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小炒」客家媽媽都有自己的路數

Viv Lu
3 min readJun 26, 2017

--

血緣上我是100%客家人,但說到客家人的傳統習俗,除了餐桌上,我其實一無所知。

我的籍貫是新竹關西(正宗客家庄)、戶籍卻是台中霧峰,除了逢年過節,其他時間並不常回關西老家。而近十年,因為家中長輩都辭世,老家只是一座空屋,以往家族聚集,伯母們在廚房熱力翻鍋的畫面,就真的只能追憶了。

也因此,我所認知的客家菜,除了記憶中的味道,另外就是媽媽做的口味。但我媽媽會的也不多,客家小炒算是招牌,過年時必定會列名在年夜菜的其中一道。

說到客家小炒,是一道跟著客家人一路遷徙來台的一道菜。最早來源可追朔至清代一名客家窮書生進京趕考,母親將當日廚房剩菜合炒,讓他在路上食用。書生在赴京路上偶遇另一位書生,遇雨相聚於廟中一夜,窮書生將食物分食給另生。兩人分別之後,窮書生無錢買官便回家鄉開私塾,某日遇得罪劣紳,上告數庭,開審前夕卻意外的宣判平反,原來御吏便是當時偶遇的另生。御吏心繫當時小炒之美味,御吏之妻卻一直無法複製重現,再次相遇之後,窮書生的妻子便傳授原版作法,御吏妻一試成功,御吏感恩情緣,於是便命名為「客家小炒」。

而「客家小炒」到了台灣又是一種風景,客家人初一十五要拜伯公(土地公),傳統祭品包括燙熟

的雞、一大塊燙過的三層豬肉與一條乾魷魚。剛拜完的第一餐一定是新鮮吃,將雞剁一跺沾桔醬(閹雞+桔醬)、三層肉先白切佐蒜頭醬油,堅持簡樸本格,吃剩的絕對不浪費,第二餐就開始將祭品變化,因此將吃剩的三層肉切片爆香、乾魷魚泡發、搭配菜園中的青蔥、芹菜、剩餘的豆乾,鹹香爆炒,就是一道一家老小夾一口扒三口飯的好菜。

魷魚 豆干 肉絲 青蔥,多數吃到的客家小炒都是這幾樣組成

我原本以為客家小炒就是那樣,大家煮的出來都一個味道,後來才發現其實每個客家媽媽都有自己的食譜。有的要加豆干,有的不放芹菜、有的魷魚喜歡泡發久一點、有的不用已燙熟的豬肉、而是用新鮮豬肉拌炒。

我們家的客家小炒是這種配方:魷魚不能泡超過2小時,要保持魷魚的嚼勁;豬肉要用新鮮的小里肌肉切絲,先用醬油米酒醃漬入味,三層肉只用少許,用意只在爆出香噴噴的豬油;另外就是大量的青蔥,沒有豆干、沒有芹菜,就是滿滿的蔥。沒有豆干應該是因為我家很少出現豆干這種食材,只放蔥則是因為爸媽都很愛吃蔥,我是16歲之後才慢慢開始敢吃,因此之前吃客家小炒我都專注的只吃魷魚和肉絲。

這是我家的客家小炒、沒有豆干,大量大量的青蔥

要媽媽教菜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太過熟練,很多細節她們都不認為是細節,問她做法只會亂說一通,我媽媽最在意的就只有要用小里肌肉俗稱老鼠肉的這個部位,以及魷魚絕對不能泡發太久。幸好這幾年過年有機會在阿母的指揮下(出一張嘴)完成每一餐的大宴,對本家的客家小炒也算是越來越熟練,我們家的作法如下:

1. 魷魚剪成約0.5cm寬度細條,泡水2小時
2. 小里肌肉切條狀,三層肉切條狀,兩種肉類比例約2:1,分開用醬油米酒白糊椒醃漬入味
3. 青蔥切段、些許辣椒
4. 熱鍋先將三層肉放入逼出油脂,再將小里肌肉與魷魚放入拌炒,拌炒中間請加入約100ml開水,讓魷魚可將醬味吸入
5. 上述材料水分收乾之後將辣椒、蔥段放入拌炒,用醬油、米酒調味

--

--

Viv Lu

呂岱芸,flyingV Brand Director, Music Festival Lab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