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新聞專輯是一件產品,而非藝術品?

浸會大學數據新聞Bootcamp專題分享延伸思考 之一

Xiaotong
4 min readNov 27, 2017

數位新聞專輯,強調運用網頁、科技工具的特性,協助新聞敘事與新技術結合。 — — Hacks/Hackers Taipei

我們在端傳媒嘗試過非常多元的新媒體敘事方式,歸歸類,大致有:

重量級互動新聞專輯:我們會吃光海洋嗎?(該專輯獲首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融媒體組)首獎)

・重量級互動新聞專輯
・輕量級互動infographic
・數據新聞(資料新聞)
・新聞遊戲
・圖集
・小測試
・數據動畫

端傳媒數位新聞專輯集合:https://theinitium.com/channel/interactive/

這些嘗試,在內部我們稱為「特製頁面」,對外,既然我們所做的與台北Hacks/Hackers對「數位新聞專輯」的定義較相符,就選用它作統一稱呼吧。

我在數位新聞專輯製作過程中的角色是企劃,Product Manager。從我的角度看,製作新聞專輯的最大內部挑戰在於,不同角色對數位新聞專輯的理解不同,或者說,新聞媒體內對數位新聞專輯的理解有誤區,它不是藝術表達,更偏向於是一件產品。

藝術關乎表達的完整、徹底

如果記者、編輯、設計師、攝影、開發者都試圖在數位新聞專輯中運用自己搜集到的一切資料、訪問,運用所學的一切知識技術,那麼最後的成果多半是一個「四不像」。

這種「藝術表達」的思維方式,會令製作遇到無窮盡的爭執。哪怕擺平了爭執,也可能只是向團隊中較強勢的角色妥協,不一定是專輯本身向對的方向走。

如果你只是想回答自己的疑惑,那不如安心用文字的形式,暢快表達;同樣,如果你想試試自己新摸索出的效果、技術,那不如隨自己意思創作插畫,或拍攝影片,或辦一場Hackathon,不必寄望數位新聞專輯滿足自己的表達慾望。

產品,以用戶體驗為先

產品是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通過結合新聞媒體的不同技術滿足需求,強調用戶體驗。

一個例子,我沒能去Hacks/Hackers Taipei的數位新聞專輯分享會,可能理解有偏差,目前僅藉助會後的筆記和簡報,發現所有媒體中,僅有「女人迷」一家,分享的角度是理解讀者的需求,比如讀者要什麼、怎麼知道讀者要什麼、讀者怎麼理解我們等等。可見產品思維並不主流。

這種以產品為目標的思考方式,意味着限制,必然引起創作者的反感,記者、設計和開發又都是創作者。我提出的產品化新聞報導,明顯是受到互聯網企業以產品為中心的影響,別人做成的東西,我們應該取其精華;但另一面思考,新聞報導形式,或者說敘事方式的未來,一定是產品化嗎?

新聞媒體有沒有可能通過獨家重磅的內容,或超前的技術定義需求呢?就像蘋果幾年前做到的那樣?如果看看下面這張圖,見到雨後春筍般冒出的新興敘事方式,未來可能是樂觀的。但諸多嘗試中,引起讀者強烈認同的成功者寥寥,還有一段路。

A visualisation of digital news formats (Source: Tristan Ferne, Beyond 800 words: new digital story formats for news)

數位新聞專輯,究竟應當以產品視之,還是以文學/藝術/科技作品視之,答案在實際製作過程中並不重要,但若一家新聞媒體內,不同角色對數位新聞專輯的理解不同,對其未來的想象不同,那麼,這種不同可能是內部溝通面臨的恆久難題了。

通常先問「為什麼」,再問「怎麼做」。但在探索新聞敘事方式時,「為什麼」的問題要麼太難回答,要麼太容易陷入「文字的輔助」的誤區。本系列文章擱置數位新聞專輯製作目的的討論,先談談在新聞媒體中製作這類多媒體內容的挑戰和機遇。

--

--

Xiaotong

Head of Audience Development at 端傳媒 @initiumnews, responsible for subscription, social media, data analytics and media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