以溝通...),但是我很討厭畫多個高保真原型,因為這件事情很無聊、又占據了我工作很大一部分的時間,這時候如果有一個可以秒速畫完高保真原型的AI工具,那該有多好?

事實上,不只是最近的 Galileo.ai,Airbnb 早在多年前就已經開發一個類似的工具:

這個工具不只能將手繪的草稿秒速轉換成高保真原型,還可以自動生成出程式碼。

右邊是手稿,左邊是自動生成的原型。來源:Sketching Interfaces

我看到這樣的工具,相較於焦慮,更多的其實是開心,因為我認為真正有價值的,從來都是設計師腦中的想法、策略、解方。工具不過是加速把我們的想法轉化成現實而已。

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很可能終於不用再自己製作那些該死的原型了。

可以試著自我提問:

以我目前的工作情況,
1. 我可以把什麼工作丟給AI?
2. 他能幫我省下多少時間?
3. 多出來的時間我能做什麼更有價值的事?
或許會發現,有了AI之後自己可以去做更擅長的事情,所以放大了自己的價值,自己不但沒被取代反而還身價提升也說不定。

二、我們是用戶和AI科技之間的橋樑

因為人工智慧對於一般大眾來說不是一個好理解的東西,如網際網路對於大眾來講,剛開始也是花了好一段時間才習慣這樣的科技,而我們的任務就是讓用戶即使完全不懂 AI 技術與背後的運作模式,也能輕易地、安心地使用 AI 來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方便。

我們不會很懂技術,也不一定要當工程師寫程式,但必須了解AI的技術運作方式,盡可能在 AI 設計的前期階段就參與討論,為此我們必須要了解 AI 的基本觀念與運作原理,來輔助團隊進行建模,以及利用這個強大的工具來增進使用體驗。

三、把握同理心和情感

雖然 AI 能夠用各種技術辨識出人的情緒,也能創造出引起人類情感的事物,比如:讓人感到美麗的藝術品、讓人覺得好聽的音樂、讓人感到恐懼的圖像…,但永遠無法「真正理解」人的情感、文化、幽默感、底層需求、行為動機、情境脈絡…等事物。

我們需要對這些深度的情感需求有更深的理解,藉由實地、頻繁的接觸使用者,體驗與感受使用者的情境,才能設計出更具人味、更打動人心的產品。

四種我們可以培養的能力

一、不只是 Mobile 和 PC,接觸不同的介面類型和互動模式

大家應該都聽過電商公司阿里巴巴有一個 AI 叫做魯班,能夠在短時間內畫出幾千萬個轉換率高又美觀的 Banner。

所以我們會聯想:AI是不是也有辦法能夠學習設計原則與易用性原則,輕易的設計出一堆又美又好用的介面,或許有可能吧,不過也別忘了 UI 並不僅僅是 Mobile 和 PC 而已,在未來,語音、手勢、AR、VR、車用、家電、物聯網…多元裝置的介面會越來越多,這些介面還在比較新的階段,沒有累積什麼數據,所以 AI 也無從學習,這會是我們的機會點。

二、不只是單一接觸點,用全局視角看所有接觸點的整合

UX不是一個片面的體驗 ,而是全面的體驗,但我們做設計有時會只侷限在自己所見的接觸點上,不太會去了解整個服務流程是如何,像是接觸點背後的情境脈絡、前後的階段,或是使用後離開接觸點,甚至到後續運營、回訪等。

如果我們能盡可能考慮到多個接觸點,不僅可以讓設計方案變得更加完整,還會讓整個決策系統變得很複雜,加深我們在設計時的難度,而這個難度正是 AI 也很難觸及的。

三、不只是單一技能,用跨域知識解決複雜問題

如上一點提到的:多個接觸點、多個面向相互影響的服務流程不僅決策複雜,也需要同時具備多種領域的知識。另外,有些產品背後的產業知識或法規的水極深,或是具備很獨特的產業特性,導致我們在設計這類產品時需要應用到跨多個領域的知識,越是複雜、越是跨多個領域,AI 就越難學習與進行決策。

而且,設計師的價值並不只是做出好的設計而已,還有洞察/分析使用者需求、和利害關係人溝通、影響團隊成員、建立設計文化、帶領工作坊、建立團隊共識…等多元的能力都是設計師的技能包,如果以上項目剛好也是你的工作日常,那麼恭喜!這正是 AI 最不擅長的領域之一。

四、不只是熟練工具,更專注在設計策略與創意的培養

「將腦中的想法化為現實」變得越來越容易,舉例來說,幾年前,我們設計完 UI,可能要用 PS 切圖、詳細的標註,但近年來 Zplin、Figma 等工具的出現大幅減少了這些繁雜枯燥的工作,甚至還能直接把程式碼生成出來,像這樣的工具和軟體,會越來越多且方便,逐步降低實作面的門檻,所以單純「接需求出圖」的工作是高危險群。

接下來,我們可以不再被「實作面」綁住,而是能開始思考更多策略面的東西。我們有了大量的時間去思考更多創新的點子以及產品設計策略,而將點子實做出來的工作就可以交給 AI。

我認為在 UX 五要素中,越靠上層的工作是比較能夠交給 AI 完成的(表現層和框架層),因為越下層的工作就越複雜。未來(或者說現在)可能只要做到結構層或框架層就可以停止了,表現層交給 AI 來產生。

我認為越靠上層的工作是比較能夠交給 AI 完成的(表現層和框架層)

五、不只是介面設計,接觸遊戲設計與 AI 產品設計

如果 AI 能做到大部份人類可做的事,那人類就可以從工作解放,不需要再工作,政府會給予最低生存所需的生活費讓我們生活。

那少了工作後我們大部分的時間要幹嘛?沒錯!就是玩遊戲!所以我認為未來的遊戲會有更多元的形式,也會需要更多遊戲設計的人才。

對於 AI 工具輔助 UI/UX 設計的想像

以下是我對 AI 在 UX 設計工作中能提供的工具想像,以前會覺得是天馬行空,現在我會認為以下工具都高機率會出現(其實有多個早已出現多時了)

  1. 平面設計:給幾個關鍵字、形容詞、風格,自動產出美觀的 Banner、插圖、平面圖案、文宣…等等,無限次數調整直到自己滿意為止,設計師再也不用擔心被無限改稿了(?
  2. Mockup 繪製:任何人用紙筆隨意畫出 Wireframe,或是給予單純文字描述,就能自動生成出美觀易用的 Mockup
  3. 設計稿交付:Mockup 直接轉成程式碼
  4. 資訊架構規劃:簡單描述產品,自動生成產品資訊架構
  5. Design System 製作:自動生成美觀又科學的 Design system,包含色彩、字級、間距、元件
  6. 文案撰寫:告知 AI 需求,自動生成清楚易懂的 UX 文案
  7. 使用者研究:輸入訪談逐字稿,自動生成使用者 insight 報告
  8. 數據分析:輸入網站使用者數據,自動偵測操作的痛點和歸納使用者行為,產出優化報告
  9. Prototype 製作:文字描述操作流程,自動生成可互動操作的高保真原型
  10. 易用性測試:丟 Prototype 給 AI,自動找出可能存在的易用性問題
  11. 易用性測試:臉部辨識偵測受測者情緒,畫出情緒曲線

想像有了以上工具的幫助,省下的時間我們可以去做什麼更有價值的事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