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 從 Bank 3.0 到 Bank 4.0

從金融服務的去分行化到反思第一性原理

CI
4 min readAug 24, 2018

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打造 Bank 3.0

Bank 3.0 為 Brett King 於 2012年所出版同名書籍,最核心的一個觀點其實就是書名的副標:銀行已不再是用戶去的場域,而是用戶的行為( banking is no longer somewhere you go, but something you do)。用戶的金融行為因為網際網路、筆記型電腦、智慧型平板、智慧型手機以及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使得用戶不再需要走進實體銀行分行,即可完成過去必須在實體分行才能完成的金融服務。

圖片來源:Bank 3.0

Bank 3.0 與去實體分行

Bank 3.0 其實夾雜了許多寫書當時還不確定的概念,比如智慧型手機、銀行app、行動支付如 Apple Pay 等等。但我個人認為,Bank 3.0 的重點,其實就是確立銀行實體分行的重要功能將被取代,並逐步地淘汰。2010年的 Bank 2.0 還在討論實體分行可以如何優化,但在二年後,實體分行已被預告將消失。差別只是要花多少時間達成。

Bank 4.0 與第一性原理

Brett King 在2018年4月德國 DWS Digital Convention,以「Bank 4.0 與未來的金融服務」發表演說,而 Bank 4.0 一書在同年 8月於美國正式上市銷售。他認為 Bank 4.0 就是重新思考金融服務背後的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而所謂的物理上的第一性原理就是,「打破一切知識的架構,回歸到事物本源去思考基礎問題,在不參照經驗或其他情況下,從物質世界的最本源出發,思考事物與系統」。

金融服務第一性原理

以最簡單的功能而言,Brett King 認為金融服務的第一性原理包含三個重點:價值的安全性(the safety of value)、價值的移轉性 (the transfer of value),以及隨時隨地可使用的信用(the access of credit)。

價值的安全性有二個構面:「價值」與「安全性」

價值的安全性是指客戶會放心地將現金(即價值) 儲存在這家銀行,目前的多數做法是由政府發放金融機構牌照,並負起監督之責。另外,像存款保險也是在向用戶展示價值保證。而我個人認為這裡的「價值」其實不應該侷限於「貨幣」。像是紅利點數、電子禮券也應該具有「價值」,而這個價值如何妥善地、安全地在使用前被保存則是用戶關心的議題。同理,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ies) 由於可以進行價值交換,安全性也是常被關注,雖然到目前為止加密貨幣的安全性實在令人詬病。

移轉性與信用

移轉性就是可以將價值從一人移轉到另一人。目前銀行帳戶轉帳、使用紅利點數、電子禮券等等都是移轉性的例證。至於信用,基本概念在於人將「未來」可能獲得的價值,提早到「現在」使用。比如貸款、分期付款等等。 但是目前這個信用的使用與應用場景改進的空間還很大。比如貸款要提早申請、信用卡不是隨處可用等等。

應用場景為王

Bank 4.0 書名副標為:banking everywhere, never at a bank。從第一性原理來看,能解決安全性、移轉性及信用可以及時、方便地獲取,金融服務可以在任何場景發生,但並不需要在銀行。

我覺得將第一性原理解釋地最簡單易懂來自 Elon Musk 的一段視頻:

--

--

CI

Banking Professional | Fintech | Insurtech | Wealthtech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Digital Banking | East Asia | Taiwan |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