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 |《愛愛要簽同意書?積極同意讓你不成為性侵犯》

Whale Tsai
5 min readSep 30, 2019

講師:蔡宜文

在2017 SCORA辦的同志大遊行行前講座,我和參與者就一起討論了關於積極性同意的優點、立法上的窒礙之處與可能的解決方式,但這次經由在性別領域裡的偶像之演說,讓我再次對積極性同意有了更完整的理解與除魅。

講者以「什麼是性侵害?」開場,給予大家一個對於性侵害的想像──暗巷中、遮掩的陌生的男子、柔弱的女子。然而實際的數據顯示,熟人性侵的比例高達74%,其中伴侶及前任伴侶加害的性侵比例近35%、親屬性侵占了17%,我們對於性侵的想像卻總是淺薄,因此在看待性侵案件時,對於受害者常有「為何要跟對方獨處?」、「為什麼不直接拒絕?」等歸咎,卻沒有看到「熟人」、甚至「權力階級」這層關係的壓力,或容易被這些關係掩蓋「抗拒」的事實。

現行法律上的性侵害,採用的是「違反意願模式(NO means NO.)」,你確實說「不」、確實拒絕過了,才代表這個性行為違反你的意願構成性侵害,但如果我們先把「性」這件事放在一旁,用一種更日常的假設來看:請你詢問坐在隔壁的人「你要不要請我吃晚餐?」,你可能會得到「好啊」、「不要」這類明確的答案,也可能聽到一陣沉默、或是「呃…嗯…」等不置可否語帶保留的回應,這種時候你並不會認為對方要請你吃晚餐。可是怎麼把晚餐換成性,只要你不是說不,都會被認為是「要」呢?甚至在父權偏見下,還有許多「女生說不要就是要」、「口嫌體正直」的想法深植人心,去催化傷害的產生。

積極性同意(Only YES means YES.)強調性自主包含YES and NO,可以拒絕也可以追求,而且每個決定都是個別獨立的,不受自以為的默契或經驗左右,除了是否有性行為,性行為的過程、作法、還有生育選擇都是性自主權的一部份,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做選擇──理想上是這樣。但是講者在他對於親密關係的研究中,卻發現了台灣人很弔詭的一點:在親密關係中,不習慣問對方意願,相對對方賦予或被賦予「心有靈犀」的期待,「一起出去吃飯要誰付錢?」、「我跟她單獨在房間裡,我應該要跟她做愛嗎?」明明應該直接詢問對方的問題,卻很少人問的出口,反而轉向PTT、Dcard等網站求解,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如實描述起來卻格外荒謬。

而這種「不說出口」的文化,佐以主流的愛情文本中強調及美化親密關係裡的付出與奉獻,使得「讓渡自主權」被視為一件值得肯定、甚至理所當然的事情。講者接著用了好幾段偶像劇的經典橋段,讓我們重新檢視歷久不衰的浪漫橋段經過拆解,可以多麼駭人。《流星花園》裡,道明寺一拳狠狠揍在杉菜臉旁的牆上,抓住逃跑的杉菜強吻到她哭,然後在她癱軟落地時心疼地說「我再也不會傷害妳」並在她額上留下深情的一吻;《我們不能是朋友》的宣傳片以「教你如何勾引別人女朋友──霸王硬上弓」為題,褚克桓用性暗示回覆周惟惟的反抗,並在一言不和時將她壓在床上銬在床頭。但這些故事的甜美結局卻將一切可怕的事實渲染為一片浪漫唯美,搭配著激情勾心的背景音樂,彷彿主角拿著一張性愛集點卡,那些事件都是「正確、為對方好」的點數,集滿了,就可以修成正果、獲得性關係甚或一場盛大婚禮。這般主流浪漫愛情的腳本,往往否定了意願表達,合理化一方加諸的暴力,雖說戲有虛假也有巧合不能過於相信,但戲又如人生,戲劇反映出的即是當代人所看見的世界、所承認的價值觀、甚至是渴望的理想。

然而踏著這份理想前進的關係是十分危險的,否定女人意願的同時,也否定了男人的意願──為了表現他是個男人而做出像個男人的行為,各自落入更深沉的框架中。意願因此重要,不僅是生為人對於自身選擇的權利,更是真實理解並更加接近對方的唯一途徑。

提出了理論與事例,講者在最後嘗試提供了解法:當你同意時,如果社會或你們仍處於無法直接說出「性」的窘境,那就設個暗號,「你今晚要不要吃蛋糕?」;當你拒絕時,礙於「不」常被情色化、沾染上欲拒還迎的嬌嗔,學習BDSMer設定一個跟情慾現場完全無關的Safe word,能夠讓對方清楚知道、現在不是時候。而並非像有些人對積極同意的想像:簽契約書同意書、嚴肅地問「今天可以做嗎?」、還要裝個行房紀錄器,兩個人(或是多人)的對話是柔軟又獨特的,就像你想殺價時,你可以說「算我便宜100元,不然我就不買」,你也可以說「我真的很喜歡這個東西,但我還是學生嘛,算我便宜一點好不好」。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性」是被特殊化的,不容易被說出口、被用一種隱晦的姿態呈現,且容易遺忘或掙扎在選擇中,甚至陷入失去選擇的危機,而積極性同意便是將性拉回日常生活中,像吃飯、像一杯熱茶,與對象協商溝通你想要的性、真正能夠使你得到歡愉的情境,而講者用他的親身感受表示,這會是一場更加美好的性愛。

--

--

Whale Tsai

medical student, feminist, bisexual, kinkster, soprano, journalist, photographer, and wri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