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應用社會學】組織的四個觀察角度

謝達文
Jul 27, 2022

--

不論是在評估「這間公司為什麼會長成現在這樣」,還是在報導、分析「這個機關為什麼會這樣做」,或者是要討論一間企業的決策、一個單位內的不公平,甚至是一個政黨或社運團體的策略,我們在問的,其實都是關於「組織」的問題。那麼,組織的各種行為可以怎麼觀察呢?

組織也是社會學一直以來相當關心的主題,在以白話、沒有術語的方式,回顧完「文化」和「人脈」的運作之後,接下來這個系列,我所要改寫的是Haveman and Wetts在2019年的Contemporary Organizational Theory這篇文章,呈現四個觀察組織的角度,討論各自可以怎麼「應用」在我們的分析中。

→角度一:組織由「誰」組成

組織終究是由人組成的,所以要分析組織在幹嘛,一個觀察的角度是去看這個組織是由怎樣的人組成,他們有怎樣的身分、特性。

一個重點是,社會上的偏見與不平等,可能會反映在組織內部的安排:知名的研究指出,在社會上背負刻板印象的群體,進到一間公司去,不但容易在組織內被歧視(比如不容易升遷),而且還容易面對其他壓力,比如被當成「樣板」,一直被人家注意,而且在組織內分工的時候,大家還會要他展現出「我們認為這群人該有的樣子」。

舉個例子來說,公司內唯一的女性,不但比較難升遷,而且不論職位,就可能比較常被要求負責照顧其他人的情緒,幫忙倒茶。而一個經典的研究指出,這在這個群體佔少數的組織(比如男多女少的組織,或者公司內只有一兩位原住民)特別嚴重。

除了性別和族群,包含階級、年齡、性傾向等等,都可能影響到組織內誰掌權、誰又被分到什麼工作。比如研究就發現,菁英律師事務所內負責招募新律師的人,很多自己也是有錢人家、名門大學出身,他們就會想找「跟自己比較像」的人,藉此判斷誰是「優秀人才」,因此招進來的人出身也都是階級上的超級菁英。整體而言,「組織怎麼做」有時候是反映組織內部的組成。

另外,人們經常是跟自己相像的人處得最好,所以我們也可以觀察組織內部組成的相似性:研究發現,同質性越高的組織,經常內部信任越強、衝突越少、離職率越低;但是,異質性越高,成員也越可能有更多樣的觀點、更多元的外部連結(可以參考「人脈」那篇的第二種人脈),這可能會讓組織更創新。總之,「組織由誰組成」也可能會影響組織的各種表現。

→角度二:組織間的資源競爭

另一個看組織的角度,是去看組織是怎樣「競爭」出來的。報社也好,銀行也好,很多組織都在跟其他組織爭取有限的資源;競爭者越多,這種競爭經常就越強。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或一堆)組織現在「長這樣」,我們就會去看這樣做的背後,是反映了怎樣的競爭,是想要「爭取怎樣的資源」。

而每一個組織用來爭取資源的「競爭策略」之所以會不一樣,很大部份取決於「競爭對手」長怎樣。比如說,研究就發現,組織「規模」很重要,大家經常是跟類似規模的組織競爭(大銀行跟大銀行競爭,小銀行則是各自發揮出一些特色,競爭專門的客群,因此銀行間有不同的做法,反映競爭的對象不同)。因此,如果要採取這個觀察角度,我們經常就要找到組織在競爭時,究竟設定要瞄準怎樣的資源、要跟誰競爭。比如說,一份研究就發現,「政治立場接近,但有點不一樣」的報社之間,尤其會互相攻擊競爭,並且在報導和評論中,特別強調自己跟競爭對手不同之處(他們是「極端分子」或「修正主義者」),就是為了爭取同樣一批讀者而產生的策略。社運團體彼此之間,有時候也會有這種競爭資源的關係;一個經典的討論,就是當資源變少的時候,為了做出區別,有一些社運組織就會更激進化,另一些則會走向體制內。要瞭解組織現在怎麼做,就要知道他們設定想競爭的資源是什麼,因此需要跟誰競爭。

從這一個觀察角度,得出的一個最有意思的結論,或許是組織為什麼會「維持現狀」,不調整自己的做法。這聽起來可能有點違反直覺:適者生存的競爭,不是應該鼓勵創新嗎?但為了競爭,組織要讓人們「知道自己在幹嘛」、要有「穩定輸出」,太愛變來變去的組織反而會先掛掉。何況,有時候大家已經有「這件事情要這樣做才對」的看法;而且,為了「現在的做法」,組織內的人已經學會用特定的方法做事,組織可能也已經投資很多下去了,以上種種原因,都會導致組織傾向維持現狀。因此,很多組織「現在」的做法,其實未必是「配合現在環境」的競爭策略,反而反映出創立時面對的壓力。換言之,如果要看到創新,我們有時候很難期待既有的組織,而經常是要靠新的組織出現,並且存活下來。

(這對應到術語中組織生態學〔ecology〕的理論觀點;作者把前兩個角度合在一起談,但我覺得從應用的角度,分開來談可能比較好)

→角度三:我們之間的「關係」

第三種觀察角度,則是強調人跟人之間,或組織跟組織間的「關係」;這裡又可以分成兩種關係:「人脈」和「權力」。

「人脈」的討論,在本系列上一篇有討論,簡單重述:緊密的關係可以帶來互助互信以及可靠的資訊,但多樣的連結可以帶來多元的機會與訊息。所以,組織成員之間如果能在內部有緊密關係,但團隊成員又各自在外面有多樣的人脈,這樣的組織會表現最好。因此,解釋一個組織為什麼這麼做,又做得好不好,可以看看這個組織的成員內部聯繫如何,又對外有怎樣的連結、能取得怎樣的資訊。

