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開始)持續運動的階段性考察

以及持續運動所帶來的好處

金彥良
4 min readFeb 25, 2020

可能不少人運動是為了更好的體態,但我不太算是。

這麼說不是要表示我不在意自己的體態。過去幾年,確實有好幾次是為了更好的體態而開始運動,而基於這樣的目標,自然會去研究什麼樣的運動、飲食才是最有效率的;可從這裡出發,往往沒堅持個一兩個月就放棄了,其原因有兩個層面:(一)比較有效的運動和飲食方式,都不是自己原先所習慣的,堅持起來本來就有難度。(二)因為難以徹底落實,所以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就看見什麼成效。

於是,只要有一個星期——不論是因為太忙碌還是因為我就爛——沒好好堅持,這樣的習慣就會自然瓦解。

有段時間裡,我看了很多關於「如何提高生產力」和「如何有效學習」之類的書。雖然大多數的方法,我都沒有刻意地去執行,但其中有一件事情是我一直放在心上的——但意外的是,往往也是在這些書裡沒好好強調的——那就是:如果把「方法」看作一台機器,「付出的時間」是原料,機器再有效率、沒有投入原料,都是沒用的。

這件事情再簡單不過了,但也是看這些書的人往往不願意面對的問題。

所以從一段時間起,我就盡量不再去在意怎麼做才有效率,而是著眼於:「要怎麼樣才能持續做這件事情?」畢竟效率可以後來再提升,但如果沒有持續下去,想再多都沒有用。

村上春樹有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說,名為〈四月某個晴朗的早晨遇見100%的女孩〉,是一篇簡短而巧妙的小說,網路上可以輕易地找到全文,有興趣的人不妨看一下。

羽毛球對我而言,就是那個100%女孩。曾經熱愛,國中三年除了念書和打電動外,花最多時間的就是打羽毛球了。後來卻因為一些無聊的理由(套用故事的說法的話,大概是因為「 她不怎麼漂亮。」畢竟比起籃球或是熱音、熱舞這類的社團,沒什麼年輕人會為打羽球的人喝采。)而在國中以後幾乎就沒什麼再打羽毛球。

現在回想起來,真是目前人生最讓我感到扼腕的事了。雖然現在也還算年輕,但如果高中、大學那幾年有持續打羽球,就算一個禮拜只有一兩天也好,我想一定會打得比現在要好上許多,體力大概也會變好,甚至也會對自己比較有信心吧?

但至少,我沒有讓這個故事以「你不覺得很悲哀嗎?」作結尾。去年七月初的時候,因為國中打球的同學回到台北,又偶然開始打羽球了,而且持續一週打三四天的頻率到現在——只要時間、經濟與身體許可,我應該是再也不會把羽球拍給丟在一旁了。

回到開頭的問題,我是為了什麼而運動的呢?

可能是單純的成就感吧。成就感簡單來說,就是一種自我肯定;和看影劇漫畫所獲得的快樂有很大的不同,成就感關乎自己做到了什麼,看漫畫大概只有看得太多、浪費時間的空虛感。

因為不是為了看到什麼改變而打羽毛球的,所以打羽毛球這件事幾乎是沒有任何痛苦的成分——即便自己打得太爛而拖累隊友,那樣的挫敗、愧疚感也不會持續太久。雖然不是為了更好的體態而打球,但會慢慢地想要有更好的表現,而主動去練球、鍛鍊體能,進而慢慢地讓體態有一些改變,這樣意外的收穫也是相當不錯。

更重要的是,過去的生活能有成就感的事物,幾乎只有工作本身。但工作本身有太多無聊的地方,再加上我所做的算是創意性的工作,很容易碰到花了很多時間卻做不出讓自己滿意的成果,或是花很多時間在應付業主莫名其妙的要求,諸如此類的狀況都會讓煩躁感累積的速度比成就感快上許多。重新開始打羽球以後,雖然仍會對工作的種種感到疲憊,但多了一項相對有效的調適方式,能讓自己藉由運動上的成就感,連帶地相信自己在工作上也能慢慢地有突破。

總結來說。這次之所以能持續運動,是因為我想做這項運動,而不是為了獲得運動帶來的具體好處(如更好的體態);除此之外,我選擇的是更適合我的運動(因此才能輕易地持續),而不是「有效率的」運動。

要特別強調的是,這篇文僅是我對自己這半年多打羽球的考察,並沒有特別的勸說意圖。因此不運動、為了獲得更好的體態而運動,我都沒什麼意見。但若你也試了好幾次都無法堅持運動的習慣,不妨先把那個具體目標給放下,選一個喜歡的運動,好好享受運動本身。

--

--

金彥良

The author should be the last man to talk about his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