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深活第2站:室內設計的建材混搭潮流(傢俱的異材質結合)
有在關注時尚與設計的朋友們一定都對異材質不陌生,每季發行的精品包包與高級訂製服裝中,除了講究編織裝飾與精緻車工,理絲設計特別留意各大名品的皮革與衣料如何在優雅的輪廓下與其他五金或異材質結合、讓視覺感更輕盈、更有層次並賦予趣味性;然而,如果從室內設計的角度切入,漢玥設計發現我們空間生活中處處都有異材質拼接的巧思,而且都有相當意義的歷史小故事可考究呢~
五金家具的啟蒙:包浩斯學院
其實從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的傢俱就可以察覺不同材料結合而成的衝擊之美,若要細談當代傢俱,就不得不提及在1919年由德國建築師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創立的包浩斯學校(Bauhaus),以及從包浩斯畢業的設計師馬塞爾•布勞耶(Marcel Breuer)了。
1925年誕生的Wassily Chair是布勞耶設計的第一件傢俱作品,也是歷史上第一把由鐵管結合皮革的異材質扶手椅,靈感來自於腳踏車的把手,將其造型轉化成回字型的傢俱設計,讓鐵管從扶手支撐至底座框架一氣呵成,坐墊以皮革取代厚重的軟包,線條簡潔又輕盈穿透;而後幾年,號稱功能主義之父-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又譯柯比意)與建築師皮埃爾·讓那雷(Pierre Jeanneret)、夏洛特•貝里安(Charlotte Perriand)合作設計的LC系列傢俱更是將此發揚光大,其中,LC4甚至融合馬毛,動物皮革不但在當時展示奢華的獨特性,也帶動日後室內傢飾的面材新配色。
1940年代後,傢俱的異材質結合更為多元:隨著當時美國曼哈頓地區的廠房外移現象衍伸出的工業風格,Loft空間常見裸露的紅磚牆、漂流木櫃體,以及不修邊幅的混凝土,粗曠的氛圍中搭配手揉皮革結合鏽蝕鐵件的座椅,利用木頭與皮革的溫潤特性,平衡金屬所帶來的冰冷感受,並且同時保有頹廢個性感。
而在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多國因戰後物質缺乏,不少設計師與傢俱工匠紛紛利用合成木板的可彎性取代實木座椅、甚至以金屬腳座取代實木椅腳,因而帶動合板傢俱的崛起;同時,約莫1950年代丹麥掀起的現代極簡風潮(Danish Modern),重視產品機能大於造型,以手工編織取代座椅的實木用料,座椅結構的線條捨棄多餘的浮雕裝飾,不但創造出多個不朽經典,對於我們現代居家美學更是影響深遠。
突破已知的界線、為生活帶來更多可能性,不外乎是設計的本意之一,而今,全球傢俱設計仍不斷嘗試利用材料的不同特性:木質溫暖、石材瑰麗、鐵件奢華、玻璃輕盈、水泥粗曠...等等,理絲設計建議,將兩種以上的異材質結合,試圖營造視覺反差、創造衝突美感,即能營造吸引眼球、激發話題的創意巧思;甚至利用同材質、不同顏色的拼貼堆疊層次,也能有相當個性化的效果。
材料混搭與異材質結合仍是當今室內設計的潮流,室內空間除了傢俱以外,裝潢建材亦可運用不同材質做大面積的搭配,呈現衝突化、個性化、獨特化的空間設計,在未來的文章也將介紹更多漢玥設計在室內建材上的混搭的巧思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