而在組織跟組織之間,有時候也會建立起「組織的人脈」,建立彼此間的關聯,互相傳遞資訊、彼此協調。比如說,上下游廠商有時候會建立起策略結盟,甚至透過董監事跨坐等方式(你的董事也是我的監事),來促進專利等訊息的流通,也讓彼此的關係更「穩定」;而這也讓組織之間可以互相協調,也因此讓他們的行動比較一致。學校的研究也發現,同類的學校間,校長經常互相交流,因此會互相參考辦學策略。也因此,如果要解釋一個組織為什麼這麼做,有時候答案是「因為他們要配合自己的夥伴」、「這個做法是從夥伴那裏學來的」,甚至「因為夥伴這麼做,他們就這麼做了」。

但是,這種緊密的組織間連結也未必都是好事:當一間公司出問題,可能其他夥伴也都逃不開,通通都會遭殃;這些連結也需要花資源去維繫,對組織來說可能是壓力;最後,如果這些組織自己結成小圈圈,那就跟個人間的小圈圈一樣,會讓大家接收到的資訊都很同質,有時候會造成遲鈍、缺少創新。如果要解釋一個組織為什麼會做出一些有點失敗的決定,一個觀察的方向就是去看這個組織的小圈圈做了什麼。

成員跟成員、或組織跟組織之間的另一種可能關係是「權力」,而在組織的研究中,一個很常強調的關鍵詞就是「資源依賴」:你有我需要的東西,所以我依賴你,所以你對我就有權力;尤其如果我需要的東西只能跟你拿,我沒有其他選擇,你對我的權力就更大。所以不只上司對下屬有權力,部門之間也可能有權力差異,導致組織的決策可能會比較照顧某些部門的利益。

組織跟組織之間也有因為資源依賴而來的權力,比如在美國,零售業由少數大龍頭把持,並各自跟不同供應商「結盟」,這就導致供應商依賴零售業,使得進貨價格基本上是由零售業決定,這也導致供應商能給員工的薪水長期停滯。因此,要理解組織的選擇,有時候也要看他們依賴什麼資源,因此導致他們必須聽誰的話。

→角度四:我們共享的「文化」

最後一個角度,是討論組織內部、甚至組織跟組織間共享的「文化」。

關於組織內部的文化,經常是來自組織成員的「習以為常」。比如說,空服員集體認為要「情緒勞動」(透過陪笑等展現特定的情緒,讓客人覺得被服務到),就是來自內部訓練的結果。

同一個組織內不同「部門」的成員,也可能有不同的文化,比如學校內不同處室的老師(生輔系統、輔導系統、導師等等)可能就會帶著不同的觀點,去一起協調要怎麼解決同一個問題。

而不同組織之間,也可能有共享的文化,相關組織大家都覺得「事情本來就該這麼做」。這裡的「相關組織」,包含做一樣事情的組織,還包含他們的上下游、客人、管制者等等,比如一間學校為什麼這樣做事,就可能跟其他學校、教育局、家長團體、教育學界等等的看法有關(在社會學術語裡,這些相關的組織合在一起,就是所謂的組織場域〔organizational field〕)。

我們從前一個角度,看到組織可能會從夥伴那「學」到一些東西,比如得到一些資訊、學會一些作法;而這個角度強調的,則是整個「業界」有可能有「大家都認為這件事情該這樣做」,甚至覺得「當然要這樣做,不然還能怎麼做」。對於個別組織來說,這種想法可能是從夥伴組織那裏得到的(那這樣我們就可以結合兩種觀察角度),但也可能不是,而是從其他不是夥伴的組織,比如從專業團體、管制者那邊學來的,或者單純是左看右看其他組織怎麼做而已,以學校來說,就可能是參考教育局、教育學界或是其他學校的說法和做法。

這個觀察角度最著名、最經典的發現,就是解釋為什麼相同的組織經常「長很像」,比如為什麼很多公司都有相似的部門:除了「不一樣可能會被國家或其他單位處罰」以外,有時候就是因為「專業團體說這件事情應該這樣做,所以大家照做」(比如會計專業決定財報該怎麼發,即使沒有強制規定,但不這樣做就會被其他人覺得是「錯的」),或者是「啊我們也不知道該怎麼做,但其他組織都這樣做,我們就照做」(我要開公司,先看業界其他公司怎麼做,我模仿他們的作法)。後面這些例子,就是組織之間共享的文化影響了個別組織的決定,長久以來,大家都用一樣的做法,最後甚至導致其他作法變得「無法想像」,大家覺得「事情本來就這樣做呀,不然呢」(在社會學術語裡,這種現象叫做同型化〔isomorphism〕)。

→小結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看到了觀察組織、解釋組織為什麼這麼做的四種方向:(1)組織由「誰」組成;(2)組織所競爭的資源和採取的策略;(3)組織成員和組織之間的「關係」;(4)組織內與組織間的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這四個觀察方向並不互斥,而可以互相結合,比如組織內的文化,就可能與組織的組成有關(一個都由菁英組成的組織,就可能有很菁英階級的組織文化);又比如,組織共享的文化,可能是透過組織間的連結傳播的(從夥伴組織那邊得知某種被認為「對」的做法)。大家在觀察組織時,也可以嘗試結合不同的觀察方向。

--

--

謝達文

文章系列:【白話應用社會學】完全去除術語,討論「分析不同主題」時可以注意的觀察重點;【方法工具箱】分享論說文寫作、解讀統計、訪談執行等的方法技巧;【數據看台灣】用統計數據討論台灣的不同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