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應用社會學】市場的三個觀察角度

謝達文
Jul 30, 2022

--

很多人的工作,都與「市場」直接或間接有關,我們經常需要了解一個產品為什麼賣得好或不好,一間公司為什麼這樣經營,一個產業又為什麼長成那樣。為此,我們知道經濟學累積了許多知識,管理學門也有許多研究。而社會學的許多研究也提供了額外的觀察角度,值得我們在分析時做參考。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延續本系列「完全白話、應用取向」的做法,以Frank Dobbin為一本經濟社會學讀本所做的導言The Sociological View of the Economy為基礎,整理出面對市場時,三個可以運用的觀察角度。

→文化:「我想買賣應該要這樣做」

一個做生意的人,或者是一個消費者,眼睛裡看到的不是只有價格跟數量。對於他們面前的貨品、服務和金錢,他們會有自己一套看待的方式;而這種「看待事情的方式」,影響人們覺得買賣應該怎麼做。傳統的經濟學家或許會把這些問題當作不用解釋的「個人偏好」,但這其實值得進一步的分析──人們會集體一起「這樣看待」一些事情,讓經濟活動會這樣發生。

(關於文化怎麼發生影響,可以參考本系列〈遇到「文化」可以問的六個問題〉,特別是問題一。)

有的時候,問題出在人們怎麼看待這個「商品本身的意義」,會認為有些東西「不能賣」,也有些東西「應該買」。舉例來講,一個經典的研究,就指出壽險在十九世紀美國,被認為是「不道德」的東西,沒人要買,這是因為人們認為人命應該要是神聖的,什麼買保單、死後家人領錢,怎麼搞得好像人命有價一樣;同時,如果花錢買保險,甚至感覺好像在詛咒自己死掉、會覺得好像在加快死亡來臨。後來壽險的興起,也不是因為壽險業者降價求售,讓壽險變得很超值,而是透過成功改變人們的觀念,讓人們改為相信買壽險是一個「負責任」、「無私」的行為,是在確保家人能被照顧、不會成為社會負擔。

「到底要賣什麼」、「價格怎麼算」等等問題,背後也可能反映人們的「世界觀」,怎麼看待生活中不同的事情。另一份研究的分析,就指出兒童保險的賠償價額,取決於人們怎麼看待「兒童」、「童年」。早期,當兒童做童工非常普遍,就是家裡的一份收入,此時,兒童保險公定是賠償「童工勞動薪資損失」,直到社會運動者開始推動另一套對童年的看法,強調童年的神聖性,這不但使得絕大部分的兒童退出工廠、不再做童工,也使得兒童保險的賠償改為賠償「父母喪子的情緒傷痛」。

最後,比如「公司應該怎麼經營」,比如內部要設那些部門、製程應該怎麼安排、是否又如何轉投資,也未必是「公司考慮過多個可能的方案,選擇最有效率的那個」,而經常是「業界」有一套「認為正確的作法」,大家就照著做。這個狀況,我們在〈組織的四種觀察方式〉裡討論「組織間的文化」時有討論到,歡迎大家參考。這裡一句話重述,就是在實際上,「模仿」(而非基於效率的考量與競爭)是很重要的過程,包含公司設執行長、盈餘轉投資房地產等等,這些作法被許多公司採用的過程,都是模仿業界其他人、尤其是業界的大廠商。

(註:在Dobbins的原文中,這大段他是用「制度」來涵蓋,不過我認為用文化可能比較好理解)

→人脈(網絡):「有我們,你才會這樣做買賣」

不用做過生意,都知道做生意時人脈很重要。關於不同種類的人脈各自有什麼好處,在本系列〈「人脈」可以分三種!〉中有分享過,歡迎大家參考。

在這裡,我們基本上也並沒有挑戰傳統的經濟學,而是予以補充:

一方面,做生意要找有效率的解方,而這需要資訊,資訊又經常來自人脈,一群緊密來往的生意夥伴可能會給你可靠的資訊;此外,多樣的商場連結也能給你多樣的資訊、讓你居中獲利,在〈人脈〉那篇當中,我們提過獵人頭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

另一方面,做生意也需要考量風險,跟一群緊密往來的夥伴長期合作,比較不用擔心被惡搞的風險,因為如果他惡搞你一個,就是得罪一整群人。移民的商業社群是最典型的例子:大家都不會隨意砍價競爭,即使短期可能有利,但長期來說你會被社群集體制裁,之後就沒人要跟你做生意了;反過來說,大家遇到困難時甚至會互相幫忙,比如在一名成員遇到財務困難時借錢給他周轉。

而這兩種人脈(「在一群人當中」的互信、互相,和「在幾群人之間」的多樣資訊)各有不同的作用,一份關於貸款的經典研究指出,公司跟銀行之間如果有緊密的人脈(第一種人脈),銀行會「比較願意」借錢給這家公司,等於是願意幫這間公司的忙;但如果銀行和一間公司都屬於一個更大的多元網絡(第二種人脈),其他條件相同下,這間公司更有辦法從銀行那裏得到低利率的貸款,這是因為銀行跟公司都得利於這種多元的人脈:銀行可以透過他們多元的人脈,從各個來源取得資訊,更能夠評估公司的狀況,在此同時,這間公司也可以透過他們的人脈,得知不同地方的貸款機會。

→權力:「我不准你這樣做買賣」

最後,市場之所以長成一個樣子,經常不是因為教科書式的「廠商競爭,最有效率者生存」,而直接是權力的運作,是有人說「我不准你這樣做買賣」!

