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從 VISA 免簽名談信用卡本質

CI
5 min readJan 18, 2018

--

VISA 即將開放刷卡交易免簽名

日前報導,繼 MasterCard (萬事達)及 American Express (美國運通)之後,VISA (威士)在2018年4月之後,由EMV晶片信用卡進行的刷卡交易,皆無須在簽帳單上由持卡人紙筆或電子簽名。

台灣網站上有許多評論,如美國多數信用卡仍為磁條信用卡,本來安全機制就低。此外,台灣許多信用卡交易在刷卡金額3,000元以下早就免簽名,美國現在會不會太慢了等等。以下僅就信用卡簽名機制來討論金融服務的身份認證問題。

圖片來源:pixabay.com

重點不是簽名,是身份認證

身份認證議題追根究底,其實是要確認是某個特定人在這個特定時間與地點,從事了某個金融相關行為,比如支付交易、提領現金。

以信用卡來說,在線下消費場景,由於商家(又稱信用卡特約商店,簡稱「特店」,比如百貨公司或餐廳)並不知道這位潛在消費客戶到底是何方神聖,客戶取出銀行發行的實體信用卡,交由商家刷卡後,由客戶在簽單上簽名,商家核對簽名後,完成交易。換言之,持有該信用卡,且客戶在簽單上的簽名與該信用卡背後簽名欄相同時,商家即假設該信用卡的持卡人即為目前站在前方的客戶,

再以金融提款卡論之,當客戶本人已經站在 ATM 前,為什麼 ATM 不直接吐鈔呢?因為 ATM 不知道目前站在銀幕前方的人,到底是誰。當客戶拿出金融提款卡,再輸入密碼,ATM 就會吐鈔給用戶。這個流程有二個假設,一、金融提款卡是由特定客戶持有,客戶不會把卡片到處丟。二、只有特定客戶知道密碼。而完成這個二步驟流程,就代表客戶身份認證通過,即可吐鈔。

所以,VISA 開放刷卡免簽名,其實是在統計機率上判斷二個事件:一、EMV晶片信用卡偽冒的成本較高,所以偽冒卡片存在的機率低。二、持卡人卡片遺失的機率很低。

網路支付無需實體信用卡,而是身份認證

現在來假設一個情境,若你把你的一張信用卡上的「信息」,如信用卡卡號、到期年月、姓名英文拼字及卡片背面三碼驗證碼,全部抄下來。再將實體信用卡扔進碎紙機。接下來到電商網站購物,在結帳頁面將所需資料填入,依然可以利用「信用卡信息」完成購物。

若以「信用卡」的概念,這張卡片其實已經消失,但實際上並沒有。所以,重點並不是信用卡,而是信用卡信息,而這些信息在表面上是歸屬於支付交易,但最重要的功能是在「身份認證」。

Photo by Parker Byrd on Unsplash

信用卡另一隱含數據是信用額度

解決了身份認證,另一個關鍵問題就是這位持卡人是不是被銀行預准進行信用消費?這就牽涉到持卡人的信用額度,或者是說,在信用卡到期之前,發卡銀行願意讓持卡人動用的最大信用消費額度。所以,若沒有偽卡、未繳款、掛失等特殊狀況,在身份認證與信用額度內,客戶即可進行信用消費。

所以,若以數學式表述,信用卡 = 身份認證 + 信用額度。

如果倒過來想…

不過,如果是倒過來看,數學式就變成:身份認證 + 信用額度 = 信用卡。也就是說,若能解決身份認證及預審信用額度兩大難題,整個信用消費的商業模式及玩法就可以完全不同。而這公式就可以全然改變網路時代的信用消費。因為信用卡的誕生遠早於網際網路,所以,網際網路上的信用卡消費其實是網際網路去遷就信用卡機制,而這並非直接原生於網路的支付方式。舉個簡單例子,在網路上等著買熱門演唱會門票(比如五月天、江蕙、李宗盛等)卻因信用卡刷卡取授權機制無法負荷短時間大流量,導致購票失敗或速度極端延遲,就是因為是網路要配合信用卡已發展數十年的檢核機制所造成的。

那麼網際網路信用消費的解決方案?信用卡當然是其中之一,它可以優化,但是未來應該會有更友善的新信用消費方式。線下其實早有解決方案,期待未來線上消費會由非信用卡發行機構來提供更好的服務。

感悟分享:特斯拉 Tesla 創辦人 Elon Musk 提到的「第一性原理」:It’s good to think in terms of the physics approach of first principles. Which is, rather than reasoning by analogy, you boil things down to the most fundamental truths you can imagine and you reason up from there. 而數位銀行教父級人物、Bank 3.0作者 Brett King 在 2017/03演講中特別提到把第一性原理應用於金融科技。

之前在付費網路媒體有物報告寫了一年,但首次在 Medium 發表。我只知道有拍手機制,但也還沒搞清楚運作模式。我寫的會比較白話文,在這不會有華麗辭藻,因為我希望有愈來愈多人能搞懂金融,挑剔台灣的金融服務。我也喜歡用問句,問句才能讓人思考。有時也許你會覺得怎麼好像沒有結論,請原諒我,金融很多事,不能在檯面上說。

--

--

CI

Banking Professional | Fintech | Insurtech | Wealthtech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Digital Banking | East Asia | Taiwan |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