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鏡魔鏡,什麼是學習筆記?- Notion 新手+必備撇步

有個 Alix
10 min readAug 25, 2021

--

我想,每個人都在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裡分享我的個人經驗、系統,如果當中有一、兩件事情對你有幫助那就太棒了,也歡迎留言一起交流分享!

適合誰來看呢?

  • 需要有架構的理解、整理讀書筆記
  • 想要多運用網路資源做參考資料
  • 筆記中有許多需要背誦的內容

為什麼用Notion紀錄、管理筆記?

  • 添加筆記的類型多元、方便(網站連結、圖片、影片、圖表等)
  • 「主動」學習的好幫手,從掌握大架構到備考的小細節都能更牢記
  • 舒服、好操作的介面和語法,熟悉後能幫你把心思放在學習和思考本身
  • 筆記管理、查詢、分享都方便,隨時隨地都能從手機、平板、電腦取得
目錄

Notion 的基礎

已經有許多詳細的教學手把手帶你註冊、登入,我就不再贅述,這邊著重分享可以怎麼用Notion整理讀書筆記。從空白的Notion 的新頁面開始吧!(按下左下角「+ New Page」來建立新頁面)

最簡單的語法介紹

面對著一片空白,不要慌張!
點內文空白處,輸入斜線號 “/” 就會出現指令選單(下圖圖左)。

一些常用的格式,下滑指令選單玩玩看吧~

下滑選單看到”Heading” 可以建立不同層級的標題(Heading 1–3),而內文中最基礎、常用的如bulleted list、numbered list、toggle list(如上圖右方所示)。
更快速地建立方式是直接輸入- ,1.< 就會出現些類型的清單(馬上來試試吧!),之後也可參考Papaya電腦教室- 為什麼許多人都改用 Notion 做為主力筆記軟體?看完這個你就明白了 👍 — YouTube、 熟悉更多基本功能。稍微玩一下之後,就進到我們的主題啦。

胡迪的靴子裡有蛇,我的筆記裡有啥?

我習慣準備三大區域:大綱、內容、問題,以下會分別介紹怎麼在Notion落實,來幫助我們有效學習,事半功倍!若你有自己習慣的架構,也相信可以從中整理出思緒、獲得一些實作的靈感。

綱舉目張:從瀏覽標題開始

拿到任何材料都不要馬上抱頭硬啃!不論是一本書、一個單元、一個主題,都先從大綱開始。這時候Notion 就大大的派上用場了!

針對內容較多的資料(例如書),我們一般會做出很多頁不同主題的筆記,是吧?這時我就會在Notion建立出以下的表格,列出各個章節、段落或主題,稍候就可以施展魔法,變成資料庫,讓你做內容管理、標籤、進度管理等等!那怎麼處理單篇、單一章節的筆記?這會在下一個段落介紹。

步驟1–3

步驟 STEPS:

步驟4–6
  1. / 指令選單選Table-Inline
  2. 點下灰色的“Name” 更改名稱 (我取名為「章節」)
  3. 第二欄“Tags”取名為「科目」
    在此欄的資料類型預設為“multi-select”代表著可複選標籤的選單
  4. 依序輸入書的章節(數字+名稱)
  5. 設定標籤 (如科目- “言語科學”)
  6. 表格中也可以建立其他屬性,例如下次複習日期、提醒事項、已完成的勾選選項等。
  7. 滑鼠移到章節的欄位右邊時看到冒出來的 open,按下後就會在資料庫中建立新的page,也是我們之後做各主題筆記內容的地方。這時就是名符其實的資料庫啦!
  • 可以善用過濾(Filter)、排序(Sort) 功能來設定條件,例如只顯示科目為言語科學、未完成,並依照章節名稱排序。(從表格右上角 ···按鈕)
使用filter功能來過濾、篩選筆記

在步驟7. 打開的頁面中,我們會做這個主題/章的筆記,我會先瀏覽架構並對照著書,輸入大標題(Heading 1)、中標題(Heading 2)、小標題(Heading 3),以「4 呼吸系統」為例,標題可能包含部份如下:

  • 這個動作除了有助於看到架構,之後也會更方便在筆記中跳轉呦。
  • 我也習慣會在頁首處建立目錄,方便一進來先看到架構(輸入並選取:/Table of contents,即會自動生成、更新,如下圖)
由標題生成章節目錄

新手Tips: 設定文字顏色或文字背景顏色可以幫助分開區塊、標示重點區域

Block Menu (在下面還會介紹到,重要重要)

步驟 STEPS:

  1. 在block(區塊)左側按下灰色六個點(如上圖「內容」左側)
  2. 跳出block menu選單,即可從color — 更改整個block的顏色
  • 若只要更改文字顏色,而非整個block,選取文字後就會自動跳出選單功能摟!

