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6耕興(3)-以東研信超的業績,來側面佐證對耕興的猜想

William.L
Aug 3, 2023

--

先前我們分析了檢測公司6146耕興,今天要來談談另一間同為無線產品檢測的公司-東研信超,不過,因為東研信超今年3月才剛上櫃,過往數據資料非常少,公司的競爭力跟優勢也都不明確,所以我今天僅僅是簡單講一下東研信超,不打算深入分析。今天的重點是想透過東研信超的資料來佐證耕興在檢測行業的優勢。

先簡單介紹一下東研信超,它於2021年7月成為台灣戰略板首間掛牌的公司,2022年1月轉興櫃,今年3月剛剛轉上櫃。

而東研信超的董事長吳仲超過往曾在耕興任職至副總經理職位,之後自行跳出來創業,這部分不算是背骨耕興,因為當年吳仲超最一開始是自己創業開檢測公司,之後被耕興併購,而吳也被留任副總職位,所以分析兩間公司時能發現雙方業務性質跟檢測內容很接近。唯一的差別在於服務的地區不同,因為耕興受到上市櫃法規規定,難以拓展中國市場,所以吳仲超在2004年離開耕興二度創業,目標就是中國市場。

經營數據

我們這邊稍微看下東研信超經營數據

東研信超經營數據

因為公司才剛上櫃,數據非常少,不它在21年就登上戰略板,所以這幾年的數據還是有合格會計師查核,可以稍微參考。營收緩緩增加、高毛利率,淨利率不穩定,不過淨利率的高低除了產業天生決定,再來就是看公司的經營能力,接著ROE在21、22年有大幅上升,接近20%,原因是營收上升導致固定成本降低,另外公司對三費的支出控制變好。大部分數據都很符合檢測行業特性。

但是到了2023年Q1是,公司變成虧損狀態,對比22年Q1,今年Q1營業額大約下降19%,這邊想額外說一下,該公司今年3月底即將上櫃時,密集的受到媒體採訪,但管理層都是在釋放樂觀預期。即使在業績發表會上,也只講前幾年的成長,卻沒有提示今年業績可能持平或有更壞情況,反而在各類採訪表達利多看法。

3月底已經是第一季的尾端了,管理層一定知道業績下滑這件事,卻選擇不提示投資者,或是至少對未來的預估表示偏保守,比如:我們會努力讓公司業績像去年看齊。這種方式的提示不會違反證交法,雖然管理層可能認為一點業績波動無傷大雅,沒什麼好說,但既然影響不大,就不用害怕說出來會被投資者放大檢視,自己站得住腳就好。畢竟上市後想伸手向投資人拿錢,就必須要對投資人負責,過度樂觀的態度會讓自己無法看清楚現實。

接著來看看資產端

資產圓餅圖

屬於很典型的檢測行業的資產模式,超高固定資產占比但是0存貨,不過跟行業龍頭的耕興相比,東研信超現金占比低得多。

然後是負債端

負債圓餅圖

該公司有長短期借款,負債佔總資產比大約是45%,因為公司小,議價權不在自己手上,所以現金流會比較不順暢。

現金流量表我就不展示圖片了,直接講重點數據,東研信超這四年的營業現金流入總和是7億,而四年稅後淨利潤總和是3.4億,收到的現金遠大於業績數據,這點很不錯。而投資現金流四年一共是流出4.7億,其中用於添購固定資產的金額是4.2億。

這邊出現一個狀況,投資現金流出是小於經營現金流入沒錯,但是卻大於淨利潤的3.4E,這是一個令投資者不樂見的情況,因為這代表全部的淨利潤都拿去換成固定資產了,而且錢還不太夠,所以又必須舉債來購買更多固定資產,目前公司是完全沒有可輕鬆支配的自由現金,只能看未來發展。

數據的部分就先看到這邊。

業績發表會簡報

東研信超在3月上櫃時,有召開業績發表會,裡面可以看出一些檢測業最新的局勢,有些資訊甚至可以反推耕興的經營狀態。

在簡報中有幾重點:
1、東研信超特別說明了自己有參與法規的制定,這個策略對公司掌握法規有利

參與法規制定

而我在先前分析耕興的文章開場時,就是特別以行業裁判來放大這點,當企業成為行業規則的制定者,這些新規則往往對該企業有利,耕興與東研信超都有掌握到這項優勢,但小檢測廠就沒有辦法了。

2、東研信超自認擁有的競爭優勢

東研信超競爭優勢

可以發現這些優勢,幾乎跟耕興一模一樣,包括一站式、信賴關係、完整認證、參與規則制定。不過,其中的自動化測試,我在之前分析耕興時沒提到,原因是我看不懂那是什麼,不過在耕興的財年報中,他們其實有提到正在開發自動化檢測程式。

所以這邊延伸兩個話題:

1、自動化測試程式是什麼?