在市場上,有些公司比別的公司有權力,更能決定市場長怎樣:就有研究發現,美國十九世紀末,出現小公司被大公司併購的風潮,但這並不是因為每個產業都是越大越有效率、小公司被淘汰,實際上發生的事情,是國家的新法律要求公司不可以「聯合定價」(串通提高商品價格),大公司反過來跟小公司說,如果你不把公司現在賣給我,我就削價競爭、你一定比我早倒閉,小公司的經營者只好就範。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市場長怎樣,未必是出自「基於效率的競爭」,而可能是不同權力的作用,包含公司的權力、以及國家的權力。

在公司內部同樣會有權力的競爭:1950年代以前,美國大公司的經營者通常是銷售出身,但後來,財經專家成功說服了各大公司的董事會,說是財經出身的人才比較適合經營公司;財經專家的成功,背後則是因為新法律通過,讓「相關產業併購」更困難,財經專家就說,那現在公司要獲利,是要靠「多方投資,成立橫跨多產業的大集團」,而這要靠的不是「很了解我家產品怎麼賣」的銷售人員,而是有辦法談這種跨產業併購的財經專家。財經專家因此取代銷售人員成為大公司領導人,而這當然也使得公司經營的策略發生改變,真的讓這些公司變身成大集團。同樣,大集團的成立,不是經過基於效率的競爭,讓大集團留下、沒有變身大集團的公司被淘汰(許多經濟學研究其實發現,這種大集團效率並不特別高),而是公司內部權力鬥爭的作用。

→小結

不論你是在商業界工作,或者你是要寫報導、作調查,如果要評估「一個產業為什麼長成現在這樣」,或者「一個商品為什麼買得好或不好」,除了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知識之外,社會學也提供一些具體的觀察角度,本文的整理涵蓋了三個:

(1)人們怎麼看待這個商業行為,比如商品本身被怎麼看待(比如保險是負責任還是亂搞)?背後又牽涉到怎樣的世界觀(比如前面提到的「童年神聖性,關鍵是與父母的情感聯繫」)?這種文化觀點可能是從哪裡來的(比如社運推動),人們是不是有可能被說服接受不同觀點?

(2)人們可以這樣做生意,有沒有一些來自人脈的好處?是緊密群體的資訊、互信與互相,還是多樣連結的多元資訊?

(3)市場長成現在這樣,真的是基於效率的競爭與淘汰嗎?還是其實來自公司之間的權力傾軋,或公司內部的權力鬥爭?這些權力鬥爭的輸贏,有沒有受到某些其他因素(比如前面提到的新法規)影響?

當然,三千字的篇幅,無法整理經濟社會學整個領域累積數十年的研究,包含Dobbins在原文中提到「認知」的角度,本文就沒有處理;還有一些其他主題,更是Dobbins沒有處理到的;不過希望本文所分享的三個角度,可以對讀者有幫助,讓大家在需要討論經濟現象時,可以有一些具體的方式,把分析做得更深。

-----

系列文章:

【白話應用社會學】「制度怎麼運作」的四個面向

https://medium.com/@vin_0530/%E7%99%BD%E8%A9%B1%E6%87%89%E7%94%A8%E7%A4%BE%E6%9C%83%E5%AD%B8-%E5%88%B6%E5%BA%A6%E6%80%8E%E9%BA%BC%E9%81%8B%E4%BD%9C-%E7%9A%84%E5%9B%9B%E5%80%8B%E8%A7%80%E5%AF%9F%E9%87%8D%E9%BB%9E-bfa3ae5a21f5

【白話應用社會學】組織的四個觀察角度

https://medium.com/@vin_0530/%E7%99%BD%E8%A9%B1%E6%87%89%E7%94%A8%E7%A4%BE%E6%9C%83%E5%AD%B8-%E7%B5%84%E7%B9%94%E7%9A%84%E5%9B%9B%E5%80%8B%E8%A7%80%E5%AF%9F%E8%A7%92%E5%BA%A6-68ff332a3e69

【白話應用社會學】「人脈」可以分三種!

https://medium.com/@vin_0530/%E7%99%BD%E8%A9%B1%E6%87%89%E7%94%A8%E7%A4%BE%E6%9C%83%E5%AD%B8-%E4%BA%BA%E8%84%88-%E5%8F%AF%E4%BB%A5%E5%88%86%E4%B8%89%E7%A8%AE-c4492a378757

【白話應用社會學】遇到「文化」可以問的六個問題

https://medium.com/@vin_0530/%E7%99%BD%E8%A9%B1%E6%87%89%E7%94%A8%E7%A4%BE%E6%9C%83%E5%AD%B8-%E9%81%87%E5%88%B0-%E6%96%87%E5%8C%96-%E5%8F%AF%E4%BB%A5%E5%95%8F%E7%9A%84%E5%85%AD%E5%80%8B%E5%95%8F%E9%A1%8C-9a8dbd2315de

--

--

謝達文

文章系列:【白話應用社會學】完全去除術語,討論「分析不同主題」時可以注意的觀察重點;【方法工具箱】分享論說文寫作、解讀統計、訪談執行等的方法技巧;【數據看台灣】用統計數據討論台灣的不同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