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醫療行業:獨立診所與醫療集團的競爭

經歷過肺炎的洗禮後,大家的防疫意識和衛生水平都被迫提升到近乎沙士時期的級別。我們仍記得當時市民一踏出家門,就如同進入了生化危機一樣。口罩、消毒噴霧等出門必備的基本防疫用品成了家常便飯,有些人甚至使用護目鏡、眼罩、保護衣等高級裝備。或許有人會說香港人總是緊張過度,但沙士疫情的經歷令人不堪回首。然而,正是這樣的防疫經驗使得香港人能夠一波又一波地擊退疫情。限聚令和晚市禁堂食等措施也嚴重影響了香港人的夜生活,迫使大家養成早歸早休息的習慣。即使現在情況已趨穩定,大家也習慣了健康的生活節奏,導致前往診所求診的人數減少,這無疑使得一些診所的業務下滑。 上述現象可能只是導致獨立診所經營困難的近因,而與大型醫療集團的競爭卻是一大難題。根據香港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對香港醫療集團市場的分析報告,醫療集團(又稱「管理式醫療」)可界定為一種醫療支付制度,僱主和醫療服務購買者與一家醫療服務提供者(或通過第三方)訂立服務合約,付款方法不採用直接「按服務收費」(fee-for-service),而是採用「按人頭承保制」(capitation)或其他付款機制。除了眾多私家醫院外,比較有規模的醫療集團有在香港紮根超過三十多年的盈健、與保栢Bupa保險公司合作的卓健,以及與騰訊有合作關係、放眼大灣區的上市公司香港醫思醫療集團(UMH)。

香港醫療行業:獨立診所與醫療集團的競爭
香港醫療行業:獨立診所與醫療集團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