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 Make Time

生時間不是讓更多事情被完成,而是好好做你想做的事情

何雅瑄
8 min readMar 13, 2023

“Make Time is not about productivity. It’s a framework designed to help you actually create more time in your day for the things you care about”

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把每件事做得更快、更有效率的書,相對地,它讓你發覺什麼事情對你是重要的,並且讓你知道現代生活是如何阻饒你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這個核心概念讓我想到 “How to gain control of your free time” 中講者提到的 “I don’t have time often means it’s not a priority.” 「沒時間」其實指的是「這件事不是優先,我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想做。」

每個人都有想做的事情,但我們是否有在做這些最想做的事呢?本書兩位作者同時提供他們自己的實作心法,偶爾也會互有矛盾,但他們鼓勵讀者自己去實驗適合自己的做法,和現代人的生活很有共鳴,以下摘要本書我很有感的內容,因為看的是原文書,內容會直接引用原文,中文補充我的延伸想法。

Busy Bandwagon & Infinity Pool

作者提到現代生活中常常阻礙我們完成真心想做事情的兩項原因,第一是 Busy Bandwagon,意思是生活中總有做不完的待辦清單,在加速社會中尤其明顯,像是老闆交代的哪些任務還沒完成、回家時要順便去超市買個牛奶、要記得打電話去訂週五餐廳的訂位,生活上有太多大大小小的事項,造成現代人常常迷失在這些待辦清單中,還會因為自己有做事而感到快樂(在待辦清單中打勾常常帶給我滿足感),但其實對自己最重要的事情都沒有好好完成(比如我其實去年就想要好好分享自己的讀書筆記,但讀了五六十本書,實際分享的只有兩本 XD)。第二則是 Infinity Pool,指的就是現代科技可以無限地提供我們內容,但這些內容常常令人上癮,我自己常常發生的一個情況是,原本打開 Facebook 想要搜尋某個粉專、或是傳訊息給某個朋友問問題,但一進到 Facebook 的頁面便開始滑動態牆,然後再被某些貼文的內容吸引,導到外部的連結繼續看某篇文章等等,常常等我意識到的時候,30 分鐘過去了,但我原本想做的事情完全沒做(有時候還會忘記自己原本要做什麼),另一個我常發生的情況是,吃飯或是吹頭髮的時候想要打發時間上 Youtube 看個影片,但一進入 Youtube 首頁時常常會狂刷首頁,心裡暗自希望它可以自動推薦我感興趣的影片,一次次的刷新就有點像上癮,不動腦的希望 Youtube 演算法可以給我更想看的內容,但諷刺的是,我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看的是什麼?真是可怕。最近看到一段唐鳳說「手機在滑我,而不是我在滑手機」,這句話真是簡短又刺中人心!回想過去使用手機的情境,常常無意識打開社群軟體,接收他向我展示的內容並且忘記時間,可能真的是手機在滑我比較多,而不是我有意識地在使用手機。

Make Time Steps

要怎麼應對 Busy Bandwagon 跟 Infinity Pool 呢?兩位作者提供下圖相當簡單的框架

  1. Highlight — Choose a single activity to prioritize and protect in your calendar.
    第一步便是找到自己的 Highlight,作者的建議是每天設定 Highlight,因為長遠的目標可能太難執行(比較像是 Goal),而太細碎的事情則像是 Task,Highlight 是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每個人設定的基準不太一樣,書中提到可以用 Urgency、Satisfication 和 Joy 來決定,當然你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標準。從開始看這本書後我實作了一個禮拜,作法相當簡單,只是在我原本用的 to-do 中加上 Highlight 區,依照每日狀態設定了一些不同的項目,包含完成某個線上課程的作業、好好讀一本書、去走一個步道、諮商等等,我發現光是設定 Highlight 這個舉動就改變我的生活很多,因為每天我都會有意識自己要做什麼事、是否有完成自己真心想完成的事情,對我來說非常實用!
    設定完 Highlight 後,接著就是要保護留給 Highlight 的時間,書中有提到一句話我非常喜歡 “A structured day creates freedom.”,本來會覺得如果行事曆訂得死死的,那麼就好像會失去彈性,但其實有意識地運用自己的時間才是創造自由的方式,當然依照每個人不同的情況,大部分可能沒辦法每天花八小時在設定的 Highlight 上,但在有餘裕的情況下,記得把時間留給 Highlight。
  2. Laser — Adjust your technology so you can find laser mode.

