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導師訓練

黑暗中的同行者
5 min readJul 29, 2018

--

今次來倫敦的主要目的,是分別上青少年及兒童靜觀教學的導師訓練。這兩個課都是同一個叫MiSP(Mindfulness in school project)的非牟利組織辦的,它在2009年成立,目標是將靜觀帶給英國的學生與學校,在這個領域中是比較有名及有歷史的課。

我們上星期剛上完青少年課(.b),休息了三天在倫敦遊玩,今天(7月29日)會上兒童課(paws b)。說起過來上課的因緣也挺隨機的。在MBCT導師課中,我們要分成4個8人小組約出來練習,我除了自己本來那組,還好奇寶寶地加入了另一個小組。在一次共修中有同學提起想上這課,說著說著便成事了,挺高興熱鬧,也有照應。

今次班上有三十幾位同學,像個小聯合國:除了英國,還有加拿大、西班牙、澳洲、南非、法國、泰國、菲律賓、上海,大部份都是老師。而香港很人強馬壯,有五個人呢:除了我們三個同學,另外還有位教育心理學家、以及一位國際學校的老師。那位教育心理學家開始練習靜觀不久,但很有熱誠,四月已經來過倫敦上paws b課,八月也會開始上我們剛完成的一年制MBCT導師課。

這次訓練分四天。第一天上午簡介了.b的由來,並介紹了課程結構後,就一課一課的走流程:老師會先當我們是學生,把每課教出來讓我們體驗,然後分成小組練習及討論。

「.b」的意思是「stop, breathe and be(停下,呼吸,同在)」,2009年由Richard Burnett 及 Chris Cullen創立,是英國第一套把靜觀(mindfulness)格式化並帶入班房的課程,對象是11–18歲的中學生。名字中特意加個「.」,好像比較新潮點吧,不知現在的年輕人還受不受這套。

.b課一共分十節,第一課是簡介課,說下靜觀是甚麼,有甚麼研究結果,像推銷吧。其餘九課則各有主題。有跟MBCT挺似的,只是沒那麼深入,用語也比較簡單點。例如MBCT中有一課是「recognising aversion(認出厭惡心)」,.b則變成「recognising worry(認出擔心)」。所需時間也短得多:上課才四十分鐘至一小時,而練習有長有短,短則幾分鐘,長起上來也不過十來分鐘。

這套方法還挺有趣實用的,有些可能成年人也適用。首先是練習都變得比較有趣:「.b」除了是課程名稱外,還是練習方法。它還有一個功能:有課會請同學找個伙伴,互相短訊「.b」給對方作為練習的提醒。我們也互相.b了幾次。另一個練習其實只是靜坐,但改了個趣怪名稱 -「FOFBOC (Feet on floor, bum on chair 屁股在櫈腳在地)」。MBCT/MBSR的mindful eating 吃提子乾,.b則改成吃麥提沙。同學吃完了,還詩興大發作了首「麥提沙之歌」:

但吃完麥提沙也不太過癮,因為之後要吃辣椒,可否改成苦瓜呢?辣椒也太刺激了吧。另一個很刺激的環節,是用一個小玩具來邀請學生觀察身體緊張時的狀態:

這小東西會通電的,不是很痛,但前期功夫做得好,嚇都嚇死了。

兩位同行的朋友說,.b對老師的支援很充足,我們每課都有power point及teacher’s notes,連老師的講稿也齊了。課堂也有大量動畫及影片,對年輕人來說應該也不算沉悶吧。不過課程內容就不能改了。老師也千叮萬囑,課程內容不能跟沒有上過.b訓練的人分享,就算是學校付錢給老師上課,也不代表內容屬於學校,只有受過訓的老師才能使用。

四天的訓練實在很短,也很密集。除了學課堂內容、帶練習,還要學探詢。真正練習的時間也不多,雖然有五位老師監督,也沒有可能管到那麼多。我們幾個因為有MBCT底子,所以沒那麼吃力。如果別人問我,我會建議先上其他靜觀導師訓練後才上這個。如果沒有帶練習的經驗,靜觀經驗又比較淺的話,會有些浪費,吸收力有限嘛。

不過也有例外,以我觀察,有些同學很有天份,又或者他們以前的訓練已很對應,一做便上手了:例如有位同學做探詢,咦,一開始是active listening (主動聆聽),然後不加評語地反饋聽到的,再帶著溫暖的好奇心探索。我心想,嘩,第一二步都做到了。做完後問下同學有沒有學過,沒有!她說她是美術老師,平時也是這樣跟學生互動的。另外一位同學也是這樣,他帶領感恩練習,他說他讀稿好了,但他的聲音好自然,字眼也隨著現場需要改了,聽得出他說的與他內心感受的是一致的。問下他是否帶過禪修,也沒有學過。有時候,技巧是一件事,怎樣待人處事則是裝不出來的吧。後者搞對了,前者也自然會出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