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8:中央噴水池:縱貫一世紀嘉義人的集體記憶 | 跟著陳澄波一起走跳諸羅

YY
May 30, 2022

--

與許多畫家會將實景中看似不需要的物件刪除不同,陳澄波並不忌諱把那些物件真實的呈現出來,即便打破了傳統繪畫的構圖禁忌。

嘉義中央噴水池Central Fountain in Chiayi 1933 畫布油彩 91×116.8cm

獨特的東方敘事性風格

此畫的作畫年份為1933年,當時的台灣尚處於日本殖民時代,因此在畫作中,也可以看出諸多細節具有日本特色,例如我們可以看出畫中的行人是靠左邊走,而這正是日本人的習慣,以及畫中央那位戴斗笠的小販,推車上所擺放的旗幟上也有明顯的「日本一」字樣。並且由畫中影子的方向以及遠方的山景,可推測出作畫時間為上午(太陽自東方來),而圖中的大馬路為當時的「大通」,現今的「中山路」,畫中的樹葉遮蓋天空,由此推論此幅畫的繪畫視角為由高俯視。

在陳澄波的的作品中,「人物點景」是他的一大特色,此幅《嘉義中央噴水池》中,大馬路上那位戴斗笠的推車小販和過馬路中的三人組為構圖重點,不論是在造型上,抑或是空間上,各組人物都呈現不同的變化,畫中人物由大漸小,這種手法更顯得大地廣闊。此外,縱然陳澄波學的是西畫,然而他的作品中仍然保留著東方的繪畫風格,像是植物在呈現上較為搖擺,其油畫脫離西方學院寫實傳統,有著獨特的東方敘事性格。

夏日街景 Summer Street Scene 1927 畫布油彩 79×98cm
當時陳澄波尚在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留學,《夏日街景》是陳澄波第二次入選帝展的作品。

獨樹一格、大膽嘗試的作畫手法

此幅畫的最大特點為陳澄波運用了「畫面二分法」,將一根電線桿豎立於畫面中央,將畫面直接地切割為二等分,右側是幾顆連成的樹木,透視消失點是水池;左半則是兩蓬樹冠中顯露出橘紅色的圓頂,與中間撐著洋傘的婦女牽著小孩。與許多畫家會將實景中看似不需要的物件刪除不同,陳澄波並不忌諱把那些物件真實的呈現出來,即便打破了傳統繪畫的構圖禁忌。

而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電線桿」,日本殖民台灣初期,陸續架設電力、電信網絡,在陳澄波的作品中,「電線桿」是他十分喜愛呈現的物件,多幅作品皆可看見其蹤跡,而這也是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的象徵之一,因此我們也能夠在陳澄波的作品中,見到嘉義的現代化與空間變遷、文明與自然之間的張力。

在《夏日街景》一畫中,陳澄波大膽地將電線杆豎立於正中央,而為了讓電線杆不顯突兀,他在電線杆後加入了幾棵幾何造型的大榕樹,也讓畫面在現實中似乎又有趣的設計感。此外,畫面中留有一大片黃土地,佔據畫面將近四分之一,而這溫暖的色調也成功地營造出嘉義南台灣熾熱的感覺;從畫面左下角榕樹下的大陰影與人物幾乎無拉長的影子,可以推測出作畫時間大約為正中午太陽直射時。

今昔對比、古今對照

無論是從陳澄波的畫作中,還是我們找到的當時年代的老照片中,都可以看出「中央噴水池」是當時人們重要的休憩場所。《嘉義中央噴水池》一畫中,可看到圓環周邊的道路寬敞,但幾乎沒有摩托車、汽車的蹤影,只見許多來來往往的行人以及幾輛腳踏車(各個年代的老照片可以在下個段落看見);在《夏日街景》一畫中,仔細看的話,在大榕樹的旁邊設立了很多椅子,有許多人坐在此處休憩聊天;而在日據時代的噴水池老照片中,也可見圓形的噴水池護岸是以卵石砌築而成,在中央位置的噴水設施則以疊石造景,並且人們是可以靠近的。由以上的細節可看出,中央噴水池在當時是寧靜的鬧區,也是嘉義人們生活的中心。當時噴水池的周圍也圍繞著當時嘉義市具代表性的建築物,如嘉義郵便局、嘉義衛生公館、嘉義旅館…等,都位於噴水池的圓環道路週邊,與中央噴水池共同建構出嘉義市繁榮的市街中心象徵。

根據資料顯示,《嘉義中央噴水池》一畫乃由現今位於中山路的台灣銀行望向中央圓環噴水池,且經過許多老照片各種角度的對比,我們推測《嘉義中央噴水池》右上方那棟橘色屋頂的建築似乎為當時的嘉義郵便局,然而經過時代的推演,現今已不復存在,現址則為康是美藥妝店;而《夏日街景》一畫則是在今噴水池及新台灣餅舖的位置。根據調查,《夏日街景》畫面中右上角從茂盛的綠樹後,冒出橘色圓頂的建築物,便是曾經的嘉義衛生公所,是一棟造型突出的洋房設計,陳澄波自然不會錯失這個描繪的機會,而此棟八角圓頂造型的洋房,在許多老照片中,也可以看見其蹤影。