2、兩間公司所自豪的優勢都一樣,等於你擁有的競爭對手也都有,這還算是優勢嗎?

先看看第一個話題,自動生成檢測系統,在業績說明會有簡單的影片展示,看完這影片我馬上就理解是什麼了,這就像小時候在玩網路遊戲時,偷吃步用一些自動練功程式,幫遊戲中的腳色練等跟打寶。

自動化檢測程式

因為目前手機頻段越來越多,每一種頻段的每一次檢測都要花上數百個小時,如果用人工檢測,效率很低,而且容易出錯,所以可以用程式去替代部分檢測。只要程式是寫對的,跑出來的結果就沒問題。而自動檢測這項研發的努力,可以優化客戶最在乎的兩件事-拿到認證的速度、以及檢測精準度。

接著第二個話題,是兩間公司自稱的優勢一模一樣,但仔細觀察,還是能發現有很大的差別,主要是公司規模以及服務客群不同。

首先是客戶群的部分,東研信超的實驗室集中在兩岸

東研信超的服務據點

而耕興的實驗室除了在右下方地圖,跟東研信超在兩岸的佈局很類似,但耕興還額外多了加州的實驗室以及德國服務據點。

耕興的服務據點

所以打開兩間公司合作的客戶名單,可以發現主要服務的客戶不盡相同。

東研信超多服務於中國的手機製造商,或是在中國設廠的外國廠商,以及部分台灣企業

東研信超客戶群

而耕興服務的客戶雖然也包括中國手機廠,但總體而言更多元,服務於歐美大企業的數量更多,

耕興客戶群

而歐美廠商對檢測的精度與交期的要求,往往比中國廠商更嚴格,所以耕興能接到它們這些海外大廠訂單,也證明了耕興業界第一的技術實力。

如果我們無法判斷兩間公司的技術實力高低,這邊從東研信超的發表會上也許可以窺知一二,以下這個簡報是櫃買中心上櫃審議委員會,要求東研信超在發表會中補充的揭露事項:

補充揭露事項

第1–1項很單刀直入的表明,東研信超公司的規模比較小,而且該公司所處於的EMC以及RF檢測類別的進入門檻比較低,所以建議投資者將該事項列入評估。要知道東研信超在發表會中表示自己為台灣第二大檢測廠,那為什麼都已經是第二名了,還會被嫌規模小以及技術門檻不夠高?

全台第二大檢測公司

當然,我不知道東研信超“自稱的”第二名是用什麼數據比較出來的,因為它與第一名在生意規模上的差距實在太大了。

大家都應該知道,無線設備檢測業的第一名就是耕興。

對比第一名與第二名的差距,我們採2023/08/01兩公司收盤後的市值,耕興與東研信超的分別是233億跟16.7億,兩者規模差了14倍。

兩者的市值差異

這就像是,回家跟爸媽說自己考了全班第二名,但全班其實只有兩個學生,而行業內的第三名更不用說看不到車尾燈了,它可能都不在同一座山上跑。另外,若是改成觀察兩間公司的2022年的營收,差距會比較小一點,分別是50億跟8.8億,兩者也差了5.7倍

所以在我先前的文章分析中,有提過檢測行業可能有大者恆大的現象,一但當龍頭公司成形,就沒有後面追趕者的事了,主要就是當時我想找競爭對手的數據來比對,但卻找不到業務內容相似的上市公司。

所以,上述兩間公司固然擁有相同的競爭優勢,但東研信超能夠搶食到耕興的訂單機會非常的低,它現在能做的策略,就是用去接一些耕興無法做,或無暇顧及的小訂單,比如耕興無法去做的中國市場。