    書中提到專注力對應時間的曲線,常常在專心做事時需要從零開始累積專注力逐漸進入心流,但一有 email 或訊息時,就又馬上分心,專注力瞬間歸零,這樣想想其實蠻不划算的,實作了幾項書中提到的技巧。

    - 遠離手機:我發現自己在做事時常常會受到手機訊息或是無意識的把手機打開開始滑 IG(從手機紀錄看打開手機的次數跟滑 IG 時間都會嚇到),以下幾種方式對我很有效,核心想法都是 “Create barriers to distraction”
    (1)將手機設為專注模式(不會有訊息干擾)
    (2)把手機正面朝下
    (3)把手機放在別處(例如:在房間做事的時候就把手機放在客廳,但這個的壞處是會常常找不到手機)
    (4)將手機的社群軟體刪掉或從首頁中移除
    實際把手機 IG 刪掉後,我就真的不會無意識地點進 App ,一個簡單的小動作但我覺得成效很大,也發現自己其實是不太需要滑社群軟體的,真的有需求時也可以再使用網頁版。

    -
    Make a random question list: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這樣的經驗,就是在想要專注做某件事時,腦中卻突然有某些很想做的事情或想知道的事情,像我在寫這份筆記時,就突然想知道《悲情城市》的女主角是誰?夜宿海生館的費用……等等,有這樣的好奇心不是壞事,但如果我們去回應每個好奇的問題時,可能就會打壞專注的狀態,書中提到一個做法我覺得很有趣,它寫到 “Instead of reaching every twitch, write your questions on a piece of paper. ”,如果這件事不緊急的話,做一份問題清單把突然想到的問題記下來,既可以不丟失好奇心,也能繼續專注當下重要的事情。
  3. Energize — Exercise, food, sleep, quiet and face-to-face time.
    Everyone knows our brains and bodies are connected. But these days, it’s easy to feel that the brain is the only thing that matters.”
    這段話讓我想到在許多人的工作中,可能大部分的時間在用電腦、與人溝通,感覺起來都在做和頭腦相關的事情,很少用到身體,但其實頭腦和身體是相連且緊密相關的。

    簡單來說,Energize 就是吃飽、睡好、多運動、與人相處,讀完這本書之後,近期我開始思考怎麼樣的飲食對我的心力狀態是有幫助的,例如:我開始吃芭樂替代部分的餅乾、午餐不要吃太多,因為白天吃太多澱粉我會很想睡覺,盡量不在中午後喝咖啡,因為咖啡因的半衰期是四到六小時,實測後感覺對自己的睡眠有點影響,多多運動,發現有固定運動之後,會更能夠延長與控制自己的專注狀態,而且運動完後會比較開心!聚餐時多認真的聽朋友說話、互動,會比一邊吃飯一邊滑手機或看影片更有滿足感。書中也提到可以列 A list of “Energy Giver“,我也開始去觀察身邊有哪些朋友總是可以帶給我很多能量,他們就是我的 Energy Giver。
  4. Reflect
    每日紀錄、反思、調整,跟 “Sprint” 一樣去思考下一次可以更好的地方。這是我預期未來想要養成的習慣,定期紀錄自己的心力狀況、影響因素,慢慢調整自己。

Start Someday Today

“Don’t wait for someday to make time for what makes you come alive.”

我很喜歡 Make Time 這本書,因為光是設定 Highlight 這件事就很大幅度地改變我「改天再做……」的心態,發現自己永遠有 100 個理由拖延,今天工作太累、朋友要來、現在我還不夠厲害……,但如果是現在最想做、能夠帶給我最大滿足感與快樂的事情,就可以突破這些限制,心中有明確的答案,不論是想好好讀一本書、寫一篇文章、盡情的跟朋友玩樂,有意識地運用自己的時間,就是這本書讓我學會最多的事!

Make Time 英文版蠻好讀的(應該有臺灣高中程度就不會太吃力),內附許多插畫與兩位作者的真心話,有趣的是兩位作者都曾經在 Google 上班,並且是在製造 Infinity Pool 的團隊(Gmail & Youtube),同時也是 Sprint 這個協作方式的發明者,他們很清楚現代科技的便利、好玩和它的可怕之處,並透過自身的實驗寫出 Make Time 這本書,很多書中他們遇到的煩惱真的很有共鳴,像是不小心追完一整季劇、行事曆排滿很冗的會議、一直反覆檢查 email……,除了看作者分享自己的應變之道,也很能引發讀者回憶自身的經驗,逐步去探詢適合自己 Make Time 的方式。

更多 Make Time 的參考資料:

--

--

何雅瑄

書、電影、漫畫、科技產品 、數據|探索有趣的事物中,現在搬到 yaxuanhe.me ,歡迎來這裡讀我在想什麼|每日更新在 Twitter,歡迎來找我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