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土豆又怎樣?中國用語警察你好了沒?

鄭進耀
Apr 18, 2023

--

教科書出現土豆,出版商道歉。台灣做身處在一個強大帝國的週邊,無時無刻有各種焦慮,這種焦慮也常反應在文化行為上。

這幾年,網路有種「支語警察」的風氣,到處出征中國用語的網路名人、網路文章。面對中國強權,的確有些帶有政治意涵的字眼需要避用,例如:內地。然而,支語警察以「內地」這樣的用語為中心,向外擴張,檢視生活中各種來自中國用語,像是土豆。

若深究起來,土豆這個字眼早在台灣的外省杯杯們嘴裡講爛了,這種支語檢視遇到的一個挑戰便是:你很難切割怎樣的字詞是完全屬於中國,哪些字詞是專屬「中華民國」。文化是一件複雜的往來過程,不是只有單向、單意的表述。

這種四處找碴的行徑只是體現文化深層的不自信,把所有文化往來視為單方面的侵略,而這種論述最後導向的結論是:最好的自我保護是與之隔離和全面禁絕。網路傳許久一個常用支語字詞表格,主旨是要大家儘量避免使用。我們始終沒有認清一個事實:台灣與中國在文化與地理上的接近性,幾乎無法避免雙方文字相互影響的過程。

如果台灣用支語有問題,那麼中國人受台灣偶像劇影響,學台灣人講話的語氣、用字,就完全沒問題?這種文化的雙標是一種自大與自卑的矛盾組合。

再者,支語警察很可能只是把力氣放在錯的地方上。假若使用支語是一種文化侵略、政治洗腦(假設這個陳述成立的話),那每逢春節網路連環播的甄嬛傳難道不是更嚴重?你如果連支語都要禁的話,「清宮迷因」這種華到不行的粉絲頁不是更該禁嗎?

當然不是這樣。

華到不行的甄嬛傳在台灣流行已發展一套次文化,次文化對文本的各種「超譯」、「迷因化」,甚至把裡面的對白拿惡搞政治(信女願一生吃素暗指希望習近平早死)。這樣的例子剛好體現文化的複雜性,沒有人可以預期同一個文本在不同社會脈絡下會發展出怎樣的樣貌。華到死的甄嬛傳卻可以拿來罵習近平,你還可以單純說這是華腦劇嗎?

在「中國新說唱」橫行中國的時候,便有許多評論認為,中國把嘻哈文化改造成一種沒有反叛力、沒有批判性的文化消費(例如吳亦凡唱大碗寬麵,空洞與爛到成為經典)。那幾年,中國砸大錢辦各種「說唱」比賽、節目,結果每個「說唱者」的音樂形式、歌詞卻千遍一律空洞、相似。砸了大錢,卻產製出一群沒有靈魂的僵屍。

沒有資本、市場又小的台灣反而長出「嘻哈大時代」這樣的節目,或是在這節目之前,已有「現主時」這種瘋癲的作品。台灣在文化上是有其韌性與強度的,它沒有那麼不堪一擊。都已經二十一世紀了,台灣要更有自信面對中國,在政治上是如此,文化上更是。

你在那邊檢視誰用了「土豆」、誰說了「視頻」、誰又講了「晚上好」,追殺使用這些字眼的人,並不會讓你更強大,只會讓你看起來神經兮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