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 無卡分期對戰信用卡分期

無卡分期只是回歸到用戶需求去重新思考金融服務的本質

CI
4 min readAug 26, 2018

台灣電商首創無卡分期

2018年5月31日,台灣線上前五大電子商務公司 Yahoo 奇摩購物中心 ( 以下簡稱Yahoo ) 宣布與台灣最大租賃公司中租控股旗下仲信資融 ( 以下簡稱中租 ),共同推出無卡分期服務。消費者可以在 Yahoo 無卡分期專區內,挑選適用於無卡分期的商品後結帳。隨後消費者會收到一封附連結的 Email ,在填寫完資料後,中租用電話進行信用審查,若資料齊全,中租會在 30 分鐘內決定是否准駁與否。若同意,Yahoo 隨即進行商品出貨。而消費者在未來,以約定好的期數及期付金額,分期繳付予中租。

圖片來源:Yahoo購物中心無卡分期專區

信用卡是台灣現行消費分期付款主流

在台灣,信用卡持卡人可以利用銀行所發行的信用卡,在線上及線下的應用場景,以刷卡方式進行消費分期付款,通常可以分 3 期到 36 期不等。到 2018 年 6 月,信用卡分期的累積餘額為新台幣 1,383 億。信用卡分期付款的確讓許多消費者以較輕的財務壓力,獲得較高單價 ( 通常意味著品質較好 )的商品服務。但我思考的是二件事:一、消費分期市場是否全部被滿足了?二、消費分期付款是否一定要由信用卡這個介質來完成?

信用卡的本質:身份認證與信用額度

在拙作「從 VISA 免簽名談信用卡本質」中談到,信用卡雖然有許多訊息在「實體卡片」上,但信用卡最重要的二件事就是身份認證與信用額度。所謂的身份認證,就是確定「是這位消費者,在這個時點,這個地方,在自由意志下,欲購買某個商品或服務」。而信用額度是承擔消費者未來不還錢的風險的公司 (在信用卡是指銀行或信用卡公司,在無卡分期是指中租),以其徵信審查方式,給予消費者消費額度。這個額度代表的是消費者未來可能的還款能力。

分期付款就是賒銷的延伸

分期付款的基礎概念其實古代就存在。消費者想買產品或服務,但沒有足夠多的現金,與出售產品或服務的商家( merchant )談好條件,在未來一定期間內,消費者定期支付約定好的金額給商家,這就是最原始的商業運作:賒銷。問題出在,這樣商家的產品或服務已經交付給消費者,但如果消費者未來不還錢,商家就面臨虧損、討債、法律訴訟等等問題。所以,對商家來說最好的狀況必定是在產品或服務出售的同時,就拿到錢。如何平衡消費者目前手上沒足夠多的錢,但商家又希望在當下一次取得貨款?

分期付款的背後法律精神是債權轉讓

由於商家是賒銷給消費者,所以對消費者擁有「債權」。商家可以把這個債權,轉讓給願意承擔「消費者未來可能不還款」風險的公司,由該公司統一處理消費者違約風險。而在轉讓的當下,商家就從「願意承擔風險的公司」直接取得貨款,而未來消費者按期付款與否就和商家毫無關係。所以,同時解決消費者手上沒足夠多的錢但想購買,以及商家希望出貨當下取得貨款的兩難問題。

消費者應可隨時隨地使用信用( the access to credit )

在 Bank 4.0 裡,Brett King 特別強調以第一性原理重新看待金融服務時,有三個重點:價值的安全性、價值的移轉性和隨時隨地可使用的信用( the access to credit )。在信用的這一塊,重點在於表述,每個人都有「信用」或者說是「信用額度」,而這個「信用」目前並沒有被金融機構做很適切的運用。無卡分期就是看上這一點,從應用場景、商品服務、價格等角度切入,在一個大家都認為沒有機會的市場,重。新。展。開。

其實,我不知道在最後在這裡請各位讀者給予 applause 是否有意義,或者應該是說,是否真的有效果。讀者要是看了這段提醒才想起要 applause ,那我又該如何思考這因果關係呢?這和臉書的讚 ( Like ) 的道理其實很像,看到愈多人按,總是心裡更開心點。

--

--

CI

Banking Professional | Fintech | Insurtech | Wealthtech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Digital Banking | East Asia | Taiwan |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