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國際化工作環境的語言障礙

Weiyun
7 min readDec 26, 2017

這是一個關於我,一個沒有海外學習經驗、國內英文成績也普普的設計師,在第一次出國工作時面對的語言障礙歷程,以及如何從挫折中成長的故事。

學習背景

先描述一下我的背景,我一直接受傳統的台灣教育,對我來說,所謂的「讀英文」就是補習或是寫參考書這種非常考試取向的學習。由於沒有留學的打算,幾乎是沒機會觸碰到口說和寫作。聽力也僅止於多益或全民英檢考試的機器人聽力測驗。在國中的英文成績還不錯,但到了高二就開始退步,最後指考好像也只到高標。所以,不論在學校你的成績是否名列前茅,如果你也是傳統考試體系下學習英文的學生,我相信我遇到的問題你可能也有機會遇到。因此想寫下心得,幫助大家往更有效率的方向準備。

我在2016年時有了到英語環境工作的打算,開始使用線上家教,固定每週上3小時口說課,此外每天都會接觸至少一小時英文材料。即使我相較一般人花了不少的時間自修,但語言不是一蹴可幾。可以想像以我的語言能力,在第一次出國工作時馬上面臨和27個國家的人交流是多麽慘烈的事。

溝通障礙

先說我面臨的情況是怎樣:在杜拜,我的同事來自於世界各地,其中大約30%是英國人、30%是澳洲、歐洲大陸人(不論國籍為何,他們幾乎都說著流利的英語)、20%是口音濃厚的印度人、19%是同樣有個濃厚口音的中東人,而我就是那1%的亞洲人。分析一下這樣的環境如何增加溝通障礙:

  1. 主流使用台灣不熟悉的英式英文。而英式英文比起美式,用詞較為典雅進階,口音也更多樣,語法也更為婉轉。
  2. 各種著名的濃厚口音集合。除了印度、中東外,還有英國愛爾蘭、蘇格蘭這種出了名的難懂口音。加上彼此英文程度都不錯,所有人幾乎都以很快的語速在溝通,更增加了理解難度。
  3. 作為少數族群,多少帶有台式口音及台式語法的我,少了共同的文化脈絡,只要講的內容與別人認知有落差,別人就很難了解。舉個例子,當我用「sail-shaped hotel」想描述「帆船飯店」,英國大哥完全一頭霧水,即使我補充再多資訊例如「boat-shaped」也只讓他更困惑,因為他身邊的人不這樣描述帆船飯店,他們直接說飯店的名字「Burj Al Arab」。
  4. 在工作交流,很少人願意耐心溝通,尤其大部分的人英文都非常流利的時候。作為設計師我們常討論許多複雜的商業規則,以我在中國的經驗,就算同樣是中文母語也常遇到須多做解釋的情況,以第二語言溝通會更難理解。

以上,除了第四點可能會因公司文化而異,其他三點都是在國際化工作場合會遇到的問題。在出國工作前,還是要對這幾個問題先有心理準備,盡量提前將障礙降到最低。

教室與工作場合的差異

我當初到了當地才意識到這些語言障礙,原因就是課堂中一直以「念書」的方式在加強語言,而在工作上,語言是要「用」的。在台灣的我們,非常非常少有機會用到英語,就算是一對一母語教師課程,也是與實際差異非常大,我稱之為「課堂英文與實際使用的差異」,舉例如下:

  1. 老師這種角色只存在在課堂中。老師是受過良好訓練的聽眾,他的職業就是和你講英文。以教育的角度來說,老師會以正向鼓勵來引導學生學習語言,且被訓練為耐心面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所以課堂中只能一直練習,但幾乎無法獲得真實評價,很容易產生一種自己已經很好的錯覺。(或者相對於廣大學生來說你的確已經在中上,很好的程度了,但與實際應用相比遠遠不夠)
  2. 沒有系統化的課程。我發現很少針對中等到高等的程度設計的課程,大部分教育機構都是把低/中下提升到中等,而中等提升到高等程度是最難也是教育機構很少觸碰的一塊。因此不論是上課還是自學,很容易面臨怎麼讀都有80%已知的內容,加上20%很少遇到的內容,無法系統化的累積知識,只覺得花了很多時間在看已經知道的材料。
  3. 缺少文化脈絡的學習。如同我前一節提到,許多表達即使文法正確,缺少了文化輔助,對方仍很難聽懂。這包含了口音、習慣用詞、諺語、流行文化、歷史知識等等,而這些很少出現在大眾化的英文課程中。

