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觀後心得

Bernice Ho
6 min readMay 19, 2018

One of the reviews I did while on exchange in Taiwan studying numerous transitional-justice movies of South Korea. 在台灣當交換生的時期上了自己非常喜歡的一堂課,以下是「最喜愛韓國轉型正義電影」之一的觀後心得。

2018年1月7日,現任南韓總統文在寅親臨電影院收看了《1987》。說到電影裡最深刻的台詞,他提起片中一句話:就這樣,世界也跟著改變了。(概括翻譯)當然,那時的韓國不是單單朴鍾哲烈士因水刑而逝就能改變的國家。南韓也不可能因為對李韓烈烈士的犧牲突然改變。這種改變的由來,是來自於每一個人持有的熱情與信念,漸漸走向民主的未來。這種改變也是過了三十年後,持續讓人歎為觀止的一段歷史。

再次利用電影述說這段故事,相信是要以電影的現實性,把觀眾帶入1987年所感受的緊張與憤怒。就算不是韓國人,影片中所傳達的急迫、激昂、悲痛,都能通過電影去體會。 影片結合了當時所拍攝的實際影片,利用細膩的電腦技術把電影人物融入新聞影片當中,並且扮演當時發生的真人真事,讓觀眾能夠更深懷其中。就算是超級大咖河正宇演的崔檢察官,都不會感覺他的出現很突兀,很出戲。

無意間看到,飾演妍熙的金泰梨在映後會上表示,身為90後的她,的確剛開始不明白是否渺小的自己能夠對世界的變化有所貢獻,因為當時對於未來非常悲觀的她覺得,少一個人,意義也不重大。她回想起,以「妍熙」拍攝最後一幕時,看到無數的臨演,一起舉起拳頭高喊口號的場面,這時候渺小的「泰梨」起初還不知是什麼心情加入他們的大隊伍,卻突然心裡湧上了想法上的轉變:“這個世界還是有希望變得更好。”

仔細地想,這應該就是故事的宗旨。1987時空下之所以改變,是因為影片中每一個維護民主國家的人,不管背景是否富裕或卑微,都選擇了站在正義的一方。不管是起初什麼都毫無關心的妍熙,還是相反的,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卻充滿鬥志、又熱血的叔叔監獄官韩炳龙;他們就算在影片裡對於民主運動的認同感上有差異,兩人卻都同樣選擇冒生命危險,選擇為國付出。

妍熙在影片當中是一個虛擬的角色,而她很有可能是大部分觀眾能投射於自己的角色。大部分人就算多愛國,可能還是對於主動站出來無動於衷。因身邊的人受影響,或者是現況所逼,妍熙無法不正視那個時代,並且必須決定她是否要成為歷史上的一位勇者。就像金泰梨說的,可能觀眾在觀看最後一幕,情緒受波動時,感到這個世界還有希望,而也許渺小的「我」是可以為未來做些什麼的。

回到電影中的選角,電影裡的演員大多屬於韓國電影界裡的A咖,可是,每一個人物所扮演的角色在這影片裡卻是平均分配。影片不分誰是主角,因為在這段刻苦的歷史當中,每一個人都是主角。

經過1980的「518光州民主化運動』內幕爆發,全斗煥發令射殺在光州和平抗議的自國人,對此韓國人民已對政權失去信心。1987年1月14日,朴鐘哲之死更成為了導火線,證實了全斗煥為獨裁政治侵犯人權進行水刑。依紐約時報87年1月31日報導指出:“酷刑在南韓並不罕見。” 在那個時空下,連國外媒介都知曉不人道的酷刑方法。而全斗煥卻還認為只要有人為朴鐘哲之死頂罪,還是能與接班人盧泰愚攜手並肩霸權。就算不是87年代的人,都能感到無比的憤怒。

正是那筆憤怒,把小人物逼上街頭抗議,拒絕全斗煥夢寐以求的獨裁。每個走上街頭,幫助做便當盒,在危機時機互相救助的人,都是勇者。抗議甚至原始於大學校園裡,稚嫩的年紀,卻毫無畏懼的學生,勇敢提著旗幟,喊著口號,為朴鐘哲討回公道。1987年5月18日,更是通過「天主教正義具現司祭團」公開了重要的事實:朴鐘哲水刑囚致死的幕後黑手不只是受賄的兩個低微警員,而是五位警察。最驚人的是,天主教教父是可以選擇繼續傳教而對社會現況置之不理。但是,身為宗教團體的教父們,卻利用了自己的身分,默默地維護著正義的事實,並且利用自己強大的影響力,團結全國上下的人民。用意很簡單:無關身分,每個人在那一時刻都希望看到明亮的未來,為和平而戰。

持續不斷的喇叭聲,加上百萬人民的加持;韓國人民對國家的愛勝過於一切。有段紀錄片特別動人:和平抗議者手中拿著數朵康乃馨,走向武裝齊全的軍隊,在每位兵士胸口別上花朵,還跟他們說:“沒關係,就算是警察,你們也是大韓民國的人民。” 就如518光州人民一樣,當時韓國人民的宗旨不是利用暴力戰勝一切,而是持有對國家的那份愛,團結地走向明天。也是因為警察先利用催淚彈制壓人群,人民才不得不利用些暴力手法反手。一名前警員受訪時就表示,那朵康乃馨就像扎入心中那份慚愧,讓他沒有臉面對之前所做的一切。

《1987》裡加入李韓烈這個角色,也是情緒波動的最大情節。就像當年李韓烈在現場頭部受催淚彈撞擊而致死,他的喪禮也成為了韓國民主化史上最重要的一幕。飾演李韓烈的姜東元,就於文總統出席現場,觀看電影後止不住眼淚,腦中不斷浮現出那個時代的人民是受了多少苦,現今的韓國才能如此的自由、和平。

轉型正義電影在韓國的確有某種程度的賣座保證。《1987》更是在這週打敗了耗資400仡韓元預算製作的《與神同行》,成為在這周最賣座的電影。所以,難免會迎來許多不看好這部影片的人。但是,在兩個映後Q&A當中,導演也是跟著觀眾一起掉眼淚的人。《1987》導演肯定在製作時看了無數次,但能夠還是次次受影片感動,想必對導演來說,《1987》不僅僅是部賣錢的作品,更是充滿誠意的嘔心瀝血作品。因為導演原本就對主題很有熱誠,影片才能成功兼具藝術性與娛樂性,非常難得。

搜索資料時,就有看到一個視頻。視頻中問了兩位高中生對於《1987》的看法。其中一位高三男生就表示《1987》有點悶,比較適合年紀大一輩的人看。而我最近到韓國旅行時,經過光化門廣場時,訝異竟然看到大群隊伍高舉著”釋放朴槿惠“的旗幟。當然一部電影,不足以感化一個時代的每一個人。或許有些人從戲院走出來可能如同那位男生一樣無情,但也或許會有多一個人像極為入戲的姜東元一樣,受這段歎為觀止的事實所動容。轉型正義中釐清了真相,討回了正義,但若記憶中的苦難只淪落回「無聊」、荒謬,那就是代表這個旅程是必須持續進行的。教育的路還是得繼續,才能讓受苦的先輩,給予一個完整的交代。這樣,這個世界才能繼續有希望啊。

--

--

Bernice Ho

my brainsomersaults — two cent thoughts on the multitude of fil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