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親子天下》eBook’s’
重溫那些曾經看過,但卻沒看進心裡的教養習題。
—
剛進《親子天下》時,我還是個少女呢。
少女就算做稿的時候,會認真閱讀記者的每一字每一句,也實在記不住所有離自己真的太遙遠的事,我只記得學前兒以前的各種專家意見、大腦發展、情緒引導⋯⋯等,但小孩上了小學以後呢?進入青少年時期以後呢?
這些《親子天下》網站裡,碎片般藏在各個雲端角落的實用資訊,大抵只能等到我乒荒馬亂、危機當前,才能去關鍵字求助,東一篇、西一篇,既容易分心也容易逛著逛著就開始花錢>///<
我在協助製作這批主題性導向的電子書時,最具備消費者意識的狀態,就是看到那些正好有切身需求主題的內容。當年訂的舊雜誌不敢丟,就是想著,萬一小孩大了,還可以翻出來求助一下,這下,我可以毫無懸念的回收了。
電子書,確實比實體書好保存一點。放妥在雲端就好,用一組身份就可以點開探索。做為電子書的讀者,確實,我買書已經優先考慮電子書。不過習慣是屬於個人的。
我身邊親友泰半都還沒有使用電子書的習慣。
我相信,閱讀源自習慣。習慣看紙書的依舊。愛看書的會有部分開始使用電子書。但從來不看書的,也不習慣看電子書的。那是永遠無法觸及的領域。
所以我相信,不久,數位閱讀的從小開始也會成為一個重要的觀念。
不過未來,誰又真的知道呢?站在時代樞紐上的我們,每個決定都會改寫未來。
關於設計技術面的探索
還是回到此刻吧。
做這批電子書的時候,最絕望的一刻,是作為視覺設計,字體無法控制、字重無法控制⋯⋯任何設計都必須拿掉的那刻。那天晚上,我和另一個設計都一樣低落。我們吶喊著:「再也不要做電子書了!」
我相信,任何一個設計走進這個領域,不久,都會轉頭而去。
不如去做前端設計。錢多一點,空間多一點,成就也多一點。
雖然,我們都還是繼續做著。但這確實無法成為我們核心的工作項目。
符合平台規範的電子書,其實AI就可以完成。
面對這個事實,我們所能做的掙扎,就是嘗試著用最少的元素,去做出能做的各種可能,參與製作了近80本的電子書,坦白說,做到後來能依靠的,只有顏色。
不過色彩的繽紛,也敵不過讀者的一鍵破壞。最後寫出幾個CSS,也就沒設計什麼事了。徹底成了碼農。
電子書的設計探索走到這裡,我幾乎想畫下一個「全劇終」。
還好,後來多了幾本親子遊。雖然專案壓的工作時間緊湊,做到後面也略顯疲憊,但只要內容結構不同,七巧板竟然還能組合出新的圖案,就成了我的工作樂趣。這個七巧板的組合,大致上有這些:字體大小對應的比例關係、div內距和外距、線條類型和粗細寬度、圓角。經歷了這個歷練,也體會到,元素有限的設計,倒也有另一番挑戰與趣味。
做電子書還有一個有趣之處,不靠CSS控制的RWD,而是靠原生html的結構就要能適應畫面上的各種變化,並仍保持著舒適的閱讀成果。這個理由是,我沒有測試過@media在電子書裡是否是有效的語言?因為這必須要將電子書上載到平台後,進行多機檢測,這超過外包人員的職務權限,也會給所有專案成員增添不少溝通與工作複雜度。因此退而求其次,我先嘗試讓html結構本身就考慮了電腦、平板、手機畫面的幾種可能性而規劃好的,在div的內外距設定也優先考慮最適性的值。但,非要有所取捨時,則以手機和平板的最佳化為優先。
電子書對於一個設計而言,真的是最束縛手腳的一個領域。
可是我依然在這個領域裡奮戰著,是因為,只要是和閱讀有關,如何幫助這個媒介「更好看」,便是最吸引我的心頭事。用盡洪荒之力跨越各種專業藩籬,我的能力卻依然有限,電子書還能長出什麼好看的樣子,接下來也只能等待平台商,對於技術上的各種支援。
電子書的出版產業流程與製作
製作電子書的方法有很多種,我最終以及如今採用的方式,是利用indesign先協助作好內容架構,轉出成epub之後,再進行語法上的編修。嘗試用這樣的工作方法,是希望電子書可以回歸到實體書產製流程的一環。
我的想像與試驗是這樣的:文稿進入排版後,先做「結構性排版」和前幾次的校對作業,之後進入分流,電子書進行語法套用的調整,紙書進行更複雜的視覺控制處理。
這裡頭依然會存在的重工,是分流之後的校對,如果還有錯字、文距修潤、標題調整這類修改,就必須紙書、電子書分頭確認,當然如果還有結構重調這種事,那就是重做的事兒。
實務經驗上,要做到定稿後不再修改錯字、潤飾文句、換個更好的標,不太現實。但面對呈現渠道日益多元化的此刻,或許打破「書」的僵化思考,而以「內容」做為起點,其下分列印刷品、epub、web page等各種觸及群眾的表現形式,進行工作流程上的各式整頓,會是大家展望未來可以考慮的方向之一。
而作為美術編輯出身的我,也建議同行可以透過這個過程,開始接觸html和css,我相信對時代改變與人才的板塊移轉,會是個好的開始。
NO.1《愛滋味》
NO.2《小小孩愛自然輕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