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讀書會(六) 行為改變科學的實務設計

郭思妤
6 min readMay 24, 2018

--

分享者:陳嘉葳、謝忠翰

如果你得到癌症,你會想生存率還是死亡率呢?大部分的人都只會想到死亡率,還有自己能活多久,但如果用生存率來看,醫生比較會想積極治療。

生存率90%、死亡率10%,這感覺是不是不太一樣呢?這就是心理學的認知偏誤

這本書說要分兩個心:

  1. 直覺之心:使用我們內在經驗,是一套簡易法則,表現出我們『情緒』的一面
  2. 審慎之心:人類選擇上『專注思考』、『理性』的一面,幫助我們處理不熟悉、複雜的情況。

這是人類的兩種『互為對立』的思考模式,但一般情況下,因為選擇太多、或者人類不擅長處理多樣選擇,因此我們傾向於直覺式的選擇

要處理人們對習慣的認知

而人類在『專注力』、『記憶力』、『意志力』、『決策力』的受限,導致人們易於追求『簡單、熟悉、不需要經大腦思考處理』的選擇。

因此在產品設計時,有幾項原則須注意:

1,清楚觀察『使用者』與過往經驗的聯繫

2,建立一套新的習慣,找到『清晰的線索』、『穩定的規律』、

『立即發生的獎勵』

3,了解個人所處的心態傾向

4,讓圖片看起來吸引人且與我們相似,因為人是靠經驗運行的動物

5,不能假設使用者可付出很多注意力、意志力或記憶力

6,不能讓使用者覺得很難使用、很醜、陌生等疏離自己的感覺

作者提出行動時機與原因模型

1.線索:『我們看見甚麼』,是甚麼引發我們開始思考

外部線索:『看到』讓我們產生行動的想法

內部線索:『心中的感覺』使我們傾向哪些行為

2. 反應

當下直覺式的反應,快如光速的想法

直覺讓我們與過往經驗產生強聯結,使我們直接反映出行為動作

3.評估

人傾向以『利益』、『成本最小化』、『貶低其他方案』為目的評斷行為產生的結果

4.能力

對於行為者而言,行動是否產生立即且安定的效益?

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資源?還有是不是必定成功?

5.時機

為什麼一定得現在做?

外部緊急性:報稅 內部緊急性:飢餓

具體性:指定時間 一致性:是否得到該有的承諾

這五點對應CREATE行動漏斗

圖片來自本書:行為改變科學的實務設計

1.欺瞞哄詐:“直接強力”建立新制度,如魔術師般,直接改變行動者的思路行為,當事人享受利益或成功感的同時通常不需經過完整的“行動漏斗”(如:運動APP 二代健保、主婦聯盟、集資平台)

2.建立或改變習慣:簡單操作、立即獎力使使用者重複操作形成習慣,重點在如何設計讓使用者不需要思考

如何破壞壞習慣:

A避開線索:從新導向

B替換規律行為:戒菸

C善用意識加以干擾:立即性回給改變行為

D覺察“不良行為”

E以新行為牌己舊的習慣

3.支持意識行動(最下下策):將意識灌入選擇的基礎上,或者“有意識”地改變習慣,三種策略最發成本的方式,“意識”與產品成為“是否選擇”的互動關係,有時候會靠“教育宣導”改變使用者想法。

如:講座、工作坊

發掘正確的成果、行為、行為者

行為發掘五步驟

1.闡述產品的行為願景

2.弄清楚想要達成的效果

將目標成果明確化:目標成果是什麼?

產品最終是尋求改變環境中的某事、或是改變人?

影響發生的地理範圍?

環境或人會發生什麼樣的確切改變?

產品應該在什麼時間點產生影響?

3.避免心理狀態的描述

4.專注在可測量的成果,可定義產品的成功或失敗。

辨識出使用者的成果追求

將成果轉譯成行動

產生至少五項行動

定義每項行動,例如:

誰會執行行動?

詳細且具體指出行動者要做什麼 事?

行動如何造成目標成果的實現?

產生可能的行動清單

闡明各項行動:

定義使用者將採取的具體、可測量的行 動

不用說明作法

定義和評量有助於製成與精準調校產品

我們要發想行動,怎麼想呢?這裡提出一些方法:

使用者已經做過某些類似的行動嗎?

為什麼人們想讓成果發生?採取什麼行 動是最自然的?

發生成果前,行動者在做什麼事?

了解使用者,以及對他們而言可行與有趣的事項

研究並記錄使用者的特徵

關於類似行動的經驗、類似產品的經驗、現有的行動動機、與公司的關係(信任度)、以及行動的物理、心理或經濟障礙。

資料如何來?

市場調查、量化資料、實地調查、焦點團體

評估可能行動清單

組合潛在行動清單與人物誌

打分數:影響(成果)、動機(使用者)、容易程度(使用者)、成本(公司)

以句子寫下產品的理想作為,當產品的成果符合這個陳述,可以視為成功。

開發概念設計->架構行動->建構環境->使用者準備

  1. 架構行動

拆解目標行動為使用者需要完成的分離步驟。這些片段應該:

簡單易懂

容易完成(使用者覺得看起來很簡單,同時實作上也容易執行「小」(以便使用者於每個步驟後看出清晰的過程)

有其意義已於完成後有所獎勵

簡單且容易看出步驟地完成(因此使用者在嘗試行動後,將清 楚知道知道是否成功)

2.建構環境

一、確保使用者有行動動機,且該動機站在他們心裡的前排位置

強調現有動機、獎勵、動機、最適動機

問題:使用者有什麼動機來完成步驟?使用者的軟體環境是否對動機有所貢獻?是否已有準備就緒的外部動機可供強調?

二、確保使用者收到「現在行動」的提示

提升注意、義務、即刻行動

問題:使用者受到提示而採取行動的程度有何改變?

三、確保使用者知道自己成功或失敗-給予行動的反饋

問題:使用者可否取得清楚明瞭的表現反饋,並依據反饋以改 善行動?

四、避開或處理其他競爭注意力的行為

最好利用使用者正在從事的行為、環境中的其他行為

問題:還有什麼會讓使用者分心?

3.使用者準備

在使用者身上我們可以做什麼呢?有三個可用策略:

一、協助使用者把自己視為天生就能採取目標行動的人

旁白法:改變使用者看待自己的方式

改變使用者描述自我行為的方式、安慰劑效果

二、協助經熟悉且享受的事物與新行動間,建立強烈的聯繫

聯想法:改變使用者看待行動的方式

使用者能夠較為輕鬆跨越行動的困難

三、提供使用者清楚明白的指示,讓他們知道行動前須要做什 麼,以及任何需要知道的重要資訊。

教育法:改變使用者看待外界的方式

提供人們所需資訊,足夠去進行選擇和行動

小活動:看app有沒有符合 行為漏斗

-記帳城市、麥當勞報報

--

--

郭思妤

原UX與行銷筆記 畢業於政大心理系,目前在電商代操公司服務外商FMCG。電商/廣告代理商/新創/外商行銷、業務、UX職涯相關問題可以Email我(wamy154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