而東研信超偶爾可能還要跟小檢測廠低價競爭,對東研信超來說,它所自稱所擁有的這些優勢,其實是保護它不被更小的檢測廠所競爭,但不代表可以拿來對抗耕興。

所謂寡頭壟斷市場,指的通常是行業內的前幾名公司規模勢均力敵,其中一間公司的訂價決策會明顯影響到另一間公司,但當第一名跟第二名規模差到十倍,而第二名公司所瞄準的客群也盡量避開第一名,那這個"第二名"的稱號失去參考價值,因為它跟第一名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接近,這樣的市場說不上是寡頭

另外,這邊補充一張在發表會上,由櫃買中心要求公布的風險事項

風險市項提醒

第1項清楚說明了,該行業如果沒有抓住技術重大更或是法規標準,會有很大的風險,而抓住技術更新,除了企業自身的技術硬實力,其次就是足夠的資本去添購新檢測設備,高資本支出是該行業其中之一的進入門檻,另外,有錢購買設備,卻接不到訂單,無法產能全開,也會導致固定成本太高,吃光淨利潤。

第2項則直接點明了國內安規認證實驗室,多半為規模不大的小廠商,容易削價競爭,這一點對東研信超當然是大風險,但是對耕興卻不算是,因為其它小廠商嗷嗷待哺,日子過得苦哈哈,就是因為訂單都被耕興吸走了,要搞清楚一個行業內是誰對誰造成危脅,而耕興的存在就是行業的"風險"。

透過前兩篇文章,我們知道耕興的業績無論是在08年金融海嘯、2020疫情,或其他有大型系統性風險爆發的年份,業績都是逆勢成長,所以能推測檢測行業受到景氣波動的影響小,而這點在東研信超的管理層於業績發表會上也得到證實。

檢測行業確實有善於對抗景氣變化的商業模式特質,比如像去年下游客戶的新產品缺零件,在客戶找到替代零件後,變成原本的零件跟替代零件都要測試,讓檢測公司從檢測一次變成檢測兩次。

最後,在無線設備檢測行業中,已經有20年沒有任何公司上市櫃了,直到2023東研信超成功上櫃,才終止這個紀錄。而上一次成功上市的公司就是耕興,耕興上市後不久就已經做到行業龍頭,行業其餘的競爭者,全都過得苦哈哈,生意難以為繼,在遠見雜誌對東研信超董事長的採訪中,吳董事長就提到:檢測廠只有三條路可以走-走資本市場、被併購、自生自滅。

思考這句話,就能發現該行業的最大問題是資金往往不足,早期進入者有先發優勢,贏者全拿。

那我以東研信超的資訊來側面佐證我之前對耕興的分析就到這邊。

企業文化

東研信超是一間不錯的公司,但是在整個分析過程中,我也看到了許多對該公司不滿意的點。

比如在公司的經營紀錄上,可以觀察到不好的企業文化:

1、2021年東研信超被質疑,在送審台灣NCC的資料中,其中幾十件報告是來自中國分公司,而不是台灣的實驗室做的,這在台灣法規是不被允許的。

我自己判斷這件事並不是一時疏忽,而是有很高的機會是人為默許的,可能是公司為了省時間圖方便。我會認為是刻意的主因,是因為東研信超是老牌檢測公司,而做檢測業需要非常熟知各國法規或機構規範,尤其台灣還是自己的地盤,所以NCC不收中國的認證報告,東研信超不可能不知道。

而這種踩紅線的行為,一旦出問題,就是被官方取消這些報告的認證,進而影響到客戶取得認證的速度,導致產品上市時間被迫延後,這是很嚴重的事。這對於一個追求公信力、精準度、以及速度的行業來說,輕忽法規或對法規掌握度不佳,是最不該犯的錯誤。而這件事讓我認為該公司可能有做事不夠規範的內部文化。

2、揭露事項中提到

補充揭露事項

東研信超2022年10月時因為違反規範,遭美國A2LA機構停止認證的資格,造成旗下中國實驗室無法執行美國FCC案件檢測、出具報告的業務,而這也相當的嚴重,因為美國FCC認證可能是無線及有線通訊產品最重要的認證。