中山路上的八角圓頂洋房,為1909年9月7日啟用的「嘉義衛生公館」,是當時地方官員與民眾頻繁出入的場所。然而1920年代以後,此處很可能已轉手給民間公司──在一些遺留至今的圖像資料裡,洋樓的屋頂與牆面都掛上了啤酒的廣告招牌,回到陳澄波的《夏日街景》,在畫面右上角,原本突出於橘色屋頂上的兩個尖塔裝飾,似乎就是被此酒商的廣告看板給遮擋住了。

中央噴水池:縱貫一世紀嘉義人的集體記憶

噴水池的歷史演進-記憶中v.s眼前,從可互動到只可近觀

在清領時代,嘉義噴水池曾為嘉義城牆的一部分,有著「桃仔尾」的舊名,而此城牆在日治時代進行拆除,整治後逐漸形成現今大家所熟悉的圓環噴水池,並成為了重要的交通節點。

1906年,於今日嘉義縣梅山鄉發生了芮氏規模7.1的大地震,嘉義市區災情慘重,多處建築倒榻且損壞嚴重,如同我們在以往的義務教育歷史課中所讀到,日本政府在日治時代在台灣進行了許多整治,而當時的日本政府也趁此機會推行了「市區改正計畫」,包括田字型規劃、下水道整治…等,其中也促成了噴水池的建立,市區改正後,嘉義也一度成為了台灣最現代化的一座城市。市區改正完成,連接火車站的一條主要道路-「大通」(現今的中山路)與清代舊城壁交接處劃設了一個圓形廣場,此即「中央噴水池」第一次出現在嘉義市的地圖上。1914年,嘉義水道啟用,這是嘉義市第一次出現「自來水」,可由1914年與1915年的老照片中看到噴水的樣貌。

事實上,從各時期的老照片中,不難看出在最一開始,中央噴水池的設計是開放式的,居民可以自由地進入噴水池中間所設置的椅子休憩區,或是兒童在池邊戲水,然而,後來隨著時代的推演,交通越來越發達,同時車流量也逐漸增多,因此開始設置了圍籬。從前面時期的幾張老照片中,可以觀察到當時還未設有圍籬;而進一步比對各個時期的老照片,也能夠看出隨著時代的演進,道路上的用路人,從大多為步行的人,逐漸加入了腳踏車、人力車等,再到現今的大量車流量,嘉義老一輩們記憶中的可互動休憩公園,漸漸地變成了只能隔著欄杆相望的噴水池。

噴水池的蛻變-政治的加入

在戰前與戰後,噴水池也呈現不同的樣貌。嘉義市曾在1945年遭遇空襲,許多景觀遭到摧毀,其樣式與日治時期初建原貌已大不相同,然而確切更換的時間點仍有待考據。第二代的中央噴水池仍維持最初圓形公園的規劃概念,但整體風格接近巴洛克式的設計,而圓環道路與噴水池之間仍保留綠地,上面原有樹木與十字形的步道依舊維持不變。

在戰後獨有的黨國政治氣氛下,全台各地的重要地標都加入了「偉人」的銅像,而中央噴水池在二二八事件期間也成為了訊息的傳播地點,也是外地年輕人發表演說的地方。1956年於原噴水池中央位置鑄造當時總統蔣中正銅像,之後又改為由國父孫中山的塑像所取代。然而,在此時期,噴水池遭拆除填平,周圍綠地與樹木也遭移除,嘉義市一度失去了「中央噴水池」(可參閱1961年那張老照片)。不過慶幸的是,1969年在嘉義市公所許世賢市長任內,積極推動「嘉義市四大工程」,其中包括拓寬中山路,將中山路圓環中央的國父塑像座臺升高,更在周圍加入具有夜間燈光景觀功能的「七彩噴泉」。 如今,加強後的中央噴水池已成為嘉義市每逢選舉,候選人的造勢聖地,也必定會出現選前「最後一夜」盛況。

噴水池中央的塑像

2007年9月噴水池中央的國父孫中山塑像在無外力作用下自行崩毀,這同時也隱隱約約代表著「開放」,爾後擺置的塑像也不在與政治人物掛勾,跳脫了政治的框架。中央擺放的塑像,從管樂小雞 、燈會巨龍(2010)、到KANO的吳明捷塑像(2014),成為了現在大家熟悉的噴水池樣貌。

中央噴水池,這個存在於嘉義市已超過一個世紀的噴水池景觀,儼然已成為不論是嘉義在地居民,或是在嘉義求學的遊子們的集體記憶,與文化上的共同資產。

附近美食

  1. 阿娥豆花
  2. 御香屋
  3. 純情販賣所
  4. 噴水雞肉飯

參考資料:
https://chiayiwiki.inarch.org/?p=82
https://www.twmemory.org/?p=3291
https://chenchengpo.dcam.wzu.edu.tw/showNews.php?aid=100&fbclid=IwAR06U_IRA5Sl9rMx8BlHwgUKXOU8FoHNpx1KOaT-GgL7OtTjSmD38glwObU
https://www.twmemory.org/?p=3749
嘉義寫真1–6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AOqE2Ljxk&ab_channel=yyselina
https://artemperor.tw/focus/18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E4-KgncGZc&ab_channel=%E8%81%BD%E8%A6%8B%E5%8F%B0%E7%81%A3RTI
https://tlife.thsrc.com.tw/tw/article/1122
嘉義市立美術館展覽: 人‧間陳澄波與畫都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陳澄波戶外觀光畫架

圖源: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歲月:嘉義寫真【1–6輯】
https://chiayiwiki.inarch.org/?p=82
臺灣回憶探險團
新台灣餅舖臉書粉絲團

--

--