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你是我,我在VR裡的又是誰?

Ray Wang
6 min readJul 9, 2017

--

本文閱讀時間約3-4分鐘

在虛擬實境中為了提升使用者更佳的沉浸感,會有一個自我的虛擬化身,即被稱為Avatar。電影《阿凡達》就是講述人類利用虛擬化身在外星球行走活動的故事。但無論是在《阿凡達》劇情裡,還是在VR當中,虛擬化身(Avatar)皆成為我們與虛擬環境互動的主要媒介。然而Avatar 之於自己究竟存在著何種關係?Avatar是我?還是我就是那Avatar?在VR世界當中的「我」究竟是誰?

Proteus 效應─Avatar 主導了我

傳播學者Nick Yee & Jeremy Bailenson 在2007年發表的一篇期刊論文或許可以為此解答。他提出所謂的「Proteus Effect」,即是使用者在虛擬環境當中的行為,會被Avatar的外觀、服裝、舉止等社會線索所影響。

Proteus Effect的理論架構基於自我知覺論,我們往往是透過自己的行為和行為發生的情境瞭解自己的態度 、情感和內部狀態 。也就是說,我們對自己內部狀態的瞭解,也像他人瞭解我們一樣,都是通過我們的外顯行為來判斷。而Proteus Effect 則是基於自我知覺理論,解釋了為什麼當我們看著VR當中的自己,表現出是一個西裝筆挺、外表散發出自信的Avatar,自己也會提升在虛擬環境當中的自信心。

圖片來源

另外,自身與Avatar的關係也會形成一種去個性化(Deindividuation)的現象。去個性化原本是指在一個群體中,原有的個人特徵完全埋沒在群體之中。比如說臉書社團上的群體,會讓自己原本在個人塗鴉牆所展現的個性隱沒,而在群體社團中展現另一種不一樣的個性,以至於在社團當中普遍使用社員共通的語言,展現社員共有的個性,個人化的個性與言論在社團中反而是相對隱沒的。

雖然說Proteus Effect 是基於自我知覺以及去個性化的該概念,不過比起上述兩個觀點,Proteus Effect 更注重在個人於虛擬環境當中的線索。換句話說,一個人的行為轉變有兩種,一是個人內在行為影響了外顯個性,如自己身穿不同職業制服,會自動表現出該職業的行為舉止。二是外在團體環境約束或增進自身內在的個性。而Proteus Effect 則是專注探討前者情況。

Avatar 身高影響了我對他人的互動行為

依照Proteus Effect,Nick Yee與 Jeremy Bailenson做了一個實驗,將受試者分為高Avatar 與矮Avatar 組,讓受試者在虛擬環境當中與虛擬同伴進行互動,互動方式是被告知自身有100美金的預算要與該虛擬同伴拆分。受試者會遇到兩種情形,一是提出以何種方式拆分,二為接收到虛擬同伴拆分的提議,若接收到虛擬同伴拆分的提議,則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接受即獲得該提議拆分的金額,拒絕則無法獲得任何金額。

圖片來源 上圖:受試者配戴虛擬實境裝置進行實驗。中圖:虛擬實境當中環境以及與之互動的虛擬同伴。下圖:顯示出受試者(S),以及虛擬同伴(C)的空間位置,中間虛線為虛擬環境中的玻璃,將受試者與虛擬同伴區隔開來。

實驗結果顯示,身高高的Avatar 比起矮的組別明顯會提出不公平的拆分提議;而身高矮的Avatar 組別則明顯比起高的組別,較願意接受虛擬同伴提出的不公平拆分提議。在許多研究當中,現實身高高的人傾向表現更有自信、更吸引人以及更欲成為領導者的特質。因此Nick Yee 的研究顯示出Avatar 的外觀或表現形態,的確會改變人們對於自身物理的特徵認知,並且會以該Avatar的外觀去尋求該外觀的相應社會線索,展現屬於Avatar 的社會線索特質。

Avatar 衣著也影響著我對環境中的感知

Jesse Fox 等學者也延續Proteus Effect 發表了一篇論文,針對女性在VR當中,不同Avatar 的穿衣風格是否會對人們在虛擬環境中的認知有影響。研究者將女性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是身著清涼性感的Avatar,另外一組則是不具有太大性徵的Avatar。在實驗過程中受試者會先在虛擬環境中看到一幅虛擬鏡子,讓受試者能夠清楚看到自身Avatar 的衣著。接者再與VR 中設定好的一位男性Avatar 互動。

圖片來源

研究結發現Avatar 身著清涼的組別對於自身與Avatar 的身體關聯性比起不具性徵的Avatar 更高,會有這樣的傾向也許是因為性感Avatar 組別的受試者,比起不具性徵組別的受試者,更會去在意環境當中他人對於自身的評價或觀感,甚至也會將此觀感延伸到VR 之外的真實世界。

Avatar 是你,你是Avatar

虛擬實境最特別之處就是能夠實現角色的替代,突破現實的困境如地理、生理以及想像的藩籬。或許虛擬實境中的Avatar 還能有更多的應用面向,比如訓練自身心理障礙:懼高症、人群恐懼症等,又或者透過不同的Avatar 特性增加訊息傳遞、說服的效果。

參考文獻:
Yee, N., & Bailenson, J. (2007). The Proteus effect: The effect of transformed self‐representation on behavior.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3(3), 271–290.

Fox, J., Bailenson, J. N., & Tricase, L. (2013). The embodiment of sexualized virtual selves: The Proteus effect and experiences of self-objectification via avatar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9(3), 930–938.

--

--

Ray Wang

媒體|科技|社會:政治大學傳播所,寫寫觀點和學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