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世老香港

--

Dearest 📚,

去年在四國新居濱市遊別子銅山的時候就有讀者私訊問我是否知道香港也有過不少礦場。當然知道啊,鑽石山的「鑽石」就是鑽探採石之意,鰂魚涌的英文 Quarry Bay 就正是石礦場灣。但得知原來馬鞍山也曾是盛極一時的鐵礦場,卻是近來在網路上看香港奇案的影片講述馬鞍山礦工殺妻案才無意中發現的(請隨便取笑)。

馬鞍山礦村全盛時期有逾萬人居住,當年位於碼頭附近的飛達茶餐室就是其中一處最受歡迎的聚腳地,目前在鞍山探索館展出的都是由餐室老闆後人捐出、當時的真實用具

從前的馬鞍山一面臨海,三面被群山包圍,並沒有陸路聯外,自 20 世紀初開始發展礦業,數量龐大的礦工及其家庭聯外單靠來往馬料水的街渡,因此逐漸發展出自給自足的礦村社區以及其獨特文化。要成為一個健全的社區,除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文教資源也必不可缺,這就仰賴 1950 年代開始在礦村支援的兩所天主教和新教教會。而在礦場結束多年、礦村也早已散失沒落的今天,維持著「鞍山探索館」以紀錄礦村文化和歷史的同樣是仍留守礦村的基督教香港信義會。

信奉新教的信義會恩光堂與天主教聖若瑟堂幾乎同時開始在馬鞍山礦村開展社區支援工作,兩所教會也成為社區的文娛、教育所在地;恩光堂與其開辦的幼稚園、小學建築群現時活化成探索館,附近的聖若瑟堂卻早已荒廢

從馬鞍山站搭乘村巴 NR84 前往馬鞍山村總站,再往上走一小段便到達由恩光堂建築群活化而成的鞍山探索館。探索館前身是信義會恩青營,活化之後間或舉行工作坊、露營活動等,平日則開放原教師宿舍和主禮堂修建而成的展館作專題展覽,介紹馬鞍山礦場和礦村的獨特歷史。逛完展覽還可以去主禮堂側廳活化來的礦工 Cafe 喝杯咖啡吃些特色小點,也可借本圖書在外面的草地躺椅上閱讀或是放鬆休息。

桌面擺設是充滿礦場風味的礦燈,連餐具都十分切合主題,極盡簡約,可以邊吃著黑黝黝的礦山曲奇,想像一下自己是忙裡偷閒的老礦工

礦工 Cafe 和展館內都有不少礦場老照片,叫人更好奇滄海桑田的今日,廢棄的礦洞變成何種模樣。只要從探索館回到巴士總站,朝相反方向上山,沿馬鞍山郊遊徑徒步 10 分鐘左右,會看見路旁有明顯的林間小路,便是通往 240 M.L. 礦洞入口遺跡的路。這段路一點不算難走,而且在 Google Maps 上也有清楚標示,絕對不怕迷路。

240 M.L. 礦洞入口目前已被水泥牆封住,但故意留空了一道小空隙,下方還有鐵梯,好奇的話可以爬上去一窺其真容,透進的微弱光線甚至足夠拍照,不過廢棄礦洞有點陰森,就不放照片了

看完礦洞遺跡,想起下一班回程的村巴要等上一個多小時,時間上其實跟徒步下山也差不多了,便一路沿馬鞍山村路走回市鎮。從 240 M.L. 步行下山到錦英苑約 50 分鐘,下坡路多,上坡路少,天氣清爽的日子作為周末的小運動也不錯。

With love from Hong Ko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