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記] — 如何閱讀一本書 How to Read a Book

Sheng Lin
3 min readMar 28, 2017

--

前言

在 25 Things 將自己到退役前要專注的目標(6個)列出來後,深深覺知到學習時間相當可貴。服役這半年的經驗來計算,平均一天可運用來精進自己的時間大約為3.7小時,如何妥善運用這些時間去執行這六個目標呢?

其中一個目標就是廣泛閱讀。在R課程助教結束後與懷中的對話中學習到培養觀察力創造力,就是廣泛的接受新知,有助於提供不同的Solutions。因此,在時間這麼有限的情況下,提升閱讀效率就是首要關鍵囉。

很幸運在DSC2017系列課程中認識到 書旅 Co-Founder, Chang Boison,分享了許多他在學習上的心得與技巧。而這篇文的起源也是他推薦給我「如何閱讀一本書」我個人的隨手筆記。

閱讀後的心得整理

閱讀兩個目標

  • 吸收資訊的閱讀:關鍵是記不記得住,only information and inference。
  • 增進理解的閱讀:會有所啟發。盡量去看超出理解範圍的書,似懂非懂。

看書應該要以第二項為主,如果看書時只是不斷的把資訊放進腦袋中,就像是電腦硬題有限但卻不斷塞入軟體,未來有一天舊的軟體也會被丟掉。把硬體升級!

而增加理解閱讀的方式就是盡量去看超出理解範圍的書,似懂非懂。

判斷是否值得讀

  • 先看序或導讀
  • 看目錄
  • 看最後一章的結論,看對這些結論有沒有興趣

判定一本書是否值得讀的幾個基本方法,第一個就是看序或是導讀,權威及專家所寫的序或導讀。目錄找一章最有興趣的翻一翻,或是直接看最後一章。雖然影片中提到可以看索引,但我認為索引有時候包含的資訊太多太雜,不如前兩個方法來的有效率。

如何讀?

  • 主動閱讀:要說什麼?為什麼想說?為什麼要寫這本書?跟每本書對話
  • 閱讀不懂不要停:用已知解未知,一口氣先讀完一遍,在讀第二遍。
  • 釐清定義:用前後文理解作者的定義
  • 自我檢視是否理解:換句話說講解、比喻、批評。便利貼或是寫在書上

作者不會憑空丟出一些觀點或是思考,美一本書都是對某個東西對話,一直要把問題放在心裡,在閱讀過程中找答案

有些書不值得被讀的這麼慢,遇到不懂的不要卡住,應該要繼續把這本書用最快的速度看完,接著在利用已知的知識去理解未知。這讓我想到,當我們異質性的知識累積的越廣泛時,有愈多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未知事物的已知。

操作型定義:重複利用一個明確的定義去設計實驗,並且重複操作。我們在閱讀時,越是熟悉的詞也要越充分的確認其定義。

用自己的邏輯去重新詮釋作者想要表達的想法。另外可以在書中將想法作成筆記或是貼便利貼,紀錄當下理解資訊的你的思考軌跡。

文學作品跟電影一樣,沒有共通性,沒有一定的共識。都是要靠自己去思考得到自己的思想或是論證。

如何閱讀科普書

  • 19世紀以前都很科普
  • 19以後變得專業分科

何謂批判性思考

來自於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在不仰賴任何權威或是其他干擾你的因素,並且顧慮到理性思考的侷限而進行思考!

原先我認為的批判性思考是站在對方的立場的反面去進行思考,有點像是為了反對而反對。而影片作者顛覆我原先的認知,重新定義批判性思考是一種:獨立於所有對你有影響力的因素,並且了解其侷限,所進行思考。

但接下來的問題是,要如何了解批判性思考的侷限?目前任何答案。

--

--

Sheng Lin

Data Manager | Data Scientist | Senior Data Analytics in CRM, Martech, Retail industry https://www.linkedin.com/in/lincing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