先前東研信超在簡報中,還將客戶信賴及完整的認證視為自己的競爭優勢,結果這次發生認證被裁撤的事件根本在自打臉,自己自豪的優勢都沒有守住。

而這次遭到裁撤認證的公司相關業務,占2022年上半年營收比重4%,但因為引發之廣泛的外溢效應,導致前半年營收下降比率超過雙位數,也就是信任感一掉,造成客戶轉單,然後東研又急著把無法做的認證外包,兩者都讓營收跟毛利往下掉。最後就算客戶沒轉走,心裡也開始犯滴估,會不會下次又搞大麻煩。

3、在影片前半段有說,公司2023Q1業績並不好,而上櫃業績發表會是在3月底,公司內早就知道Q1的狀態不好了,卻還是在發表會及各公開場合表示樂觀態度,公司可能有報喜不報憂,不願面對現實的企業文化存在。

4、在瀏覽東研信超官方網站時,它給我一種好大喜功的感覺,我不知道怎麼形容,大家自己看吧。

東研信超官網

包括到處寫上股票代碼,以及大篇幅的紅標祝賀,

。要意識到,當一間公司的目標,放在不對的方向上,做出來的決策就會不同,比如一間公司目標是把事業顧好,在生意做得不錯的情況下,再考慮上櫃籌集資金,把已經得心應手的事業再擴大,事業為主要目標、上櫃為次要目標。

但如果公司把上櫃當成短期主要目標,那在生意上的決策考量就會變質,比如要如何衝高營收、如何維持業績看起來連續成長、如何不要虧損或掩蓋虧損、我能不能拉長折舊年限來降低之支出,又或是讓短期淨利率看起來好一點,以符合上櫃標準等等。

除了上述思考外,其實第一個引起我注意的,是該公司稱呼自己為BLL集團,也就是左上角這幾個字,我看過很多大企業的年報及網站,除非是真的很大的企業,否則他們不會稱自己為集團,而是會自稱公司。

東研信超"集團"介紹

反倒在社會上,有很多中小企業都喜歡稱自己集團,該企業可能有好大喜功愛面子的文化。而東研信超所謂的集團,其實就是500人的員工及幾處據點,而BLL集團這個放在網站上的稱呼,管理層應該是知道的,畢竟它就放在網站最顯眼的位置,

。也許會有投資朋友認為,這些細節有這麼重要嗎? 如果大家有空去閱讀一些企業家的傳記或知識書籍,會發現優秀企業跟普通企業的差距,就在於一些小細節。

最後,為求公平,我們也看一下耕興的網站

耕興官網

第一眼看到主圖,能感覺公司嘗試向客戶表達自己是值得信賴的,而能被信賴的原因,就是圍繞在主圖四周的得獎紀錄、獲取全球首張認證等訊息,就這麼簡單而已,兩間公司關注的事情顯然不同。

結論

我很確信東研信超在未來肯定可以獲得不錯的利潤,這是行業特性,因為大檢測廠總會有一些不方便接、不屑接、嫌麻煩不想接的訂單,而這些訂單依然有很高的毛利。

只要東研信超保持原本的藍海策略,避開紅海,或是不走高價服務路線,而是走高CP值路線,都能持續利潤,不然比方像蘋果公司的手機一年只出幾款,小米手機每年出十幾二十款,再加上小米有數量龐大的無線家居產品,檢測費用會相當可觀。

而股價方面,在東研信超23年Q1業績虧損狀態下,感覺目前(2023/08/03)PE倍數偏高,因為它們去年業外收益很多,如果扣掉業外收益,等於EPS是4,對照目前股價65元,PE為16倍,這對於一個正在虧損,而且同業中已經有龍頭老大盤踞多年的企業來說,16倍PE顯然有點高。

而今年Q1的業績下降,也跟東研信超主打中國市場的策略有關,中國目前尚處於景氣停滯期且部分行業衰退期,經營中國市場的企業首當其衝。

最終,今天從東研信超的各項數據中,能間接證明耕興在行業中的強勢。如果是我個人的選擇,在檢測行業中我只會投資耕興,但有兩點條件要持續觀察:

1、手機市場接近飽和,市場不像以往有強烈的需求,未來要關注其他熱門無線產品是否受到市場歡迎。

2、在第一點成立的基礎上,用合理的價格買入。

(全系列完)

2023 Aug. by William Lai

遠見報導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1719
業績發表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S1UZo0Lwm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