用主動回憶法,把東西印進腦裡

在不同學習法中都重複提到,只畫重點對吸收的效果有限,
如果在吸收時就能搭配更主動的學習方式,能事半功倍、記的更持久。

範例

就像在製作單字卡,我會在筆記中留如上圖的區塊(通常在頁尾)。一邊讀書吸收時,一邊在此處用toggle list (“< “)記錄下在之後複習要考自己的問題和答案(或答案的連結)。在複習時,就會先收合起來 ,先自己思考一下再打開(點擊三角形符號即可收合或打開),如果常常犯錯的我會用顏色或emoji做記號。

  • 自己寫問題時也會有一些眉角。有時候回頭檢視時,發現自己原先的重點擺錯、問題太細或太大等等,也幸好之後再做調整都很方便。另外,有些教科書、資料會附上小練習、問題等,我也會看情況參考、加進這個區塊。
  • 這個方式大家都有不同稱呼,我個人覺得active recall 這個詞非常貼合他的作用,也是在自己實作之後發現不少好處,所以來分享記錄~有興趣也可以參考Ali Abdaal How my friend ranked 1st at Medical School — The Active Recall Framework — YouTube
  • 若有在用Anki 的習慣,toggle list也正是用2anki.net 輸出到Anki最方便的格式,流程可參考Dabido My Ultimate Notion to Anki Flashcard Hack

在內容上相信大家都有自己吸收的方式,不過我覺得在背、寫問題前,仍要回歸先「理解」是最重要的!(也是給自己喊話哈哈)
硬背自己都不理解的東西總是有難度(不過有時也要看場合、科目、需求,抱佛腳時還是能仙貝就仙貝),真希望腦袋也能外接硬碟。

實用的Notion筆記小撇步❗️

做內容筆記時,運用這些小功能,好像連生活都順遂了一點。

1️⃣ 插入網路連結的4種方式

  • 貼上網站連結時就會自動出現選項 dismiss(上圖1.)/ create bookmark(上圖3.)/ embed video(上圖4.),後兩者自動生成縮圖和標題。影片嵌入的好處是可以在此頁面內直接播放、調整大小和擺放位子,方便一邊做筆記還有之後做參考。
  • 我最常用的其實是2.加入文字的超連結,並且用更簡易的方式- TabCopy(或其他類似擴充),設定一鍵按下後,自動複製網頁名稱和超連結,在Notion頁面貼上就可以呈現2. 啦!

2️⃣ 自己之前好像有寫過相關的筆記?- 3種方式做筆記內的連結!

筆記內的連結可以大大增加了筆記的互動性,幫助我們做知識的串聯管理。在內容和主動回憶區都非常實用!

  • Notion 內的每個page 和 block都可以被獨立的連結。1. 和2. 是以連結的方式另外打開頁面或直接到特定block,3. synced block將指定範圍的內容同步,也就是若在此做修改,其他有同步的區域都會同時修改(詳細可參考 Synced Blocks in Notion: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 Thomas Frank)。

3️⃣ 太多圖片,每次往下滑都滑到手痠齁…

  • 善用圖片並排,或是以toggle list 收合圖片來節省頁面空間。
    在這裡較麻煩的是內容無法在toggle內直接並排,目前唯一的做法是block menu- turn into- page (或 cmd+opt+9),在單獨頁面內做完排列,回到原本頁面後在轉回來(block menu- turn into- toggle 或cmd+opt+7),希望Notion可以盡快改善這個小討厭。
  • 更多極度方便的快捷鍵,參考 Learn the shortcuts (notion.so)

4️⃣ 提升資料庫database 的美觀和功能

資料庫除了能過濾(Filter)、排序(Sort)外,還可以這麼厲害:

建立資料庫的樣板 (+ New template)
  • 設定資料庫內的樣板可以避免每次添加新的page時,都要無聊的輸入重複的內容(例如固定標題「大綱」、「內容」等等)
增加不同檢視模式(+ Add a view)
  • 資料庫不只是表格!

在表格名稱右邊灰色按鈕Add a view增加了操作資料庫的彈性,除了建立另一種檢視表格的方式,還可以變成像Trello的卡片、時間軸、日曆(參考下圖)…

在各檢視模式都可以獨立設定filter、sort、顯示的屬性。

設成 Board view
設成 Calender view

5️⃣ Notion Boost — Chrome 擴充功能

如果你來到這裡,恭喜收穫一個大Bonus🎉 — Notion Boost 是個內藏許多實用功能的擴充,讓你又輕鬆的省下不少時間。其中我最最最愛的是Outline 功能,自動生成可以收合的章節列表,使得在區塊的跳轉方便許多!

我愛Outline,Outline愛我
最後,各種筆記方式最終都只是工具。
工具很重要在於它會形塑我們的思考、行為、決策、合作模式,不重要在於我們還是要回歸自身對於資訊的學習、吸收、思辯和產出。希望我們都能從工具獲得更大、更舒服的自由。
歡迎有心得或是想交流的朋友們留言分享(也可設定Private Note),我會很很很興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