以上是我認為導致語言障礙的最主要三點,也是造成投入許多精力卻無法獲得相應回報的主因。提前意識到這些差異,有助於安排更有效的學習資源。

怎麼自我規劃學習方法

基本上語言學習的核心觀念大同小異,無非是實際應用努力不懈保持自信。在這基礎上,我附加一些我個人的經驗進行的學習調整。

  1. 建立有效的自學模式。首先理解自己程度在哪裡,如果已經中等以上,便無法從大眾的教育機構中獲得很多幫助,。此時不如自己找程度適合的英文材料,努力補足自己還不會的內容。
  2. 知道從老師那裡得到什麼。前提是知道哪些知識是自學無法理解或得到的,當有機會跟老師討論時,就加強這部分練習。所以如何選擇老師、與老師溝通你的目標非常重要,太多老師只是「聊天」而非「教學」。可能有些人覺得自己程度就不好了如何知道老師的程度。其實只要問自己課後是否有知道一些自己無法google到的知識,就大概可以知道老師的教學能力。如果產生迷惘的感覺,就趕快換個適合的老師吧!
  3. 不要受限於課堂教材。不要低估非正式用語,也不要刻意忽視正式用語。前者有助於「真正的」和別人聊天(而不是只有客氣地談公事),後者有助於理解他人迂迴的表達。舉例來說,關於每日問候,我們最常看到的就是What’re you doing等等,所以當我聽到What are you cooking時就傻住了,其實是一樣的問候而非字面上的意思。又如As per discussed這種超老套正式英文,不需要跟著舞文弄墨,但記起來就可以減少理解錯誤的機會。這些內容都很少在課堂教材上出現,但工作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就需要理解。我非常推薦透過Youtube上的母語老師學習非正式英語,Youtube的老師通常都以5–10分鐘短片為主,為了讓觀眾立即感到有效,內容都是非常實用且道地的,很適合拿來做課堂外的知識補充。(但會建議,可以的話漸漸把Youtuber老師的語速調快1.25~1.5倍較能符合實際母語者語速)

小結

以上並非以專業語言教學角度給予建議,而是從個人經驗中,想讓有國際工作目標的人有效安排學習資源。我曾經度過一段停滯期,瘋狂的每日下班後還是不斷聽英文、念英文,甚至刻意避免自己觀看中文。在這過程中,我諮詢過數個母語教師,其中很多人都有不錯的教學經歷,但沒有人能給我以上的建議。(又是老師人太好的問題…幾乎都先稱讚你已經很好了,然後再一包鼓勵不加辣帶走)

語言學習真的需要時間,如果程度一下子無法提升到一定的水平,可以嘗試以下兩種環境:(來自於和在海外求學、工作的朋友的討論發現)

  1. 先進入求學環境。通常學生的環境較單純,面對溝通的要求沒有工作那麼緊湊,大部分同學的包容度也較好,比較能建立自信以及得到練習機會。
  2. 選擇對外國人友善的公司文化。友善聽起來很抽象,但可以從具體的細節篩選,例如溝通節奏較適當,且母語人士較少,通常成員就會對外國人比較有同理心。這會給予很大的自信,在正向環境下與身邊的同事學習也較快速。

總結,如果英文聽/說程度未達到能順利聽懂母語人士,個人有預算,可以考慮透過語言學校、國外的學位來給自己一個過渡期學習。想直接進入職場,就要謹慎評估公司的母語人數、工作節奏,來幫助自己選到對非母語人士較友善的公司。但切記,如果你是個會選擇國際化工作環境的人,肯定對某方面的專業提升有所期待,儘管舒適的環境給予學習的動力,但持續看到自己的不足才是持續成長的關鍵。希望這篇經驗談有給予一些人幫助,之後有空再整理更細節的學習資源。

--

--

Weiyun

UX designer worked for Alibaba, TigerSpike, Toptal. Feel free to connect at weiyun.ux@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